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分析的策略探究

2017-03-15 16:45高菲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语文素养阅读教学

高菲

摘要:阅读是初中语文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方式。伴随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初中语文的课程设置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文本分析。因此,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视角出发,探究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更有效地进行文本分析。指导本学段阅读教学实践,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文本之内,超越文本之表,充分地品味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文学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分析;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部分的论述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成长和素养提升有着巨大的意义。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本大多具有典范性,而且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因此,语文教材中的篇章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宝贵资源,是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所选的文本,带领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就是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需要考虑文本分析的重点和标准究竟是什么。基于此,本文以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所选篇目《会唱歌的火炉》为例,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分析部分的策略进行探究。

一、树立正确的分析理念

深入语文课堂,观摩过大量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后,发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在阅读教学进行文本分析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有些老师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过于肤浅和片面,缺乏准确性;而有些老师进行文本分析时过于追求细枝末节,缺乏适度性;而大多数老师都遵循教学参考书中所给的教学“范本”,导致文本分析过于雷同,缺乏创新创造性。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个性化阅读”深入课堂之后,很多语文教师又认为应该“少说为宜”。在文本分析的改革过程中,关于“阅读就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更是解读文本的权威”这一理念的出现,是很新颖和适时的。但是由于很多教师没有正确认识这一理念,导致其在进行文本分析的过程从不“外加”一些东西,单纯地分析作品中文字的表象,而忽略了作者的人生阅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淡化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层情感,缺失了文本蕴含的思想内涵和美学价值。

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文本分析的过程中,要学会树立正确的分析理念,不能“人云亦云”。正确的文本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尊重文体的客观性,尊重读者的创造性以及文化的渗透性”这一理念之上。

《会唱歌的火炉》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生活时所写下的一篇散文,文本中有着很多处讲述了大兴安岭附近独具北方特色的细节,例如火炉、农具等。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的细节会让同样是北方的孩子感觉既亲切又稀奇。在对《会唱歌的火炉》进行文本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浮于表面的对本文描绘了那些童年生活的画面进行概括,还要带领学生们去探寻作者创作本篇散文的目的以及其中所包涵的深沉情感,更不能忽视的是这位具有浓厚东北地域特色的作家,她的作品特有的淳朴、沉静的文风。

二、文本分析应多视角多元化

语文教材选文内容广博,涵盖深广,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面来使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模式。在进行文本分析的过程中要拓展思维,放眼生活,不能总拘泥于就文本而解读文本,但也不能过度分析,有利于文本之外。鲁迅先生在论述《红楼梦》的主旨时曾有这样的表达‘经学家、道学家、才子以及革命家等人,关于《红楼梦》立意的看法大相近庭,原因就是各位读者的眼光和视角各不相同。不同的阅读主体在阅读相同的文本时,得出结论自然有别,因而在文本分析时应考虑到多方面的元素。

在分析《会唱歌的火炉》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对文本的内容、主题、写法、思想感情以及鉴赏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而在选择分析视角和切入点的时候也可以有所不同。例如,既可以从作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从作者笔下那个“年幼的我”、“父亲”、“姐姐”等人物形象的角度去分析;同时也可以从学生的儿时作为切入点展开分析。

课程标准在本学段阅读部分的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教师在确定课程目标点的时候,既要培养学生认知积累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品味鉴赏文本的语言,同时也要考虑培养学生感悟文本所呈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情态知识。对于《会唱歌的火炉》这个文本而言,若从散文教学的角度,教师可以交给学生散文的写法、散文的内容性、散文与小说诗歌的却别以及散文在语言上独具的美感等内容;若从单元提示的角度来分析文本,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交叉比较阅读,把本单元内的几篇文章同时展开文本对比分析。

三、文本分析应因材施教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因读者的品性、气质、人生经历等都大相径庭,他们在欣赏同一篇文学作品之后所获得的思想感悟也存在差异。这就是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教师在进行文本分析的过程中必须从语文本身的实际情况着手,从每个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出发,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因此这里的“材”可以指阅读的文本,即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文体,《会唱歌的火炉》可以定义为散文,散文教学有其特有的方式方法,却别于诗歌的朗读法和小说常使用的情景教学法。同时,“材”也可以指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实际情况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例如学生的阅读情况、学生的学习经历等等。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来确立目标,展开教学,会真正实现进行文本分析之前所确立的语文阅教学目标。

作为东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作者的创作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在她回忆童年的作品中,她用自己全部的体验来呈现东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因此这篇散文更适合与处在东北的学生共同探讨散文中所具有的浓厚的乡土情节、浓郁的地域特色;同时《会唱歌的火炉》语言上有这朴实的魅力,文本的字里行间都诗意浓郁,适合七年级的孩子来学习散文写作,摒弃一些多余的华丽辞藻,学习迟子建作品的文字中所蕴含的恬静和温情。

至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以新课标为依据,以教科书中的单元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会使用讲授法和自主探究法,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要依“材”而立意,切勿摒弃文本,只有依据文本特色来进行文本分析,才能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

四、文本分析应融入生活体验

教师在本学段的阅读教学中,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力求拓展學生的思维。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大部分以阅读教学为主,开篇我们就已经强调了文本分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备的学科,遵循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果在进行阅读教学文本分析的过程中,能融入生活体验,用语言来还原文本中所描述的场景和表达的思想,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教学的生动性。在孙绍振《名作细读》一书中,对郁达夫《故都的秋》进行分析解读时,使用了“还原法”来分析文本,目的就是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进行情感体验。

在分析《会唱歌的火炉》是,也可以采用还原作者迟子建的生活场景和充满温情的童年生活,来体验作者当时的情感历程,感受这个大兴安岭成长起来的女孩儿有着怎样特有的快乐与质朴,进而体验她的童心与温情、仁厚与自然、超然与达观。另外在进行导入和细节分析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冬季的生活和经历,试图寻找与作者相同或相像之处,引起学生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共鸣,使学生分析和探寻文章所描绘的童年生活背后的情感更加顺利。

五、文本分析中开展同步拓展阅读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以教材中所选的篇目为标准,以作品中所表达的某个重点或是某种感情为线索,寻求与之相近相关的其它作品作为辅助教学的阅读篇目,这就是拓展阅读。拓展阅读不等同于课外阅读,拓展阅读更强调从课外阅读中汲取课内阅读所缺少的内容,再把这些内容归结融入到教材的文本当中去。课内外阅读相辅相成,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事、物、景、情”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文本分析的结果更加完整和立体。总结来说,拓展阅读作为对教材中文本的补充,扩大了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课内外阅读也在这一过程中相互比较和融合,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学生的知识阅读范畴更加充实丰满。

在《会唱歌的火炉》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作家的《蚊烟中的往事》进行文本分析。《蚊烟中的往事》与《会唱歌的火炉》不同,它所描绘的是关于作者童年的夏季回忆。在那里作者可以笼蚊烟、采野菜,还有作者最钟爱的炸鱼酱。在阅读中,为学生补齐了作家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生活的画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也可以寻找其他作家的作品来引导学生做拓展阅读。可以把同样具有乡土情节的萧红的作品拿来做拓展阅读,去体会迟子建作品中的和谐之美和人文关怀。

拓展阅读的趣味性可以说是学生积极学习自主阅读的源泉所在,只有充分的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主动进行拓展阅读,将课内阅读延伸扩展,使文本分析更加容易和充实。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时,要注意链接的方式和技巧。

在新课改阅读体系的支撑下,探索本学段阅读教学中文本分析的基础理念与策略方法,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部分。在文本解读和分析时,一定要遵循正确的解读理念,从多视角多方面入手开展分析。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并且具体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最后一定要注意课内阅读结合拓展阅读,充实阅读教学的内容,力求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总之,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师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为施教者要始终探究文本分析的基础理念与策略方法,力求为学生构建更加合理、系统的阅读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英.迟子建研究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08(05).

[2]陈金环.拓展阅读: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J].教学与管理,2013,(07).

[3]刘春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探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4]丁加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授课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科技创新,中国科技信息,2010(3).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语文素养阅读教学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