实施感恩教育 唤醒学生心灵

2017-03-11 15:46
辽宁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活动老师教育

实施感恩教育 唤醒学生心灵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就是要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幸福和愉快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实践层面,就是要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的必要性

彭坤在《科学大众(科学教育)》中谈到: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很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太过于溺爱,什么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的习惯。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已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不会想什么回报的问题,何来感恩之心呢?

张国华在《新课程研究》中谈到: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经过了解会发现,很多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对恩人的主流感情是好的。但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淡薄的特殊阶段,加之社会的发展,在新旧价值观的撞击下,独生子女享受了太多的爱和给予,从而养成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牢骚满腹、冷漠欺诈、推诿指责等缺陷性格。表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是迷失自我、漠视生命、冷漠恩人等心理特征,这些都是感恩缺失的一种表现。

在认识自我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自我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确,甚至角色紊乱。十六七岁的生理年龄却配套10岁左右小学生的心理年龄,说自己还是个孩子,不想长大,长大了太无聊、太可怕等,只期望别人对自己的赞许,却容忍不了别人的批评教育。在情绪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就要打消学生“糟糕至极”“必须一定”的不合理信念,就要打消学生只注重“个人利益”“一味索取”的思想倾向,就要增强学生对他人的同情与关怀,仁慈与宽容、理解与谅解的情感教养,才能换位思考,感恩于人,抑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再看看我们的学习,当下智能手机成为学生的“掌中宝”“不懂不问只找百度”成为学习的应对方式。试问:这样不负责任的学习是否在感恩父母?是否在感恩老师?所以,感恩教育就是贯穿于心理健康的一条红线,学生若懂得“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从而实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总目标。

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王国贵在《小学生作文辅导》中谈到:

创设环境,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教师的言行举止,生活、学习环境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时时关爱学生。当学生摔倒时,我们向前扶他一把;当学生生病时,我们递上一杯水,送上一粒药;当学生的东西掉在地上时,我们帮他捡起来;当学生帮我们擦黑板、拿东西时,我们毫不吝惜地送上句“谢谢”……这一些看起来微乎其微的小事,学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我们对学生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他们去感谢的人,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在教室、宿舍悬挂、张贴感恩教育图片,标语,教育学生感恩社会、感恩师长、关爱他人。例如,我校在慈心楼一楼走廊橱窗悬挂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到我校慰问、捐资的图片,教师辅导学生、关爱学生生活的图片。教育学生不忘领导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怀,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抚育和帮助。

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这一教育阵地,从学生感受最深的人和事开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感激父母给他们生命,养育了他们;感激教师为他们导航,培育了他们;感激同学、朋友的友情;感激大自然的慷慨赐予等等。这样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产生一种强烈的道德冲动,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道德情操。

可以收集一些与感恩教育有关的传统故事,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在班会、晨会、语文课或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善根,使学生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他们感恩心理的形成。

可以充分利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重阳节、六一儿童节等这些传统的节日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可以利用教师、同学、父辈的生日,指导学生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学、父辈制作一些生日卡片,写上一两句发自肺腑的祝福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爱心作业。如:为老师、同学做一件好事;给父母、老人捶背;帮助父母做家务,主动为父母分忧等。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奉献和热心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

家校联系,使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学校教育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一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自己的家中,若他们整天看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对待老人冷漠、自私,他能从小就会关心别人、感激别人吗?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家庭从小给予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夫妻之间的相互恩爱、相互体贴,父母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尊重孝顺,家人之间平等、民主等这些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应加强家校联系,使家庭成为感恩教育的沃土,让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开展一些家校联合活动,让学生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体会父母呵护他们、养育他们的艰辛。如,开展“我做小鸡的爸妈”的活动,要求每个学生亲自喂养1~2只刚出壳的小鸡,时间为1~2周,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要给小鸡喂食、喂水,给小鸡捉虫、打扫卫生,还要带小鸡去散步、玩耍。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布置实践活动——“今天我当家”,要求学生在家做一天家长,参与煮饭煮菜、喂鸡喂猪、扫地等一系列的家务活动,使他们知道其实自己每天享受的快乐生活,是别人付出劳动所带来的。通过这些心理换位的实践活动,学生逐渐体会到自己能有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从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

张佑武在《教育》上谈到:

强化师德教育,引领感恩活动。

为将感恩教育深入人心,我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师德教育的切入点,开展了以“感恩教育中教师如何做学生的表率”为主题的师德论坛,观看了“感动中国”视频资料,在讨论会上,教师们都表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学习“感动中国”中英模事迹的感恩之心,孝敬双方父母,关爱同事,关爱邻里,要在行动上成为学生感恩的榜样。

以学生为本,开展感恩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在以教师师德活动为基石的同时,以学生为本全面开展感恩教育。在宣传发动阶段注重营造“感恩”氛围。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板报、国旗下讲话、动员会、签名、悬挂感恩宣传条幅等多种传媒,全方位、多视角宣传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意义及实施步骤,着力营造感恩教育的人文氛围,下发感恩教育方案、感恩教育歌曲、格言供全体教师学生学习讨论,达到思想统一,行动一致,从而为学校的“感恩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感恩父母。围绕孝敬父母,敬重长辈,下发感恩倡议书及致家长一封信,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网络的合力作用。同时布置爱心家庭作业。举行主题班会:师生共同“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

感恩老师。通过学习名人尊师的例子,读古今中外人们尊师的好书,开展“感谢您,我的老师”系列活动:举行主题演讲征文活动。开展以“五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为主题的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尊师的意识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学生懂得了:感恩老师并不需要我们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老师一声热情的问候,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完成每一天的作业,给老师写一封感谢信,向老师承认以前所犯的错误,和老师沟通交流,正确面对老师的批评,这便是感恩老师。就在这些点滴小事的背后,正是你对老师的尊重和肯定。

感恩同学。大力倡导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之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我为他人作好事的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杨建梅、刘毅、崔霞在《学周刊》上谈到:

立足传统美德,进行感恩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中固有“施恩不图报”的训条,但同时也有“有恩不报非君子”“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样的格言。而传统美德的代表者,正是在这种“施恩”与“感激”的互动中,在“不图报”与“必报”的交融中提升了人格,达到了“感动”,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植根于此,我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一些传统的故事,重点突出了“感恩”的主题,对学生进行了理论灌输。

结合社会现象展开广泛讨论,进行自我反省。

我给学生读了一篇题目为《辛酸父亲给大学生儿子的一封信》的文章,而且给他们讲了一对贫困父母卖血供儿子上大学,而儿子上网玩游戏不务正业的故事,让学生评价这两位儿子的所作所为,并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行为。通过结合现实的认识,学生纷纷谴责这两位儿子的行径,并表示一定会引以为戒。

召开“体谅父母,学会感恩”主题班会。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而父母和子女则是组成家庭的根本单元。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构成其教育基础,而“孝”道的根本核心则是由“感激”推导出的。因此,我把对父母的感恩教育摆在了整个教育过程的首位,召开了“体谅父母,学会感恩”主题班会。该班会的目的是消除部分学生对父母的误解,纠正学生认为父母满足他的任何要求是理所应当,父母不能满足他的需要是父母无能的错误认识,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在班会上,要求每个学生讲一讲父母对自己的挚爱真情,或说一说自己对父母的感觉。有几位学生说到动情之处潸然泪下,气氛非常感人。

寻找感激对象。

让学生在一起探讨哪些人是我们应该感激的。学生们说:“感谢为我们提供助学金的国家,感谢辛勤养育我的父母,感谢谆谆教诲我们的老师,感谢真诚帮助我的同学……”通过这一活动,将“感恩教育”的范围扩大,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人际交往打下良好基础。

布置爱心作业。

爱心作业包括:当学生得到父母的照料、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时要说“谢谢”。星期六、日回家时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打扫卫生、做饭等。平时经常给父母打电话询问他们工作、身体情况。父母生日时献上自己最诚挚的爱,如拥抱父母、对父母说“我爱你”,给父母洗衣服,送父母一件小礼物……

先哲说“勿以善小而不为”,通过点滴生活小事的锻炼、养成,巩固了感恩教育的效果。

经过感恩教育,学生明显懂事了,很多家长通过写信或打电话的方式向我和学校表示感谢,任课老师也对学生表现非常满意。同时这种状况反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受到感动,更自觉地投入到“感恩”的实践中。

杨强)

猜你喜欢
活动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