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7-03-13 08:46陈丽娟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整合多媒体技术新课程

陈丽娟

(玉山县下塘中心小学,江西 上饶 334700)

[摘 要]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教学创设情境,化解教学难点和重点,降低学习难度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在这种方式多元化、内容丰富、信息量充实的教学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对践行新课程理念,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应熟练掌握和运用好多媒体技术,为现代化数学教学服务。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情境;整合;新课程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处于小学学段的学生,身心正处于成长与发育期,大脑思维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会感到困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身为一线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攻克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数学基本概念、知识。其中“传统讲授+多媒体课件”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技术早已全面、深入地融入到了数学教学中,并且对数学教学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学校教育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更多要承担学生情感和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潜力,使学生成长更健康,发展更完善。先进的教学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要与实践结合起来,而教师就是新教学理念的重要踐行者,是新理念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这就要求教师应从细节入手,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如课堂导入设计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事关一堂课的成败。为此,教师就细心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精心创设课堂导入课,让新课堂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们愿意参与到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大幅提升。具体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富有情趣的、生动形象、惹人喜爱的动画、课件、模拟场景等,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学习情景。如动态问题情境、短小精悍的故事、有趣的动画小游戏、简单明了的小实验、生动的人物表情动作、优美的音乐等,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快被多媒体设计的场景所感染,融入到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换,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如在《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课程导入动画:借用央视动画《熊出没》中的角色——光头强,这个动画角色是学生很喜爱的形象,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光头强坐着汽车要到森林去砍树,他刚开始选择的是车轮为长方形的汽车,结果汽车根本动不了;接着光头强改乘椭圆形车轮的汽车,这次车子虽然开动了,但汽车是在颠簸中前行,光头强坐不住,被甩出了车外;接着光头强又选择了车轮为圆形的汽车,车子现在终于能够平稳、快速地向森林前进了,光头强高兴地手舞足蹈。看到教师的导入动画后,教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汽车用圆形车轮时可以舒服、顺利地开动?其它形状的车轮就不行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三种图形各有什么特点?三者有何区别?……在这些疑问的牵引下,教师因势利导引入今天的授课内容。这次的动画导入课设计,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画片中的角色为主角,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配合美妙、有趣的动画背景音乐,添加上童趣化的动画语言,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再结合老师的引导设计,使学生马上投入到了问题的思索中,积极探求问题的答案,顺势导入新课,整个导入过程自然流畅,不留痕迹,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巧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颠覆了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开创了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同时在运用实践中,也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它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是现代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针对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数学概念及规律,具有直观的教学效果,轻松实现教学重难点的化解。另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元化认知能力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圆的面积》为课例,教学难点是进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单用“讲授法”讲解这一推导过程,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习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根本听不懂。特别是将圆的面积等分的份数越多,那么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听后如坠入云里雾里,一脸茫然。这个知识点是教学的难点。如果用“讲授法+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模式,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教学设计如下:先将圆平分,用绿色和黄色分别表示两个半圆,接着将两个半圆再均分成8份(8个小扇形),接着按住鼠标将这8个小扇形移出半圆图形,这时原来的半圆变成了一个虚线的半圆,接着教师给学生演示,将移出来的8个小扇形进行重新排列,可以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为强调这一结果,可将长方形设计为红色闪烁状态,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圆均分成更多的扇形,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接着演示将圆等分为16、32、64份,并展示最终拼图结果。这一教学过程直观、明了,让原本依靠想象力、抽象思维才能解决的推导过程转换为一个明晰、简单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对圆的面积推导初步形成感性认识,并且帮助学生认清了圆与长方形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再将圆的半径、周长等与长方形边长间的关系进行演示操作,使学生构建起各个图形要素间的联系,直至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帮助学生明白其中的变化发展,轻松掌握这部分知识点,加深了对圆面积公式含义的理解。这种化抽象为直观、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更容易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化圆为方”的感性认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变教学直观形象化

小学数学概念知识的讲解比较抽象枯燥、晦涩难懂。同时,小学生以形象性思维为主,他们掌握数学概念知识是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那么,如何有效化解形象思维与抽象知识间的矛盾呢?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抽象的数学概念动态化、具体化,通过动静的有效配合,将抽象的、难以通过语言表达的数学概念具体化、直观化,降低知识点的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探求欲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以《线段、射线、直线》为课例,教师演示如下多媒体课件:在绿色的草地上,有一条小虫子从一红色亮点处向远方水平方向爬去,身后留下一条黄色的线,然后捉住小虫子前后移动,让其爬过的黄色线自由伸缩,引导使学生理解射线的基本特征;接着在红点处再爬出一条小虫子,身后也留下一条黄色的线,同时捉住两条小虫子来回移动,使其爬过的黄色线自由伸缩变化,直观展示直线的无限延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的特点。最后,在绿色草地上打下两个黑色的木桩,然后用黄色的水平线将他们相连,引导学生理解线段有长度限制、可度量,且不可伸缩的特点。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变色”“移动”和“闪烁”,构建一个动态的知识情境,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认识更直观,从而使学生得到一个完整、准确的数学概念。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彻底融入到社会中的各个角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同样,信息技术也广泛渗透到了学校教育工作中,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不断颠覆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所以,数学教师应从自身抓起,不断学习和探索,积极尝试与创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到新的高度,以更高、更宽的视野来实施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卫星.动画情境下多媒体学习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22-28.

[2]张海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18-24.

责任编辑 王 慧

猜你喜欢
整合多媒体技术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