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对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7-03-12 05:41贾哲刘西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外语类王阳明良知

贾哲 刘西海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大连 116044)

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对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贾哲 刘西海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大连 116044)

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素有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这些优秀的教育传统,凝结着古人无穷的智慧,是他们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王阳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其心学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有重要的意义。其独具特色的心学教育思想,对当下我国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重要价值。

心学;思想政治教育;致良知;知行合一

Abstract: The long history of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in our country, known as the ancient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 of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ancients infinite wisdom, are they left us precious wealth. Wang yangming was a famous philosopher and educator in ancient China,whose idea of education was important to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education though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s today. With its uniqu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t is of great value for the ideological politics of foreign language schools in China,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Mind lear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conscience; Unity of

新常态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外语类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语言类专业易受中西文化影响的特殊性,使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的特点,也对我们做好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做好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不仅要掌握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还要追本朔源,从我国古代先哲中寻找智慧,来破解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1 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命题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其“心学”哲学思想之上,他在继承陆九渊“心学”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而形成了更完备的“心学”理论系统,形成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陆王心学。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贯穿在对教育的研究中,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

1.1 “致良知”成圣人的教育目的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而心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万事万物都有良知,“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人能通过“人心一点灵明”或“人的良知”与万物沟通,达到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但是常人的良知常被物欲、恶念等外物所蒙蔽,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去除人欲恶念,恢复纯然的天理良知,也就是致良知。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学习“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而已。”并且通过学习和内省恢复本心,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可以说,王阳明的整个教育思想便是如何在“致良知”的过程中,能有“开悟”而逐步“成就”人才的。并且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而自能,不教自会的生理本能。

1.2 “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的过程中,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作为达到“致良知”教育目的的途径,他认为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个过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并且王阳明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提出了事上磨练、防患未然、立志为本的教育方法。对于知和行的关系,王阳明强调“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知和行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同时,知行合一,真知必能行,不能行的就不是真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与行是互相推进,并且循环促进的。

王阳明认为按照知行合一的观点指导为学为人,就能改变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知行割裂的问题,即“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这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教育中重知识轻实践问题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2 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很大成效,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一些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课堂吸引力不强等问题。还有一些是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问题,由于外语类院校学生易受西方文化影响,价值取向多元化,另外外语类院校学生女生多,学习压力较大,学习交流方式主要靠交流,当今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这些都对当今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2.1 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很好地结合专业特点

教育本质上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起作用的过程,要想达到教育目的,必须充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当前我国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大都沿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抽象,没有针对性,忽视学生实际情况。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受专业特点影响,易受西方外来文化影响,而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力量有限,辅导员忙于处理各种日常性事务工作,而对于学生很多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时常无常顾及,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对于外语类院校学生来说教育效果甚微,并且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在王阳明看来,人之所以接受教育,是为恢复最初的天性,他认为人人都具有良知,只是由于后天的环境把人的良知给遮挡了,只要接受一定的教育,人人都可以恢复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虽然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但它充分肯定了受教育者的价值,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只要通过一定的教育,人人都可以恢复最初的本性,这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2.2 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差,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外语类院校由于女生较多,独生子女比例大,受西方文化影响崇尚自我,使得他们自我意识过强,而当前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师资所限,辅导员没有时间对每一个学生耐心指导,这很容易使一些学生接受平时所接触的西方文化,在大学学习生活中,过多且不合理地强调自我,在学校集体活动中主动性不强,而我们当前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所面临的教育环境适应性较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3 知行脱离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但是教育效果不够显著,同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与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教育。往往知识和道理学生都懂,而不去实践,造成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深入学生人心,我们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很多,而实际效果很差,知行脱离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与我们把知和行分开有很大的关系。

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强调,要达到致良知的教育目的,必须进行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才能实行,知和行是一起的,同步共进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效果。

3 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对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1 重视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建立在其“心即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认为人人天生都具有良知和良能,教育的目的在于恢复人先天的良知,也就是致良知,这种学说虽然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但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肯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当前外语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着不少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然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要想使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实效,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单纯把学生当成受教育对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发挥作用,达到育人效果。

3.2 注重知行关系,重视学生的实践性

知行关系是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也是达到致良知教育目的的方法。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是通过学生的行为反应出来的,并且王阳明认为,通过行反过来能促进知,而我们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重视向学生传递知识和道理,而忽视学生行为的教育,对学生到底付不付诸实践也缺少重视,造成学生知的很多,而行的很少,因此往往导致知行割裂,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大折扣。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实效,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知行合一,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裂,只有知行合一,注重在事上进行磨练,才能达到育人目的。

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含着许多富有见解的主张,他所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对其所蕴含的丰富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对我们做好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2]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朱汉民.论王阳明的德育思想[J]. 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2):52-61.

[6]展明锋,陈勇.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学说[J].道德与文明,2002(3):37-41.

Wang yangming's thoughts on education's thought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schools

Jia Zhe, Liu Xihai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Liaoning Province,116044, China

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2(b)-0112-02

2014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对外语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2014XJYB11)阶段性成果。

贾哲(1973—),男,山东莱州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西海(1987—), 男,山东临沂,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外语类王阳明良知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良知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