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改进策略

2017-03-11 19:24里里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监管

里里

(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辽宁沈阳 110001)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改进策略

里里

(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辽宁沈阳 110001)

从分析生产者安全意识、监管执法体系、检测体系、监管联动机制、市场准入机制、诚信管理体系等六个方面入手,指出了我国农产品安全的主要根源,并提出强化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系统、建立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平台、严格管控农兽药使用、普及安全的农业标准生产模式等五项解决措施。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食用农产品消费持续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信息网络的普及,不断将食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曝光,随之而来的,人们的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食用农产品安全具体有两层涵义:一是产品数量充不充足,具不具备供给的及时性;二是产品质量过不过关,能否确保食用上的安全性[1]。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针对食品安全明确提出,要不断改革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形成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从而形成食品安全保障。这为我国近年食品安全发展提供了发展思路。2016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97.5%,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没有出现,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不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到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多个复杂环节,并且要受到生产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加工工艺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现实管理中的难度较大,形势并不乐观。

一、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者安全意识不强

我国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基本上呈现小单元分散生产为主的格局,其总体特点是:生产环节多,产业链长,品类丰富,缺乏对生产合作社运营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档案的指导,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另一方面,由于初级农产品入市渠道多样,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监管,某些生产者为一己私利冒天下之大不韪,违法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和兽药,从而造成农兽药的高残留状况。同时,初级农产品以各种销售形式在市场上流通,但难以形成有效监管,形成较大的食用农产品安全隐患[2]。

2.监管执法体系还不完善

依照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之规定,我国采取了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的有效的措施,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相关机构,有关的标准、条例密集出台,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量大、面广,技术含量高,县级以下监管单位的专业化程度低,对政策法规的执行能力不足,严密有序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形成,行政监管职能还未充分发挥。特别是由于农产品上市的途径多样,监管难度加大,由于时机不够成熟,国家目前尚未出台关于流动摊贩、集贸市场的农产品安全管理规范,农产品安全问题在制度层面产生漏洞。

3.检测体系不健全

受技术、人员等条件因素制约,我国具有较强检测能力的机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有限的资源通常都分布在省域以上,各市、县一级的检测机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相当的短板,检测能力明显不足,然而所要承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任务却是相当繁重,检测机构的设备能力和人员素质状况已经严重制约着监管工作。在检测手段方面,主要以常规理化指标和速测指标为主,准确度、精确度和覆盖面十分有限。这种情况势必导致比如蔬菜农残、畜禽产品兽残、各类添加剂的使用等出现漏检的情况。

4.农产品质量监管联动机制不强

虽然食药监局对食品安全负总责,但由于成立时间短,联动和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实际仍存在“多头管理”的局面,农业部门、环保部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质检部门事实上承担农产品供应链分段式管理的职能,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于成立较晚,与其他部门属于平行关系,在日常的监管活动中,责任分割不明仍然存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食品安全协调机制不足,权力发挥不够。

5.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食用农产品消费已经从温饱型向安全型过渡,但食用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与现实需求有一定差距,目前,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比较低,市场淘汰机制主要体现在价格和成本,而不是品质,这已成为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瓶颈。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安全认证在我国还没有实施准入,更多体现的是经营者的自愿行为,约束力不够。对于绝大多数的分散种养殖者而言,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完全不再考虑范围,因此我国的农产品安全准入存在较大不足,入市门槛偏低。

6.诚信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管理水平较低,企业自律能力和行业道德意识薄弱,监管多数靠政府,由于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完备,政府信息化水平不够,曝光和惩戒力度不够,诚信缺失成本偏低,生产者自觉维护自身产品安全的意识有待提高[3]。

二、食用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抓手

1.强化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

各级政府要建树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实际效果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和督查督办力度。要系统性地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机制、衔接机制、长效机制,把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指导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之双重职责落到实处,紧密协作,形成合力。要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常态化地地进行监测或抽测,以监测结果的合理应用来形成正确导向,防范不合格产品上市,杜绝安全隐患,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3]。

2.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系统

构建政府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专业的检验检测机构、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人的农产品安全信息系统,融合监管、追溯、投诉举报、舆情分析、应急指挥、公众互动等功能,建立农产品安全日常监管系统、稽查执法系统、监督抽检系统、食品溯源系统、应急管理系统、信用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打造上下贯通的农产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和共享。完善食用农产品生产、价格的预测信息和销售渠道,发挥市场的强大自我调节能力,稳定市场的正常供求关系。

3.建立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平台

建立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单位及个人的诚信信息库,实施信用信息的充分征集、及时披露和有效使用制度,实现联网征信,建立实施“黑名单”制度,将生产经营者违法、不良信用记录输入信用数据交换平台,纳入信用体系之中,及时向社会曝光,让社会知晓,接受社会监督。要大力度地对违法和失信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予以惩处,对信用不良的生产经营者增加监查频度,对屡次失信不改和严重违法的生产经营者实施勒令退出机制,使所有的生产经营者明确违法及失信所带来的无法估量和弥补的损失,从而形成内在约束。同时,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企业投资主管部门、证券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实施信用奖惩联动机制[4]。

4.严格管控农兽药使用

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大对生产、销售、使用禁限用农药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尤其要把对农兽药隐性添加、抗生素滥用乱用、限用农药违规使用、禁用农药违法使用等情形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形成令行禁止法治威严。完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资质审查,严格农兽药经营许可。健全农资溯源监管体系建设,把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和推广应用综合执法智能系统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数据的相互联通,初步实现农资流通主体经营行为有客观记录,产品信息可快捷查询比对,产品流向可追踪,违法违规产品及时预警等功能。

5.普及安全的农业标准生产模式

在生产环节要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逐步淘汰粗放、分散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推进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力支持订单农业、基地+农户+企业以及基地+企业等生产经营方式,尽快出台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农兽药及添加剂的使用规程。以积极的政策给予按规程标准进行生产的企业以支持,而对落后的产能加以抵制并使之退出生产领域[5]。尤其要以积极的经济政策鼓励规模企业制定并采用比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更高更严的企业生产标准,向国际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标准看齐,打造食用农产品优秀品牌。在政府方面,要加大标准化蔬菜园、果园、茶园、畜禽养殖场等园区的规划,给予鼓励政策,引导规范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入驻,逐步减少分散经营的比例,同时,要加强入驻企业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管理,完善证后监管及退出机制[6]。

食用农产品安全不单单涉及农产品本身的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具体产物,因此,解决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应当站在较高的维度思考解决措施,在实施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既要积极鼓励科学、规范的农产品生产模式,逐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也要注意和其他行业的有效对接,用工业化的思维解决农业问题,逐步降低生产成本,自然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通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关系,使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保持相对的稳定,有利于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更新,建立有准入制度的规模化生产、互联互通农产品生产信息、公开公平有效的监管机制等措施,是实现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的必由之路。

[1]陈岗.秦安县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优化[D].兰州大学,2014.

[2]陈昕.传统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与出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5.

[3]林星亮,曾艳红.加强生产源头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广东农业科学,2006(12):83-84.

[4]刘华,楠徐锋.我国食品安全信用评估运行模式的选择与分析[J].农村经济,2007(1):11-14.

[5]熊勇军.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9(6):35-37.

[6]王庆,柯珍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湖北社会科学,2010(8):99-102.

The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about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LI Li
(LiaoningSafetyCenter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Shenyang110001,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from safety consciousness of producer,detection system,supervision system,market access and credit management.This article found out the main caus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ecurity.The solving measures we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credibility construction,pesticides and veterinarydrugs,interconnection information systemand agricultural standard production mode.

edi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quality;security.

F 322

A

1671-0517(2017)04-0017-03

2017-04-17

里里(1982-),男,辽宁锦州人,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生产等。

猜你喜欢
食用农产品监管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冷冻食品,如何选购和食用?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豆制品食用指南
监管和扶持并行
农产品争奇斗艳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食用芹菜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