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场域中白先勇的文学存在

2017-03-13 16:05张志国
华文文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传播者大学语文

张志国

摘要:文章从传播者角度对白先勇在中国内地及澳门高校中的文学存在方式进行考察。在大学场域中并存着三股力量对白先勇的作品进行有效传播,即专业传播者、通识教育传播者与作家自我传播。专业传播者位处大学场的核心,是最为恒久深刻的传播者,但局限于少数的专业读者;通识教育传播者拥有大学场中最多的受众,受课程教学目标、文学史逻辑、怀乡主题、地域特色、编者视野、篇章设置、经典性等因素多重影响,白先勇有四篇作品入选《大学语文》;作家自我在大学场中传播另一种经典艺术形式“昆曲”,反而拓展其文学存在的疆域,这种“白先勇文学存在模式”将启发当代作家走向更加多元的跨界文化艺术实践。

关键词:传播者;《大学语文》;白先勇文学;存在模式;跨界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7)1-0105-04

每一位海外华文作家在中国内地的文学存在方式都有其独特性。海外华文作家创作时面对的主要读者未必是当下的内地读者,在文学内容与形式上与大陆读者的接受心理存在多重错位,因此海外华文作家在中国内地的传播与接受,面临种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本文将焦点锁定于大学场域中的白先勇的文学存在方式,从传播者的角度追问海外华文作家如何有效进入大学场并被广泛传播这一问题。

依据大众传播学,无论哪种传播过程,通常都简单地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与传播过程密切相关的是传播环境。在大学场域中并存有三股力量对白先勇的作品进行有效传播,他们是专业传播者、通识教育传播者与作家自我传播。

第一股力量来自高校中的专业传播者,包括专业研究机构、专业方向及课程设置、专业研究人员、专题会议、专业教材及刊物,其受众面为专业读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迄今,中国内地主要高校陆续建立了“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或文艺学专业中又开设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方向,正是伴随着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和专业方向的出现,涌现出一批研究与传播白先勇的专业传播者。例如1991年刘俊以《论白先勇及其小说创作》获南京大学中文系“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专业博士学位,随后指导关于白先勇作品的硕士论文数篇,并开设《白先勇研究》本科课程;又如汕头大学于2000年11月23-24日举办“白先勇创作国际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于2012年11月8-12日主办“白先勇的文学与文化实践暨两岸艺文合作”学术研讨会;再如2006年3月27日,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饶芃子教授在中文系2005级文艺学博士生的“海外华文文学”课中,组织8名博士生对白先勇短篇小说名篇《永远的尹雪艳》和《游园惊梦》进行了文本细读与讨论;最后,高校中的研究者们通过科研论文构成专业传播网,根据“中国知网”中的“主题”项目检索“白先勇”共有2760条记录。可以说,大学中的专业传播者位处整个大学场的核心,是最为恒久深刻的传播者,然而其辐射面有限,仅局限于少数的专业读者。

第二股力量来自大学承担通识教育的教师、公共必修课及《大学语文》教材,其受众面为非文学专业的广大青年学生。20个世纪80年代,著名教育家、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中玉先生等,倡导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解決当时经过十年文革的大学生接触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少所导致的文字表达水平较弱的问题。2007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语文课。2008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转发〈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材的版本数量得到迅速提高。据“大学语文研究”网站统计发现,仅2007年、2008年就增加了153种(其中2008年有87种)以“大学语文”为标题的教材,如果算上以“大学新语文”、“高等语文”、“高职语文”、“大学国文”等为书名的教材,那么到今天《大学语文》教材保守数字也有近2000种①。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上来看,近30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以及大众传播的发达,在当代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和各种亚文化兴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除了基本写作能力教育任务之外,母语教育、审美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等已经成为当代“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简言之,《大学语文》需兼顾“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两个教学面向。

一般认为,公认的经典作品才能被编选入《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怀乡主题、地域特色、文学史逻辑、编选视野、章节设置影响着海外华文作家走向更广大的青年读者。据笔者对三十年来的《大学语文》教材的统计,白先勇的作品在2009年后开始入选《大学语文》教材,在大陆及澳门目前仅有四本教材编选了白先勇的作品,分别是:

一、2009年由黄伟林主编,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立项建设教材《大学语文》,在“叙述”单元中收录了白先勇的散文《少小离家老大回——我的寻根记》。编者认为“每一种语文表现能力都是与人的某种能力相关的,如词语之于概括、描写之于观察、叙述之于记忆、抒情之于想象、说明之于归纳、议论能力之于反思”,而且入选课文要“帮助大学生产生阅读数十部、上百部著作的兴趣,使一篇文章成为一部甚至多部著作的阅读台阶,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台阶进入更高的人文修养殿堂。”白先勇毫无疑问是最会“叙述记忆”的文学圣手,此外选择白先勇的作品更在于教材的“地方特色”,主编认为“虽然今天的大学教材追求全国流通,但我们这本《大学语文》还是考虑了地方特色。我们有意识地选了一些广西题材和广西作者的文章,这既是为了增加我们对广西这片土地的认识。”②白先勇的广西人身份,作品《少小离家老大回——我的寻根记》中不改的乡音传达出怀乡归宗的情怀,都可以感染广西学子养成爱国、爱乡、爱亲人的意识。由此看来,海外华文作家符合怀乡逻辑的作品最易被大陆人文通识教材所采纳。

二、2014年由赵锡淮、徐龙飞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供高等艺术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在“第七章中国现当代小说”中,选择了鲁迅的《祝福》、沈从文《边城》、老舍《断魂枪》、白先勇《游园惊梦》、阿城《棋王》、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这本《大学语文(高等艺术院校教材)》是针对艺术院校的学生,特别是为戏曲表演及理论研究的本科生编写。由于戏曲学院是一所培养戏曲高级专门人才的艺术院校,许多专业的学生来自于中专戏校、艺校和戏曲剧团,白先勇的《游园惊梦》更加能够引发戏曲专业学生从当代小说了解汤显祖《牡丹亭》及其对昆曲的兴趣。此外,教材按照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外国文学的概况来组织章节结构,从中看出编者清醒的现代文学史意识,即将白先勇的小说视为中国六、七十年代小说的经典代表,从而弥补了大陆文学传统在四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之间由于意识形态一统化导致的断裂。

三、与这一编选逻辑类似,2015年由王步高主编、曾获“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在“现代小说”单元中,选择了鲁迅《在酒楼上》、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老舍《断魂枪》、沈从文《萧萧》和白先勇的《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在《台北人》全集中,《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很可能是最难了解的一篇。编者选择这一篇小说除了考虑白先勇的小说的确代表了中国五六十年代小说的艺术高峰之外,与编者的知识背景与艺术趣味密不可分。王步高主攻诗学、词学、文艺美学,对隋唐诗、唐宋词、金元明清词有研究,是《东南人学校歌》和《清华大学百年赋》的作者,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使编者能够清晰地察觉白先勇这篇小说中所蕴含的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小说中运用了大量隐喻与象征,如“杜鹃花”这一意象来自“杜鹃啼血”其血化为“杜鹃花”的典故,暗示王雄和杜宇一般,由于“情”的执着而魂兮归来。又根据《辞海》,杜鹃(鸟)鸣声凄厉,能动旅客归思,故亦称思归、催归,这与王雄的“怀乡的哀愁”也暗中吻合。

四、由于澳门与中国大陆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编选上有紧密关联。2014年澳门城市大学新编《大学语文》在第二章“公民社会与知识分子”中,分别设置了“知识分子”“女性主义”“台港澳暨海外华文”三节,从近年来热门的文化研究中选择与大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话题编选文章供学生讨论。在“台港澳暨海外华文”中选了澳门土生葡人作家飞历奇《大辫子的诱惑》(电影)、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话剧)、香港导演严浩的《浮城》(电影)及大陆导演陈刚的家庭喜剧片《洋妞到我家》。由于立意编写有澳门城市特色的《大学语文》,加之主编者海外华文文学与文化研究的专业背景,因此首次在《大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台港澳暨海外华文”专题。随着多媒体教学时代的来临,话剧与电影的形式更容易为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接受,因此选择上述文本引发大学生对港澳台身份认同及移民等社会问题的讨论。

可以说,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语文》在大学场域中的受众最多,影响最为广泛,除了白先勇上述入选的四篇作品外,随着传播环境的宽松以及作家在大学场中存在维度的拓展,将会有更多的作品进入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作者在大学场域中的自我传播是极为重要也是最易被忽视的力量。作家进入大学通过演讲或讲座方式传播自己的作品在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极其普遍不足为奇,但白先勇在大学中的文学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却非常独特。如果说五四时期以来的现代作家,往往在大学中传播西方作家作品,如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发表《娜拉走后怎样》讲演,通过对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剧本《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分析来阐明他对妇女解放的意见,那么2004年后白先勇跨界传播昆曲《牡丹亭》、《玉簪记》等中国传统艺术精粹的改编版,客观上拓展了白先勇在高校中文学存在的疆域。白先勇对昆曲的传播可以称得上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而大学是最适合昆曲艺术传播且传播效果最佳的场域。

一、从传播环境与传播对象上看,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宽松的政治环境与国际影响需要中国古典文化的复兴,稳定的经济环境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培育出极具潜力的文化市场,求新求变的文化环境与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推动着古典文化的绵延与革新,而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因此,昆曲进校园是昆曲发展的重中之重,當代大学生也需要接受昆曲这种人文积蕴深厚的艺术教育。对此,总策划人、总编剧白先勇先生对青春版《牡丹亭》的传播进行了准确的定位,采用了学校包围城市的传播策略。“我做青春版就是要培养大批年轻观众,青春版《牡丹亭》曾巡回20多所著名大学,有10万以上大学生观赏过这出戏,绝大部分是头一次接触昆曲。这些青年学子借这个机会重新认识、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我认为这是一件重大的文化工程,如果21世纪中国可能会发生‘文艺复兴运动,这些大学生将是先行者。”③

二、从传播方式与媒介看,白先勇对剧本《牡丹亭》进行了改编,以“青春版”进行传播。“改编正是文学‘当代传播的重要方式,改编者通过艺术形式和艺术载体的变换,实现了原作与当代思想和艺术的对接,创造出符合现实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的作品。”④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改编的最终目的还是让案头文学走上舞台,尽管口头传播是最为原始的传播媒介,但是实际上是最为有效的传播媒介,剧场传播也是受众认知艺术作品的最佳方式。为此“我们努力募款,让世界各地年轻学子免费欣赏《青春版〈牡丹亭〉》,十年来二百三十多场演出,遍及欧美、新加坡、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在大陆三十多所大学的演出,远至兰州、西安,南至桂林、厦门等从来没有昆曲表演的地方,学生的反应都十分热烈。”⑤除了舞台演出(即口头传播),青春版《牡丹亭》的商品运作(即印刷产品、电子产品和数字产品的销售)也同时展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百年青春之梦——姹紫嫣红(牡丹亭)》这部书作为舞台演出的呼应,选辑了研究《牡丹亭》的文章数篇,并收录“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和演出图片,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演出进行录制所作成的DVD销量也是十分可观,不仅方便受众反复观看而且适合在大学讲台上作为教学资源播放。虽然说白先勇的小说作品被改编成影视的不少,如《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谪仙记》、《孤恋花》、《孽子》,但在大学场域中得到广泛传播的还未有超过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的这次跨界传播,为其在大学场中的文学存在赢得了极佳的效果。对于戏曲与文学专业研究者,白先勇与昆曲成为白先勇研究的又一大热点;对于文化产业研究者,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实践可作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案例;对于《大学语文》通识课程,讲授汤显祖《牡丹亭》时自然会播放白先勇编剧的青春版《牡丹亭》昆曲片段,甚至谈及白先勇创作的《游园惊梦》;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广大学生,通过昆曲他们陆续成为白先勇的青年读者。更重要的作家“植入”大学场域的方式是作家与名校合办“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北京大学2009年、苏州大学2010年),并尝试将昆曲纳入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公选课进行推广。文学作家在大学场中传播另一种经典艺术形式,反而拓展其文学存在的疆域,在大学场中产生如此巨大而持久影响力的华文作家并不多见,而白先勇就是杰出的一位,这种“白先勇文学存在模式”将启发更多的当代华文作家走向多元化的跨界文化艺术实践。

① 张立勇:《谈大学语文教材的地方特色——以黄伟林主编〈大学语文〉为例》,《贺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② 蒋瞰:《白先勇杭州开讲〈牡丹亭〉的青春》,载2011年11月16日《都市快报》。

③ 赵春宁:《〈西厢记〉的改编传播》,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03页。

④ 白先勇:《如果二十一世纪发生中华文艺复兴》,《明报月刊》2014年2月号。

(责任编辑:黄洁玲)

猜你喜欢
传播者大学语文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关于高校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及课程建设的思考
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者权力问题的分析
1927年至1937年湖南省炎陵县红军标语的发展
法治媒体如何讲好法治故事
浅谈当代大学青年教师的政治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