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以来西南边疆的族群社会与国家认同”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03-11 16:08娄自昌杨永福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山西南族群

娄自昌,杨永福,师 伟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元明清以来西南边疆的族群社会与国家认同”学术研讨会综述

娄自昌,杨永福,师 伟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2016年7月于文山学院举行的“元明清以来西南边疆族群社会与国家认同”学术研讨会,来自云南、广西、北京、贵州等高校的学者们就边疆族群社会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元明清以来的西南边疆治理、有关西南边疆历史的某些具体问题提交论文、展开讨论,既展示了当前学者们在边疆史研究中采用的新方法新理论,也呈现了学者们关于历史上边疆治理的新见解,澄清了西南边疆历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研讨会为推动将来西南边疆族群社会的进一步研究有积极意义。

西南边疆族群;边疆治理;西南边疆历史;边境人类学

2016年7月16 -18日,“元明清以来西南边疆的族群社会与国家认同”学术研讨会在文山学院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文山学院和云南民族大学主办,文山学院人文学院和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承办。出席研讨会的共有来自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广东工业大学、广西百色学院等高校和机构的50余位学者,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近40篇,主要围绕元明清以来西南边疆的族群与治理展开论述。现将此次会议研讨情况简要概述如下。

一、边疆族群社会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视角

从学者们提交的论文和交流发言来看,采用新方法与新视角来观察、研究边疆族群社会及其历史是大家较为普遍的共识,也是此次研讨会较为突出的亮点。云南大学方铁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施琳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尹建东教授和广西民族大学唐晓涛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就此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云南大学方铁教授在分析历史学传统方法与人类学方法各自优长与不足的基础上,认为历史学可以借鉴人类学在场观察的方法,“研究者应在情感、场景与话语方面回到历史现场,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史料”。“历史学家不可能身返过去的历史,但人类学倡导的‘现场亲睹’,却提醒历史学家应模仿古人的思维方式,置身所研究时代的意境,才有可能领会史载的真实含义。”方铁教授还介绍了历史学方法与人类学方法相结合的若干范例,包括边疆形成的内在机制、中原王朝的蛮夷观、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等。

中央民族大学施琳教授通过对“美墨边境的人类学叙事”“‘多边非洲’——边民的主位视角与能动性”两个成功范例的梳理,从较为宽阔的视角探讨了“边境人类学”的研究范式问题,指出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边境各有其特殊性,并提出从新型边疆民族志起步,发展我们自己的边境人类学的主张。

云南民族大学尹建东教授通过对汉唐间南中地域社会多元权力格局演变的考察,揭示了用长时段结构、中时段情势和短时段事件相结合进行研究的价值所在,指出长时段的各种结构(如汉唐时期南中地区多样性的地理环境、不同族群多样性的生产生活模式、多元性的社会组织结构等)是南中地区整个历史的基础,中时段的历史情势(如两汉、蜀汉、两晋南朝和唐朝时期南中地区的历史趋势)和短时段的各种历史事件也对南中整体历史的发展有着程度不同的影响。

广西民族大学唐晓涛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近十年来的关注焦点和研究方法,说明自己的关注焦点主要是明清以降广西区域社会历史变迁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包括长时段研究、整体研究、文献与田野方法(民间文献和口碑材料)、眼光向下和区域社会变迁的内在脉络等。

其他学者虽然未就研究方法问题发言,但在他们的论文中仍可以看到新方法、新视角的采用,包括客观中立与理性,长时段与整体史,从不同视角观察研究对象,对史料进行批判,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等等。总之,正是这些新方法、新视角的采用,使这些年的西南边疆族群社会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是本次学术研讨会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基础。

二、关于元明清以来的西南边疆治理

此次研讨会中,多数学者主要围绕元明清以来西南边疆的治理提交论文、展开发言,因此,元明清以来的西南边疆治理是此次会议关注最多的部分。

云南大学方铁教授在概述元明清三朝经营西南边疆的时代背景、总体特点的基础上,分别就元、明、清三朝治理西南边疆的思想与治策、具体的政策与措施、治理效果进行了综述与评价。指出:蒙古帝国/元朝上层边疆意识淡薄,经营西南边疆的目的主要是将其当做对外用兵的基地,而云南行省和湖广行省的建立、土官制度的成功推行,最终改变了西南边疆的地缘政治格局;明代卫所制度与土司制度兼用,以及向西南边疆的多渠道移民等措施,使西南边疆的靠内地区(腹地)出现明显的内地化;而清朝对西南边疆资源的重视以及改土归流、玉米和洋芋种植的推广、滇铜与黔铅的大规模开采,则使西南边疆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开发,巩固了西南边疆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云南文山学院杨永福教授认为,由于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以及所面临的外部形势、时代问题不尽一致,明清西南边疆治理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亦有明显差异的方面,反映了治边思想的时代性和继承性特征。

云南大学周琼教授在梳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厘清了以往缺乏研究的清代云南栖流所设立的情况,并分析了清代云南栖流所与内地栖流所的差异、云南栖流所设立的意义和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云南民族大学段金生教授通过梳理1935年蒋介石入滇对龙云的观感、龙云在抗战爆发前后的言行、抗战爆发前后国家前途命运的危局,分析了大变局中边疆地方实力派在国家、民族与地方利益之间的政治选择,指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引发国家、民族的根本危机,……中央执政者与地方实力派政治命运、政治利益关系达到了空前的密切”,龙云在云南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最终选择了服从国家利益的需求,对抵御外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广西民族大学唐晓涛教授通过对明清桂西地区赋役制度史料及其隐含信息的梳理,指出明朝嘉靖以前国家对桂西土司地区的治理,在意的是“兵役”而非“差役”。土司“狼兵”被调征剿“猺人”并在各地安插,最终或为民、或为“獞”,对广西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桂西土兵被征调的历史成为了解明代广西乃至华南问题的基点。

广西民族大学胡小安博士在梳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指出明初朱元璋在广西采取的是总体进取、局部怀柔的策略,而非传统观点认为的以怀柔招抚为主。认为朱元璋在广西积极进取的原因,除了加强对广西的控制之外,还着眼于将广西打造成经略西南的战略重地,以达到控西南和防交趾的战略目的。

广西民族大学肖宏发教授认为,明清以来都峤山宗教文化的衰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明清王朝抑制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因素,也有晚清战乱特别是太平天国军队捣毁都峤山寺庙的因素,还有民国时期广西当局严厉打击道教和佛教的因素,也有道教和佛教本身固步自封和粗俗化的因素,还有政区设置调整(容州降为容县,重要性降低)和交通改道(经过容县的水道交通被海路和陆路取代)的因素,正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唐宋时期极为繁盛的都峤山宗教文化活动在明清以后渐呈强弩之末乃至最终走向消失。

广西百色学院马亚辉博士认为,改土归流是西南边疆交通开发的前提,并概述雍正朝开修西南边疆交通的尝试,乾隆朝开修西南边疆交通的承续,总结出:开发交通必先改土归流;雍乾两朝开发交通的主要目的是尽西南之“地利”,以通商旅,以裕兵民;雍乾两朝在西南边疆的交通开发是水陆并举,重点是水路;交通把内地与边疆连成一个整体。

广西民族大学王柏中教授从明乡人与明乡人文化、明乡人文化研究动态、广西边海地区明乡人先祖故里文化建构实践、推进相关研究的意义等角度,概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明乡人文化资源研究与利用的意义。

贵州大学徐则平教授从“民族与国家认同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民族与国家认同整合的典型模式”“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和谐统一”等层面梳理了民族与国家认同的不同理论与实际操作模式,分析了实现中华民族与国家认同和谐统一的前提与目标。

贵州凯里学院的罗康智博士考察了明朝在安顺地区政治经营的特殊性,包括:行政机构设置早,配套完备迟;四州并行,三州遥领;长期军管,兵多民“少”;剿抚并用,刚柔相济;重驿路安全,轻基层建置。认为明朝在安顺地区政治经营的特殊性是由当地诸多社会、人文与自然背景的特殊性所造成的,事出必然,有其合理性。

云南民族大学尤佳博士分析了土司分袭制度的思想渊源、分袭对象的条件、分袭程序、分袭降等等方面的问题,指出土司分袭制度使清政府对边疆土司地区的控驭面更趋扩大,中央权力渗透更为深入,并为清王朝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廖利明以《1939 —1940年教育部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考述》为题,阐述了当时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的筹组、具体考察行程和考察内容、考察的成果和意义,指出此次考察形成了多方面的成果,在当时国家处于抗日战争艰难时期的情况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文山学院何廷明教授在发言中,概述了明清时期汉族移民对文山地区经济开发和文化传播的贡献。文山学院颜星教授考察了历史上滇越交通贸易的概况及其对云南经济发展和越南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关于西南边疆历史的其他论题

广西民族大学滕兰花教授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西、云南东南部壮族民间关于狄青与杨六郎的崇拜逐渐被侬智高崇拜取代,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侬智高的充分肯定,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成立,使原来被壮族视为英雄的侬智高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话语体系下获得新的话语生命。

玉溪师范学院赵永胜博士考察了缅甸掸人地区土司制度形成、发展演变到最终向现代行政体制转变的情形,认为缅甸土司制度是在中国土司制度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有缅甸自身特点:如掸人土司与缅甸王室的联姻较为普遍,缅甸王朝将佛教文化作为整合掸人地区的重要手段等等。赵永胜博士还指出,土司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巩固缅甸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对维护缅甸边疆地区的稳定、对边疆民族地区与缅甸本部的一体化进程都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英国的殖民入侵及其在缅甸推行的分而治之政策,则把掸邦与缅甸内地隔离开来,强化了掸人的民族独立意识,加之缅甸独立后操之过急的民族政策,导致独立后的缅甸民族关系走向复杂化。

广东工业大学杨紫翔博士认为,传统越南对中国的认知具有显著的策略性和被动性,但表面上遵循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帝国秩序,而在近代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由于强调国家的独立与统一,越南对中国的传统认知最终被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所取代而走向消亡。

大理大学何畏博士通过对蜀汉在云南东南部设立兴古郡过程的梳理,认为兴古郡的设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蜀汉与孙吴和解、蜀汉放弃进攻孙吴管辖的交州、孙吴从南盘江以南的滇东南撤离的过程,并认为兴古郡的设立对滇东南区域一体化、对后来滇越边界的形成都有着重要影响。

丽江师专林崔宏博士在题为《论清前期云南经济发展中的民族互动》的发言中,概述了清朝前期云南经济发展中各民族的相互促进。

云南大学黄梅博士的《清代土司年班分班考》,通过对川西藏区土司朝觐年班制的考查,指出土司年班朝觐是在明确分班之下进行的。

文山学院娄自昌副教授关于“傣族西征阿萨姆的具体时间和历史背景考”的发言中认为,傣掸编年史中率军西征阿萨姆的三隆法事实上就是元朝史料中“在西天界蓝塞守边”的蒙光路土官之弟三澜,其西征阿萨姆的时间应开始于1301年,到1304年初已控制上阿萨姆并以蓝塞(今印度东部南赛县)为大本营进行统治。并指出傣掸族群对阿萨姆的征服并非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蒙古帝国/元朝大规模扩张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组成部分。

文山学院黄晶晶老师的《清末地方教育经费筹措与管理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四川巴县小学堂为个案研究》,从基层的个案入手,分析了晚清新式教育推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多方面困境。赵时俊老师的《文山壮族与苗族超度经对比研究》分析了壮族与苗族超度经的共同点与差异及其原因。李玉军老师的《云南彝族陀螺竞技文化调查研究——以南华县岩村为个案》概述了彝族陀螺竞技的规则与陀螺文化的内涵。师伟老师的《清代文山设县刍论》分析了雍正八年(1730年)在开化府设立文山县的缘由。刘海飞老师《天主教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的互动——以20世纪天主教在德宏州傣族景颇族中的传播为例》概述了天主教在德宏州传播的概况。雷丽老师和项正文老师的《元明清以来文山地区土司制度初探》概述了文山地区土司制度的概况。

四、西南边疆族群社会研究的新领域与新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西南边疆族群社会及其历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相关论著可谓汗牛充栋,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都得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阐释,但由于边疆族群社会本身的复杂性与敏感性,加上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问题,以及国内学术界本身的一些问题,有关西南边疆族群社会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仍有许多需要关注、需要改进之处。

首先,许多历史问题仍有待澄清。近代以来,由于方国瑜、江应梁等大批前辈学者的努力,有关西南边疆族群的历史脉络已经大体理清,但仍有许多领域缺乏研究,具体状况至今依然模糊不清。比如,历史上中国西南边疆族群社会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问题,至今仍缺乏必要的研究,基本脉络仍模糊不清,需要有更多的研究。

其次,大量现实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当前,西南边疆的族群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现实问题,如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大量“光棍”的问题、大量跨境族群与跨国婚姻的问题、国家惠边政策推行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边疆族群传统文化急剧丧失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需要学界更多的关注。

第三,周边国家地缘格局的演变及其对西南边疆族群社会的影响,目前还缺乏研究,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还应该更多地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立体观察,而不仅仅是站在一个角度看问题。比如,在研究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边政策时,如果能从边疆族群社会自身的视角和感受来进行观察,比仅仅从国家层面来看待更容易看到这些政策是否有效,是否带来了新的问题。

总之,西南边疆的族群社会及其历史仍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和方向,我们期待将来会有更多、更有效的研究成果问世。

(责任编辑 杨永福)

Academic Seminar on Southwestern Frontier Peoples and Country Recognition Since the Yuan and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OU Zichang, YANG Yongfu, SHI Wei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Academic seminar on southwestern frontier peoples and country recognition since the Yuan and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 held on July, 2016 in Wenshan university. University scholars from Yunnan, Guangxi, Beijing and Guizhou hand in papers and discuss new approaches to social research, frontier management, some concrete problems which shows new theories, new understandings and clarifies some problems and has positive meaning in improving the stuffy of southwestern frontier peoples.

southwestern frontier peoples; frontier management; southwestern frontier history; frontier ethnology

D691.22

A

1674 - 9200(2017)01 - 0013 - 04

2016 - 11 - 02

娄自昌,男,云南屏边人,文山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东南亚史研究;杨永福,男,云南文山人,文山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西南边疆治理研究;师伟,男,云南开远人,文山学院人文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明清史及地方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文山西南族群
“潮”就这么说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Country Driving
文山肉丁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