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2017-03-12 19:07蔡新梅
辽宁高职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两化融合工厂教学内容

蔡新梅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005)

“两化融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蔡新梅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005)

高职院校的教学以“学以致用”为主导,推崇学术理论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致力于培养复合型职业人才。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单凭课堂教学难以完成,尤其“模块式”教学内容没有实践的适应性,缺乏授课观点、方法和学术的动态性。基于此将“两化融合”注入高职院校来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教材修订,教学方式更新等,与教学工厂双向结合,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深度融合,为后期人才培养和社会效益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两化融合;课程改革;教学工厂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guided by"applying what the students have learned".It combines academic theory with industrial production,realiz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and works to cultivate compound professional talents.However,the training process of compound talents is difficult to accomplish by classroom teaching alone.In particular,"modular"teaching content lacks practical adaptability,and lacks the teaching ideas,methods and academic dynamic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reform,textbook revision,teaching methods upgrading by integrating the"two integration"in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mbines with teaching factory,realiz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students'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and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later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ocial benefit.

Keywords: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curriculum reform;teaching factory

“两化融合”中的工业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工业化能够促进信息化向前发展,相反信息化能够提高工业化质量,大量引进信息化能够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使工业生产实现高度自动化,即信息化与工业化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职院校推行“两化融合”应用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改变了以往学生培养模式中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是我国现代高职院校教学建设的战略选择,将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动手和综合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另外,引入“两化融合”进入高职教学课堂,将会极大地改善高职教学质量,成为高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如果将工业化和信息化与高职院校的教学工厂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改革,重点落实信息数据分析与工业生产实操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将使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效果迈上一个新台阶,对学生的专业技术的实践培养是一个质的飞跃。[1]

一、“两化融合”在课程改革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一)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结构繁杂,缺少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当代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结构繁杂,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分析研究,以至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结果评价等教学基本结构都以理论研究为主。[2]虽然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工厂取得一些实际教学积累,但能够构成科研成果的屈指可数、寥寥无几。并且高职院校教学内容较多,推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力量薄弱,导致后期“两化融合”注入教学体系缺乏梯次结构。另外,“两化融合”应该在教学工厂的基础上构建,指导学生扮演工人角色,但是在长期接受理论教学及非系统实践教学过程的学生未能产生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也没有理论、技术、思想的动态转变,尤其是学生缺乏从理论课本中提炼实践经验的能力,也就是缺乏在众多课程内容中有效转变“两化融合”的实践性。若使“两化融合”教学内容真正被高职院校学生有效掌握和应用,需要大力构建一套全新的教学体系,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及应用性。

(二)“两化融合”教学中的专业指导教师缺乏实战经验

近年来,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多数教师经历过工厂车间实习锻炼以及岗位技能培训,授课内容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备指导实践操作的能力。但对“两化融合”教学没有深入认知与了解,将“两化融合”中的工业化与信息化完全融合到教学中还有一段距离,尤其在产品生产与业务流程两大环节不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导致“两化融合”无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动态转化。[3]另外,目前“两化融合”动态性教学计划及授课内容比较落后,尤其院校教师的科研课题中的实践教学项目比重较小,缺乏“两化融合”前瞻性规划能力,导致理论研究脱离实践。

(三)教学工厂的发展滞后,影响“两化融合”走入课堂进程

随着国家产能结构调整,现代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工厂已初具规模,产业规模、生产水平均有一定的提升。但教学工厂的教学进程却明显跟不上地区现代工厂建设要求,导致相关配套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科目、考核机制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两化融合”相关知识链缺失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另外,多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处于“重制造、轻研发”的现状,工业产品质量比较粗糙,严重缺乏前沿技术的竞争能力,导致教学工厂生产产品普遍处于低端产品,致使教学体系架构下的实践教学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基于“两化融合”进入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应用

(一)加强“两化融合”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将“两化融合”的理念转化到课程改革中,必定会使当前的教学内容变成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能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岗位。从技术角度来说,“两化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进入高职教学中产生新的教学方法,并融合出全新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等。也就是说,若实现“两化融合”,需要建立一支知识过硬、专业技能强,拥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实操教学经验,还要掌握工业中的信息融合、产品销售、产业衍生等方面的技能。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注重生产环节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借助信息技术完成采购、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中,促使教学过程带给学生一个全新感官认知。[4]另外,“两化融合”技术在教学环节中涉及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产品服务等附加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有较大教学创新性和教学质量升级,能够促使教师发挥巨大教学潜力,提高院校改革实质性的效果。

(二)加强“两化融合”分析与设计的教学改革应用

针对“两化融合”应用于教学中的课程特点,需要结合教学工厂实际情况,制定出详实的课程改革措施,并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

1.建立“两化融合”课程知识链

以“两化融合”知识链为背景,通过实现教学工厂生产、销售、服务的全周期性所包含的技术、理论和方法,归纳总结教学中的各门学科的知识点,再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优化教学知识点,以三个阶段形式构建知识链。即通过知识链框架建立、知识点相关单元建立、知识点强化阶段来链接教学信息,循序渐进地为学生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搭建“两化融合”课程平台。

2.加快推进实用性强的“两化融合”相关教材编制

将“两化融合”注入相关高职专业教材,再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教学工厂规模、未来工业信息化发展,以及教学工厂现有状况来制定阶段性的专业教案和课程内容。教材编制要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工厂的教学实际及未来两化融合发展自编教材,解决教学内容局限性问题,达到“两化融合”教学的可操性、可行性、创新性,在培养学生各种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利用信息资源意识。另外,课程教材要具有理论性与系统性,可结合相关专业技术案例,从现实视角中增添高职专业教材的动态性,解决教学中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与实践能力的问题。[5]

3.加强学生课程设计质量,提升“两化融合”教学实效性

“两化融合”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产品的生产工艺、岗位技能、产品销售的基础上, 独立完成一项可行性、可操作性、创新性的课程作业,用掌握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产品功能、产品外观、产品材料以及产品包装等,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将学生的课程设计与实际紧密结合,若达到技术标准可申请专利技术,增强科研效果的保护性。[6]

(三)在教学改革中,增强“两化融合”与教学工厂紧密结合

“两化融合”依靠教学工厂提供的实践教学平台,解决高职院校实操教学的局限性,增强教学开放性与职业教育务实性。与教学工厂紧密结合,内部建设不仅包括生产、销售、服务部门,而且拥有各类实验室、技术分析室以及信息技术中心。通过“两化融合”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岗位素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都能得到训练和提高,即“两化融合”进工厂。要让学生在听得懂、跟得上、用得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7]另外,根据院校教学安排,有计划地与地方优秀企业或工厂联系,安排学生进入相关研发、经营和服务工厂或企业实习参观,让学生更透明、更全面认识生产、经营、销售等管理模式,尤其能够在依靠信息技术与科技研发领先的优秀企业团队、积累岗位工作经验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清晰了解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总之,高职院校的“两化融合”应用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发展的过程,加强对地方企业人才需求及院校毕业生工作调查研究,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促使两化融合、地区产业发展、高职院校三位一体同步建设,是保持高职院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另外,积极掌握发达国家高职院校“两化融合”的发展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的“两化融合”的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力、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提供支撑。

[1]吕朋辉,张媛萍.两化融合背景下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4):3-4.

[2]刘秋生.“两化融合”下的ERP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3):118-119.

[3]刘秋生,杜建国,赵广凤.基于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2016(20):117-119.

[4]徐晴,孙杰.围绕机械工业发展要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J].职教通讯,2015(35):1-4.

[5]康进港.两化深度融合,贯标问题凸显[J].中国机电工业,2017(1):80-82.

[6]吴新燕.发挥高职院校职能 促进“两化”深度融合[J].辽宁高职学报,2014(12):8-11.

[7]于长钺,王长峰,庄文英,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价指标及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7(4):84-87.

[责任编辑,渤海船院:刘明伟]

On the Application of"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in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CAI Xin-mei
(Bohai Ship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Xingcheng 125005,China)

G712

A

1009—7600(2017)08—0024—02

2017-06-23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6—2018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交教研1602-327);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度“十三五”规划高教研究项目(GHYB160227);渤海船舶职业学院2016—2017年度课题(201605)

蔡新梅(1979—),女,黑龙江集贤人,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两化融合工厂教学内容
基于信息化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在核电群堆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