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7-03-12 19:07
辽宁高职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校企

刘 洋

(沈阳工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

刘 洋

(沈阳工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为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大学转型发展,普通高校转型发展为民办本科院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明晰的办学思路、与地方产业衔接的应用型的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符合转型发展的师资队伍,政府助力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包括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举措。

民办院校;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national highereducation and the nee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privat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re transforming to the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technology.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of thecollegesand universitiesprovidesnew developmentopportunitiesforthe private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policies,the newly-built universities(including the private universities)should take some necessary measures,including the clear thoughts of running a university,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subject in connection with localindustry,the training mode ofapplied talents,the teachersin line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with government assistance and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words:private colleges;applied technology type;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一、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机遇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引导一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又一次重大结构调整。[1]因此,民办本科院校要抓住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变的机遇期。在转型过程中,民办本科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突出特色办学,发挥育人优势,助力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及产业升级需要,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就业能力。不论从国家政策上,还是学校发展层面上,深入推进转型发展,这是民办本科院校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

二、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大学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向应用技术类型大学转型发展,作为一项国家高等教育重要战略调整,各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过程面临一系列困难及问题。民办本科院校具有特殊办学机制和体制,如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由专科院校升格,或独立学院转设而成。在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符合转型发展的师资队伍、政府助力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

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极为注重实践教学。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践教学硬件与公办本科高校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除自筹经费外,学校还需思考如何得到更多的社会融资、政府支持及健全自身造血功能。

例如,在专业设置上,民办本科院校传统的专业多,与新兴产业能够对接的专业少,大多数专业尚未形成突出的专业核心竞争力;与产业对接度不高、区域性服务能力不强,校企合作单位多,真正促进教学的并不多。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开展了不同专业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仍然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在师资力量上,受传统办学的影响,目前符合向应用技术类型大学转型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师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培养出来的骨干教师也易受到公办院校、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的福利及退休待遇等政策的吸引而流失率较高。

在校企合作上,学校因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科研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的需要,热衷与行业、企业合作,尤其是校企的深度融合,而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在没有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制度引导和政策支持下,行业、企业因用人需求和市场预期不确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

三、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大学转型发展对策

1.明晰的办学思路

应用技术类型大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产业转型升级的产物,吸取本科教育理念和现代职业教育利于本科教育的元素,要与区域性和行业性相关联,是集职业教育(技能教育)、高等教育(理论教育)、继续教育(学历提升)于一体的新的大学类型。[2]

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应以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目标;以本科职业教育为主,适当发展高职教育和专业硕士教育层次;以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为导向,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和学校自身办学传统优势,注重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以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健全规章制度,将转型发展体现在学校的规划建设、改革发展的相关制度性文件。创新培养机制,推行基于学分替换、科研成果、竞赛获奖认证等模式的学分制改革,探索学生跨专业攻读学位(学历),跨学校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制度, 将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鉴定融入教学过程。

建立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校、行业、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等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完善过程考核、目标考核、考核权重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2.与地方产业衔接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是高等院校的一个独特和主要的特征,而民办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类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民办本科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借力”发展,努力凝练学科方向、开展科学研究、承担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把服务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3]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学科建设重在教师培养,积累研究成果,带动学风建设,将学科和专业一体化发展。

专业建设突出应用性原则,要发挥学校办学传统优势,也要以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深入开展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既要为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又要为战略型新兴产业服务,按照“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先行、突出应用”的原则,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的思路,把服务面向同一产业群的专业划分为一个专业群,每个专业群包含1~2个主干专业,专业群中各专业辐射同一产业链的各职业岗位。打造以办学基础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社会需求大的优势专业为专业群中的主干专业,发挥其优势作用,辐射带动专业群中相对较弱专业共同发展,发挥专业群人才培养对产业群人才支撑的积极作用,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群。同时,要紧密围绕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动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加强各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与定位,形成自身优势与特色,重点建设一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各专业实施校企(地、所)专业共建、共管、共育,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关键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改变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与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相符合、人才培养过程与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符合、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相符合,各专业要与行业、企业共同修订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确定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在通识选修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将能力培养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强化专业课中实验课程,实践课程的集中实训、社会调查和校外实习,第二课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是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以机制创新、模式改革、结构优化为突破口,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面向创新创业和技能训练,及时增加突出行业、企业最新技术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构建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深入实施以职业需求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转换为应用技术、应用技术转换为实际产品的能力,这与传统高校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教育不同。[4]

应用技术类型大学,更加注重为职业准备和职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训练。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突出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重点实施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模块教学、项目导向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所学知识得以强化;在考核方式上,推行多样化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用过程考核、开放考核和校企共同考核,替换已经不能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末端考核、封闭考核和学校考核,突出学生在整个学校学习期间的主体地位;在教材建设改革上,要以应用为主导选用理论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教育标准与行业标准相融合的应用型系列教材,注重职业或技术规范与工作过程性知识、经验性知识的真实再现,并把职业技能证书培训教材适当引入实践教学,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实践课程的教材体系化。

4.完善“产学研”合作,强化实践教学

搭建政府制度平台,提高企业、行业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激励企业参与院校转型发展的配套政策,从行业内部和政府两方面建立有利于“产学研”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引导学校与行业、企业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校企协同创新联盟。政府出台政策和管理办法促使企业把生产设备、技术人才入驻学校,企业把校企合作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和生产运作的工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学校可以利用企业投入的设备和技术人才开展教学工作,融合民办本科院校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企业理念,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把教学计划和企业生产计划结合起来,提升实践教学硬环境,实现实践教学环境企业化、实验实训设备先进化,形成实践课程、专业集中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完善的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平台,把企业作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摆脱了“产学研”中“学”的劣势地位,共同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学校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及物质资源的共享。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分的替换机制,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沟通和衔接。[5]

5.形成符合转型发展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推动转型发展的主体,师资队伍建设要对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元化要求,重视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将应用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科技素质、研发素质。[6]

首先,制定并实施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一是创新培养,教师在创新学院或创客空间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或指导学生开展重大创新项目训练,阶段性专职在创新学院或创客空间从事工作。二是校内培养,利用校内资源条件,如导师制、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协同发展、实践教学公开课等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三是校外挂职,安排教师到政府和行业、企业等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或任职,从事本专业或本职岗位相关的工作。四是校外合作,支持教师参加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开展科研项目申报、技术创新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五是职业培训,支持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举办的各类与本专业实践能力相关的技能培训及职业考试,鼓励教师取得高校教师系列以外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等。六是校外导师,聘请行业、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职,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验课程、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与教师共同开展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的研究,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七是出国培训,安排教师到国外高校学习,借鉴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其次,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聘任制度和合理的质量标准评价机制,促进教师自觉转型,引导教师把理论讲授课程和科学研究转向参与实践教学和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最后,学校应积极进行引进和培养实践教学人才。除此之外,教育主管部门在原有教师培训的基础上,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专项培训力度,更好地满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和准入制度,助推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

6.加强社会服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现在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架构,具有传统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院校所不具有的特质,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继续教育融合的新型大学。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使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不再是“断头路”,并为职业院校学生和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的劳动者, 提供职业准备和发展有力支持。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应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等共同参与的继续教育体制。民办本科院校更应该利用办学体制和机制的灵活,为行业、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和技能培训,与政府合作为下岗工人、农民工、退伍军人等开展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催生出来了民办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形态催生出来了应用技术型大学。对此,民办本科院校要顺势而为,把握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又一次“大调整、大发展,大跨越”的机遇,推进全面转型、全力以赴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类型大学。

[1]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A].

[2]梁丹,徐涵.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职教论坛,2015(1):37-41.

[3]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A].

[4]刘彦军.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类属关系分析[J].职教论坛,2015(20):49-53.

[5]张九鼎,王想平.宁夏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宁夏教育,2016(20):34-36.

[6]秦秀媛,葛雷.应用型本科软件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8):136-137.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于英霞]

Study on Strategies of Privat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LIU Yang
(She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ushun 113122,China)

G710

A

1009—7600(2017)08—0006—03

2017-06-0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JG15DB305);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高教研究立项课题(GHYB160016)

刘洋(1983—),男,辽宁丹东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民办应用型校企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