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民健身新常态下的公共体育场地规划及应用

2017-03-12 08:21姚春立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体育场馆场馆

姚春立

(焦作大学, 河南 焦作 454000)

论全民健身新常态下的公共体育场地规划及应用

姚春立

(焦作大学, 河南 焦作 454000)

运用文献分析、访谈、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全民健身新常态下的公共体育场地的规划、应用情况,认为公共体育场地功能特性的局限性和体育场馆的低使用率与群众体育的高需求率,是两者供求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公共体育场地应以“互联网+健身站点”、企业化的运作、建设社区体育公园等路径,合理地规划与布局,使国民分享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红利。

全民健身;新常态;公共体育场地;规划;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存性需求,逐步向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性需求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发展,使得体育健身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常态。为了满足我国人民快速发展的物质、精神需求,国家相应的各项社会事业也不断快速发展。其中,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进步。但是,从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来看,我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还存在着诸如人均场地面积过小,场地设施种类不丰富,地区分布不均匀,需求、利用率不高,盲目建设等弊端。因此,深入了解我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应用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规划发展建议,可以有效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发展,为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提供有利条件。

一、我国公共体育场地的规划及应用现状

1.公共体育场地的数量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深入,公共体育场地至 2025年要求达到的规划指标是人均2平方米。但是,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布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场地有效使用面积为19.92亿平方米,占地总面积为39. 82亿平方米。人均占体育场地数量为12.45个/万人,人均场地面积1.46平方米,这远远落后于日本的200个/万人体育场地和12平方米/人的场地面积。这说明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还明显不足。

2.公共体育场地的类型

在体育场地建设方面,我国公共场地建设全部由体育职能部门规划,而单位体育场地由单位自主规划。体育场地国有性质较强,规划上相互模仿,创意较差,使得我国体育场地建筑类型表现出单一性或趋同性。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公布数据显示,全国有82种主要体育场地,其中篮球场、全民健身路径、小运动场、乒乓球场馆占比就达到75.99%。

3.公共体育场地的建设及运营

公共体育场地无论对体育产业而言,还是对民众体育公共服务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源之一。我国现有体育场地的主要投资来自国家体育系统和国有机构 (如学校、部队、机关、厂矿),只有很少量是民营企业的。其中百分之八九十属于政府机关所有,处于封闭管理,不对社会开放,开放的大多是国家体育系统出资建设的体育场地。

目前,对民众开放的体育场地虽然总基调是公益化运营,但大部分场地都在想方设法创收运营,追求经济利益。这造成目前体育场的运营多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况。但是,对这些场馆的评估如果按“产业化模式标准”,可能大部分在亏损,因为每天的平均收益恐怕连资产折旧都无法满足,更不要说人工、水电和其它种种运维费用了。而如果按“事业化模式标准”,这些场馆又都有创收,但收益未按产业化原则去管理,不少“创收”派上了各种“补贴”的用场。这正是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问题所在,也是场馆定位削去体育产业红利的原因之一。

二、公共体育场地的规划及应用问题分析

1.体育场地的功能特性受到局限

体育场地作为一个体育服务终端产品,在规划时肯定应在服务功能的终端需求上进行功能融合考虑。但我国现行体育行政管理机构职能的细分化,导致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而这样的行政管理细分化明显制造了“系统工程终端整合”的困难与冲突。此类问题最突出的例证出现在体育界外的市政建设领域,这个领域的“马路拉链现象”已被民众诟病多年。我们可将此类问题定义为:典型的“行政职能细分化”与“系统工程终端融合”的矛盾冲突问题。而在体育系统、全民健身路径和社区健身中心的规划上也有一定的典型性。全民健身路径终端产品的功能优化整合较差,更多地考虑了设计部门的理念和技术需求,而没有考虑民生工程的整体综合需求,使得全民健身路径设施功能标准化、单一化,满足不了民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具有一定的功能局限性,可持续发展机制很弱。

2.公共体育场馆的低使用率与群众体育的高需求率

我国各城市体育局规划建设体育馆的愿望强烈,似乎不建体育馆就没有做好体育工作。然而,耗巨资建好的体育馆相当一部分使用率不高,很大程度上更像是政绩工程。“其效益究竟如何? ”在开始规划时似乎大家都不想让这样的疑问成为问题,唯一的考虑就是规划尽快被批准。相当多的体育场馆是将原来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体育局办公楼用地或体育场卖掉,搬到离城区较远的近郊。其中就有了“高卖地、低买地”的收益。当然,也有建馆工程中的“跑部钱进”和地方财政申请配套经费的各项工作。虽然挺麻烦,但也夹带了各种各样的利益盘算,唯一没有认真盘算的很可能就是城市居民未来使用场馆的方便性、需求性和使用效率。

我国体育馆的建设资金中有不少源于体彩收益。我国体育彩票的收益中——无论是地方还是国家体育局,明文规定分配到各体育局的额度中60% ~ 80%必须用于全民健身与群众体育,但是有的地方把体育馆说成是群众体育设施,而事实上,很多体育场馆建成后成了竞技体育为主的场馆或文艺演出的场地,这还算较好地派上了体育文化用场,成问题的是不少场馆变成了展厅或产品卖场,这已和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差之千里。

3.限制了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体育体制中,体育场馆由政府承建是天经地义的,但由此也导致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资源之一成了政府公产。这种情况一方面让体育产业“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方面“有用武之地”的政府事业单位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去从事体育产业,于是,出现了全国体育场馆“公益非公益、产业非产业”的卡壳状况。这种状况既无益于公益事业,又无益于体育产业。这些现状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限制作用。

三、全民健身新常态下的公共体育场地规划发展策略

1.“互联网+健身站点”是未来全民健身的主流服务覆盖模式

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化,我国要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公共体育场地水平,还需要国家加速体育场地建设。在今后的公共体育场地规划中,要改变“楼堂馆所”式的场馆建设模式,以及路边街角毫无产业运营概念的“传统健身路径”模式,充分综合产业运营元素、公益需求元素,采用真正解决民众健康管理效果的“互联网+健身站点”模式。这是新时代高效率、低成本的模式。

“互联网+健身站点”模式,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形成全民健身知识与教程电子入户服务、小型电子终端内容更新服务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线下系列健身和健康管理服务,有效推动体育健身站点进行“线上+线下”、“软件+硬件”、“公益+产业” 的有机结合,实现多层次、立体化、多功能全民健身与健康管理服务功能使面对民众的终端站点实现对民众健康服务功能的优化整合,使社会公共建设更符合民众需求,大大提升健身站点的投入和产出效率,实现公共服务与产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2.体育场地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力量共建

在未来的体育场地规划建设应用中,如果政府可以拿出土地优惠政策做调节杠杆,可能大部分体育场地都无需政府出资去建。特别是,如果在体育场馆建筑使用方面有合理的立法,且立法既保证场地可以合理兼顾产业与公益,又合理降低体育场地的建筑成本,那么,未来体育场地的建筑与运营会出现空前活跃的局面。另外,为了避免城镇体育场地被频繁拆迁,建议立法鼓励各地使用大、中、小型“可移动体育场地建筑”。总之,未来的体育场地建设可以将职业化体育俱乐部、健康产业经营者、房地产开发商、社区机构、公园、民众、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社会机构等都作为体育场地的建设力量,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力量共建的“善治时代”,这种模式要远比今天的国有模式好很多。

3.企业化运作以提高效率

各类体育场馆,除了发挥竞技体育方面的功能之外,还应使当地居民受惠,因此,要对民众开放,让民众有机会进行多元化的运动项目。场馆可以免费或者低收费的方式对外开放。一些体育场馆由集团、公司作为运营管理单位,这些集团、公司可成立专门的子公司,来负责体育场馆赛时运行及赛后运营的管理工作。

不难发现,许多城市中,以大型赛事的主场馆为中心,周边区域往往会成为城市商贸文化中心。因此建议:第一,引入职业运动队,使各地区分别成为“主场”。充分发挥主场优势,以本地观众球迷的增加来作为推动体育运动市场发展的动力。第二,提高场馆赛后的利用率。比如将篮球馆改成羽毛球、排球训练馆等。利用大型场馆的外围连廊来建设户外运动基地。还可以在体育场馆附近建设游泳、潜水、爬山等各类户外运动。还可利用体育场馆的空间及配套设施,举办演唱会、大型集会、时令展销等来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也可以将体育场馆作为当地的旅游景点,打造新型的体育旅游品牌。

4.建设社区体育公园,释放全民健身红利

建设社区体育公园,可谓解决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的最有效途径。一方面,政府投入必不可少。要进一步加大体育公共投入,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体育公园的同时,全面整合学校、行政事业单位的体育资源,有条件地逐步对外开放,让老百姓健身在家门口可以“触手可及”。另一方面,社会投资机不可失。要通过简政放权“让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借市场之力、举社会资本推动体育设施建设。只有让体育健身场地如同便利超市一般遍布街头巷尾、社区商圈,才能大大地增强老百姓全民健身的自觉性,更好地适应全民锻炼的“新常态”。

社区体育公园建好更要管好、利用好,应在技术规范、设施运转等方面建章立制,尤其是器材日常保养、维护、更换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专管之人,每个人都应有专管之责。同时,还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和体育比赛,不断提高既有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让越来越多的人都能享受到“15分钟健身圈”带来的体育红利,从而持续增强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

[1] 黄义军,任保国. 我国城市体育场馆服务全民健身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9):539-590.

[2] 王中华.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2016(3):105-108.

[3] 李丽,杨小龙. 公共财政视角下我国公共体育场地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3):19-23.

[4] 许月云,陈霞明. 区域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以泉州市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114-121.

[5] 谢雨航,陈志辉. 我国体育场地投资结构与效益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5): 53-57.

[责任编辑 宋占业]

2017-04-10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BTY011)阶段性成果。

姚春立(1969-),男,河南孟县人,焦作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4.022

G818

A

1671-7864(2017)04-0068-03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体育场馆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场馆风采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