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遗产”视域下的福建北部古道修复探索

2017-03-15 10:02庄晓敏董建文
广东园林 2017年1期
关键词:修复古道

庄晓敏+董建文

摘要:福建北部古道贯穿闽浙赣三省,路网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通过对福建北部古道的细致调研,对古道本体及其景观构成要素进行详尽分析,结合“文化线路遗产”的特征,概括了福建北部古道资源的优劣势,帮助人们重新认识古道在现代社会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提出了古道修复规划策略,以期对古道及其他线性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道;线性文化遗产;修复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1-0009-07

收稿日期:2016-11-17

修回日期:2016-12-22

Abstract: Ancient roads in the north of Fujian run through three provinces of Fujian, Zhejiang and Jiangxi. The ancient road network is intensive and has high historical value.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se ancient roads andanalyses constitute elements of road landscap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we summari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ncient road resources,The study help people to re-understand the economic value, human value and social values of ancient roads. Besides,we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road restoration and planning.The conclusion w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other lineal cultural heritages.

Key words: Ancient Road; 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Restoration

蜿蜒的古道静静地躺在那里,守候着流逝的岁月,抒写着动人的篇章;远古的烽烟,民族的交流,贸易的往来,宗教的虔诚??沧海桑田,数不清的故事,散落在那即将消逝于视野的古道上??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行動指南》①中指出,文化线路遗产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等;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兴的全新的遗产保护理念,是在文化线路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而来,它主要着眼于线性区域所涉及的遗产元素,兼具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有较高的旅游价值,而充分认识线性文化遗产的内涵有助于实现遗产的“保护、开发”。

伴随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的趋势,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产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破坏,在历史上发挥过促进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交流等重要作用的线性文化遗产亟待引起重视并得到系统保护[1]。

中国现已登录的线性文化遗产较出名的有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而福建北部以浦城为枢纽点(闽浙赣三省交界)的古道网络密集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但截至目前还没有对整个闽北古道系统的研究,现有研究较多的仅是历史上较有名气的仙霞古道。本文立足于“一带一路”“文化线路遗产”的大背景下,以福建浦城为出发点对连通闽浙赣三省的古道本身及其沿线的资源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古道的现状,立足于文化线路遗产的要求,提出古道网的修复规划策略供探讨。

1概况

古道作为线性景观,贯穿区域较多,出于古道网完整性的考虑,本文所调研的古道则以浦城为起点通往周边的省县,故文中的福建北部古道网涉及了闽浙赣三省,以调查中每一段古道的起屹点为界。

1.1浦城区位

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端,南平市辖县,中国丹桂之乡,为闽、浙、赣三省七县结合部。北部、东北部、东部分别与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县、龙泉市接壤,西北部与江西省的广丰县毗邻,东南部、南部、西部分别与省内松溪县、建阳市、武夷山市相连[2](图1)。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浦城县内就有人类的活动,是古闽越文化发源地。随着历代生产发展、物资流通,特别是政治、军事以及地理位置等原因,作为福建的“北大门”浦城担负着“交通要塞”的使命,自古为中原入闽第一关,四通八途,是福建进出中原的主要陆路通道。

1.2浦城县境内及周边古道概况

浦城县出县古道主要有北道、正南道、偏南道三条。北道、正南道称七尺道,实宽约2 m;正南道稍窄。另外还有次要古道连接浙赣两地,均是从城关出发至浙江省龙泉、江山和江西省广丰、崇安县4条,路面均为石砌,一般宽1~2 m,是唐以前闽越王国出入中原的主要道路(主要分布见图2)。在福建北部除主要的有名可考的古道外还散落有不计其数的一般古路,多是人们为了生活便利、经济往来的需要而踩出来的路。

本文详细调查了以浦城为枢纽的出入闽地及浦城通往福建其他地区的几条保存相对完整的主要古道(表1)。包括了仙霞古道、忠信古道、泉山(苏州岭)古道、观前古道、匡山登山古道、夕阳岭古道、李厝村古道、刘田村古道和坑口村古道。

2浦城县境内及周边古道资源分析

古道景观是典型的线性景观,其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古道本身及周边的景观,涉及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而古道本身的资源则包括古道保存的完整度(古道本体、附属设施)、承担的文化,周边的景观包括沿途及两侧的物质景观和文化景观,景观构成要素详见表2。

2.1古道本体景观资源调查分析

2.1.1完整度参差不齐

本文所调研的古道中有保存较好且为世人熟识的仙霞古道也有保存基本完整的观前古道、匡山登山古道、夕阳岭古道等,还有已经面貌全非的古道。

现存仙霞古道(图3)为宋至清代修建,保存完整,较好还原了古道的原貌,资源完整度较高。

据调查,忠信古道在廿八都境内的古道段已损毁,现存的道路是在原有古道路胚的基础上改建的(图4),而浦城境内的古道约7.5 km,自官路乡起至忠信镇止,石砌古道保存尚好。该段古道中新修的道路仍然承担有主要的交通功能,因其保留有原来古道的形制和意境,基本还原了古道的韵味。

匡山古道,由双同村通往浦城方向的登山古道较完整地保留原始风貌,已从原有的县道转换为农耕作业道路,崎岖不平,两侧杂草丛生,不利于行人,不具有县际间的交通功能(图5)。由双同村通往浙江龙泉的古道损毁较严重,大部分已不存在。

调研发现,福建北部的古道保存完整度参差不齐,有保存完整的,有断裂严重的,有不复存在的,亦有功能彻底转换的等,因此在完善古道网络体系时应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和恢复,而不能为构建完整古道网络强行重建古道。

2.1.2路面材质古朴,形式多样

调查的古道材质以石爿毛石、块石、石板为主,大多采用自然干砌的技法,不规则列铺。经长久的风吹日晒雨淋,被历史车轮辗压过的路面均已变得光滑,缝隙里的杂草与青苔赋予古道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图6)。脚踏在石板上,凝神追忆古道上演绎的各种或精彩纷呈、或平淡无奇的场景。

古道的形式依地形地势而呈现有台阶、坡道、平路等各种形式,宽度也因地段、功能的不同而不同,最宽处约2.5 m,最窄处仅0.5 m。

已被修复的古道基本都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而改建的古道采用机制条石,尽管保留了古道的形制与意境,历史的韵味依然略显不足;荒废的古道多已沦为泥土小道,较为自然;某些地段虽沿循古道线路,却为满足现代交通的需要而用水泥、沥青重造,完全丧失古道的意味,占用古道的基址,却已完全没有古道踪影。

2.2古道附属设施调查分析

古道线路上的附属设施主要有关隘、休息亭、桥三类,作为线型景观中的节点,是行人驻足休憩的地方,设施的存在为古道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图7)。

仙霞古道原有关门五道,现存四道在一些经过農田的古道段还保留有原来的休息亭,供农民劳作休息避暑,夕阳岭古道上的“贯日路亭”破旧,缺乏整修。寮竹关由条石堆砌而成,高约2 m,宽约1.2 m,现已荒废,偶尔作为附近村民宗教活动之用。同时,有些古道上还存在有古代交通里程指示碑,但因年久风化,文字漫漶不清。

2.3古道周边物质景观

2.3.1沿途自然肌理多样

古道曾经是不同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官道,行军之道,生计之道,农耕之道,朝拜之道,踏青之道等,因功能不同,古道沿线及周边分布的物质景也必须是多种多样。据调查,福建北部的古道贯穿了仙霞岭、毕岭、夕阳岭等山体,穿越了观前古镇、廿八都古镇,沿线还分布有溪流湖泊、民居建筑、农田、森林等。周边的生态环境保存较好较完整,自然肌理丰富多样,为不同区段的古道景观个性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载体。

2.3.2植被资源良好,略显单一

古道两侧的自然植被长势较好,因为没有人工干预,经过自然选择后留下的优势树种成为自然林的基调树种,主要有杉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壳斗科植物、木荷Schima superba、枫香、无患子Sapindus saponaria、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相思Acacia sp.等;还有一些毛竹经济林。植物景观较好,但过于凌乱,缺少彩化亮化,在已被开发为旅游景点的仙霞古道,人工营造的植物景观缺乏层次,种植的时令花卉如美人蕉Canna indica等与古道意境不符合,过于突兀。

2.4古道周边文化景观

古道周边散落有当时战争、生产生活的工具如兵器、农耕器具、石臼、石磨等,有宗教设施如神龛、泰山石敢当、佛像等,还有碑文石刻等。这些无人问津的古老的生活生产遗存,被废弃在古道一旁,有的淹没在草丛尘土里,有的被当作他用,已经丧失了往日的功能,但却承载有古道上与生活生产有关的文化。另外,在调查过程还挖掘有大量的发生在古道上的奇闻轶事及民间歌谣等。各种文化景观的存在赋予古道更加浓厚的人文色彩,为文化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福建北部古道网修复规划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变,现代化的交通代替了人来人往的古道,大部分古道也都已湮没于荒野杂草中。文化线路遗产的提出无疑赋予了这些古道新时代新背景下的新角色。尽管浦城境内及周边现存的古道已无法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但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旅游开发优势,如数量繁多、保存较好、底蕴深厚、自然景观资源优厚等,开发古道旅游资源能够进一步丰富闽北森林旅游资源,为发展“远足”文化及“背包徒步”的健康生态游提供载体,促进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满足人们不同的旅游需求(图8)。如图9为浦城绿道系统规划,就是立足于原有古道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完善的。调查发现,现有些古道已不为人所知,很多区段位于荒芜人烟的山林荒地里,沿线没有任何的服务设施,甚至有些古道已经消逝、无迹可循。

因此,对于古道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应在正确认识其优劣势的基础上,结合世界线性遗产的修复要求,从资源梳理、景观提升、文化挖掘等方面进行探讨。福建北部古道修复规划策略有如下3点。

3.1唤醒意识,注重修缮传承

世界遗产保护理论认为,世界遗产体现着“一个国家(地区)的意识形态渊源”,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身份”[3]。俗话说,道路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古道历经岁月的浸润,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赋予其所在地区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其文化身份更加明晰。

福建北部古道修复规划的第一步是要树立人们的世界线性遗产观,唤醒人们对古道的认同感,使人们意识到古道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载体,是宝贵的资源,只有在意识上有所改变,才能确保修复规划的推行。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形成以仙霞古道为主要脉络的福建北部古道系统的完整形象,即以浦城为枢纽的连接闽浙赣及相邻县域的保存较好、有迹可循的古道网。

对于古道景观的提升规划,在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意识后,应立足于古道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修缮,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优先,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势、继续发挥其连接延续景观的作用,修缮古道本体应尊重其本身的线型、质感、纹理、尺度,对残毁部分的修复应尽可能地还原古道风貌,同时要注重非物质文化景观的传承,通过深入挖掘并提取古道文化,寻求适合的载体进行展示,为人们营造一个深层次的精神享受,让人们获得高质量的文化休憩体验,并在保持古道整体布局和风韵如旧的前提下适度提升活化周边的景观。

3.2整合资源,完善古道网络

古道区域资源丰富且多样性显著,资源结构组合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4]。但是目前福建北部的古道网不完整,时断时续,同时有一部分已荒废,未能与周边成熟的旅游资源共建资源体系。古道的修复应先把古道沿线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寻找每一区段的差异性,以现有的良好资源为依托,修复古道本体,并完善古道旅游的服务设施,创建完整的古道景观体系[5~6]。

现有福建北部古道周边存在有古村落、古码头、古寺庙、农家乐、森林公园等已开发的旅游景点,但古道在这些景点里并没有丝毫体现。因此,在修复时,应对古道进行重新定位,以古道作为纽带串联其沿线的景观资源,突出线性遗产的特征,“以线串点”“以线拼面”,构建完整的古道网。

3.3联合申报,区域共生发展

线性遗产一般都是跨区域的,涉及的地区有可能是起点、终点、节点,无法确切归属为某一地方,而联合申报可避免旅游属地之争,也避免管理上的冲突,牵头申报者可以在遗产的管理中占主体地位,各地区通力协作,才能保证古道景观的可持续发展[7]。另,因为福建北部的古道处于闽浙赣三省毗邻地区共享的山系、河流,位置相近,资源禀赋相似,文化交融明显,具有联合申报的客观条件。

对古道资源进行整合,申报世界线性遗产就是为了让资源获得更有效的保护并能为人服务。重新修复古道,让其走入人们的视野,必然造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但修复后如果没有人气输入,那古道就丧失了价值,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也会逐渐消失,开发与保护本身就是矛盾体。因此,在修复时应立足不同区段的古道,根据不同区段所承载的不同历史和文化,包括沿线的建筑风格、民风民俗等,以共生发展理论为指导,环境容量为考量,在确保古道本体风貌得到最大限度恢复后,进行有效调控,使古道及周边景观资源和所在区域共生发展。

4总结

福建北部的古道横亘在闽浙赣三省,虽然现代交通的发展带走了古道曾经的辉煌,经过岁月的更迭,时代的演变,往昔车水马龙的喧器,络绎不绝的商旅早已消逝不见,过多的修复都只能是徒添一份苍凉与落寞,但是,没有人的参与将会使古道消逝得更快,只有注入人的气息古道才能经久不衰。因此,我们应该唤醒人们对这一类景观的意识,对濒临消失的遗产进行保护,而不再是一味开发。通过细致调研分析,充分挖掘景观,结合一般文物保护的做法,重新对古道进行定位,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情况的古道采取不同的措施,并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保护、修复开发,使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道在现代社会真正发挥价值。

注:图9来源于新浪博客http:// blog.sina.com.cn/s/blog_b15f2d1c0102vcew. html;其他图片均为作者自摄自绘。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线性文化遗产[EB/OL]. http://baike.so.com/doc/7536577-7810670.html.

[2]浦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平市志·浦城县志[M].北京:中華书局,1994.

[3]刘小方,李海军.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四川省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2):300-303.

[4]张洁,杨桂红,阮冬梅.云南茶马古道的旅游与开发[J].资源与产业,2007,9(3):51-53.

[5]俞孔坚.世界遗产概念挑战中国: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有感[J].中国园林,2004,20(11):68-70.

[6]林双毅,董建文,王晓敏,等,福州状元岭古道景观挖掘、保护和恢复研究[J].绿色科技,2011(12):29-31.

[7]李如生.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2011,35(5):38-44.

猜你喜欢
修复古道
古道散茶香
沙溪古镇:茶马古道上的秘境
杉林古道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
WebSocket安全漏洞及其修复
现代道桥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析及修复对策分析
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快速修复技术
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