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

2017-03-15 01:36王晓漪
职教论坛 2016年3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摘 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来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既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是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工匠精神”是职业技术、职业思维、职业道德三者的有机统一。高职院校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与校园文化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职业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王晓漪(1966-),女,浙江湖州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与职业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交通‘最美行业创建工作的对策研究”(编号:2014T11),主持人:王晓漪。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2-0014-04

如何培养“工匠精神”是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与支撑点,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来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这对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一、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目标来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工匠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阶段,需要解决低端供给与高端需求、贸易经济与实体经济、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而解决矛盾的关键就是提升供给质量、使供给更好地满足需求。那么,这些理论层面的要求如何转化成产业的实践要求呢?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当前的产业发展强调了三个基本要求——“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样的要求对企业来讲,就是深耕细作、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多样化高层次的需求。对就业者来讲,则是敬业、一丝不苟、专注于产品质量,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对整个产业发展来讲,就是产业结构从数量、质量上的整体优化升级。

当然,产业结构的整体变革要依靠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来实现,也就是说需要有大量的新型劳动者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必然引起人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工匠精神”所指向的人才规格和要求正是适应这种产业结构变革的人才需求。可以这样说,“工匠精神”如同改革开放之初的“效率精神”一样,将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语境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核心精神。这种精神需要渗透到每个工作者的思想行动中,成为其基本的职业素质,并内化成自觉的行动。这种内化的使命,恰恰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的人才培养所要践行的。

(二)培养“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

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严格意义上来讲,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也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不够成熟。一些基础性的观点没有形成共识,如“什么是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哪些要素”等多有分歧,而且往往是教育者的观点与企业管理者的观点无法在学理上达成统一。这就使得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等因没有达成共识,而无法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理论的“空场”,必然导致实践的裹足。事实上,在高职院校里,职业素质教育相比于专业教育,因其不知道要“教什么”而被摈弃于边缘地带。课程内容散落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工团委部门的日常教育与活动、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课当中。比如就业指导课负责学生面试应聘的技巧与技能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负责职业道德教育等等,造成了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无定式、教育无体系的尴尬局面。

“工匠精神”的培养恰好为困境中的职业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阿基米德支点”。“工匠精神”既然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的职业素质,那么自然是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与抓手。这个核心与抓手就是把“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来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以解决职业素质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通过“工匠精神”的培养这条主线来完善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三)培養“工匠精神”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由于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存在不足,职业素质成为高职生的就业短板。这首先表现在企业对毕业生不停地强调“综合素质”“做人做事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等等;其次表现在大量的高职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其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迁移能力不足等等。根本原因在于目前高职生的能力素质仅限于“实用够用的技术技能”。这样的毕业生最多是粗浅的从业者,没有能力更好地去面对职业中的各种复杂的挑战,也无法承担起“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职业责任。

“工匠精神”所指向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远超于“实用与够用”的范畴。其不仅是指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而且是指卓越的富有创造性的技术与技能。这种技术技能是对目前高职院校秉承的“实用够用的技术技能”培养目标的质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以培养“够用实用”的技术技能转向培养“工匠精神”所需的技术技能,从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素质为主转向培养职业素质为主,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目标的三个维度

“工匠精神”虽是源于传统手工业时代的优秀劳动素质,但没有因资本化、机械化、信息化等当代工业文明而消失。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认为,在经历了金融资本、虚拟经济的高潮之后,支持美国经济的动力是制造实物的创新经济。他指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工匠精神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人会大胆追求自我实现,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并坚持他们的理想。”[1]作为基本的劳动素质,“工匠精神”在经历了历史的传承与现代的赋新之后,成为现代职业人的一种重要的职业素质。

从本质上来讲,“工匠精神”既是职业诉求也是产品诉求。这种诉求既是职业技术技能的体现,也是职业理想和信仰价值的体现。“工匠精神”将职业的“做人”与“做事”、“技术素质”与“非技术素质”有机地统一起来,所以,要求企业发扬“工匠精神”,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故此,作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目标的“工匠精神”需要把握三个基本维度。

(一)“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技能

虽然“工匠精神”是以“精神”两字来描述的,往往让人们望文生义成是一种“道德观”,但是“工匠精神”不只是“德”而且是“才”,不只是一种职业精神而且是一种职业习惯。职业习惯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技术制度锻造而成的。高品质高标准的职业技术应该是工匠的基本前提。没有对职业技术的精确把握、职业技能的娴熟运用,何来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何来持续的创造力与创新力?

如果“工匠精神”只停留在道德层面,不免会陷入虚化的“工匠精神”的浪漫主义误区。其实,我们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里也可以读到“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报告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在这里“工匠精神”不仅是指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而且是指卓越的富有创造性的技术与技能。因此,倡导“工匠精神”须先倡导“工匠技术”,培育“工匠精神”实际上是要培育“工匠技术”。

故此,以“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需要对高职院校的专业技术教育进行改革,要以专业技术的高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追求,并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进行系统的阐述引导,并通过具体的实践实训教学培育“工匠精神”所需的“技术技能”。

(二)“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思维

一般来讲思维方式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特别是思维习惯对人们行为会起到固化的作用。要使人们具备“工匠式技术技能”,首先需要培养“工匠式思维”。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就认为“工匠精神”实质是一种思维方式——“真正的工匠是一种思维状态,而不是指向未来的一些兴趣或技能集合。”[2]当然,这种思维既要承续传统社会的工匠思维,又要保持现代职业的思维。那么,“工匠精神”的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在哪里呢?——就人类社会劳动的实质而言,“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劳动的价值与尊严,这既是传统手工业社会也是现代工业社会的职业本质。因为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与人类社会。所以,作为职业思维的“工匠思维”首先要确立劳动思维,然后是自主劳动思维、品质劳动思维、创新劳动思维。

自主劳动思维是“工匠思维”的基本前提。马克思讲过“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自主劳动是劳动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产物,只有自主自由的劳动才能激发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与劳动潜能,而这种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潜能的展现,恰好代表着劳动者的一种荣誉与尊严。因此,“工匠精神”就是这样一种把工作视作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的方式、自愿要把事情做好的思维。“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4]

品质劳动思维是“工匠思维”的主要特征。“工匠精神广义是指凝结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5]“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6]人们认同“工匠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认同工匠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专注严谨、追求品质与完善等。这些元素源自于技术能力、工作规范与劳动时间的综合,是“工匠精神”的传统继承。当然,在当代工业发展的背景下,品质劳动不能只停留于此,需要赋予信息化、智能化、创新性、制度性等等技术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品质劳动思维实质就是技术思维、规则思维。

创新劳动思维是“工匠思维”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工匠精神不是指技术技能的模仿能力,而是指技术技能的创新能力。因为模仿止步于停滞,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所以创造性思维、创新劳动思维正是工匠思维的核心。没有创新思维,工匠将失去活力与生命力,工匠无法成其为工匠。工匠不仅仅是通过自主劳动、品质劳动而获得工作快乐与成就感,而且是通过不断地改进技术来解决问题或者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才是工匠精神的根本价值所在。

(三)“工匠精神”是一種职业道德

尽管职业道德是指履行职业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总和,但是由于道德的自律性与义务性,往往使得人们把职业道德视作情感的产物。其实,道德规范正是由于自律性与义务性才显示其行为的崇高性。“工匠精神”既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也是一种执着敬业的职业精神、尽善尽美的价值追求。作为职业道德的“工匠精神”主要包含着爱岗敬业、履行职责、无私奉献、踏实工作等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既是传统的积淀、也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更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对于职业人来讲,只有履行了这些道德规范,才能锻造出真正的工匠精神来。所以,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保证职业技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所谓“做事先做人”是从广义的角度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是相辅相承的、缺一不可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与职业思维三者从不同层面系统地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职业素质体系。没有道德、思维的技术是机械的被动的“异化”的技术,而没有技术依托的道德、思维则是抽象而无根的空中楼阁。这三个维度,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来讲就是知识、能力与情感的有机统一。从人才培养规格来讲,是技术、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统一。

三、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目标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高职院校要树立“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理念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职院校一直处于高速扩张发展中,注重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多而全、知识技能实用够用,导致高职院校陷入重数量而轻质量,重“实用”而轻“耐用”,重“传技”而轻“育人”的误区。这种人才培养理念既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与要求。即“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7]“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正是“工匠精神”的本质要求。“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就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工匠”。这种“工匠”是对目前高职院校秉承的“实用够用技术技能”人才观的纠正。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正在转变这种理念,逐步从数量扩张式转向质量内涵式的发展,转向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要构建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工匠精神”为目标来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当然,这个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打破现有的传统模式将素质与专业、能力与技术割裂开来的做法。实际上,对人才培养来讲,素质、能力、专业、技术等要素是有机地统一在每一个毕业生身上的,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上述各要素的培育不能单列分离或有所偏重。作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目标的“工匠精神”是职业技术、思维、道德的有機统一,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来讲就是知识、能力与情感的有机统一,从人才培养规格来讲,是技术、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统一。因此,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以这三个维度为基准,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确立其职业技术、职业思维、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发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并制定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

(三)高职院校要建设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体系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追求,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除了社会的宣传引导外还需要制度的保障、文化的熏陶。对高职院校来讲,校园文化建设本身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与主题的制度保障与文化熏陶。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相互配套,共同构成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因此,以“工匠精神”为目标来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需要建设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体系,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呼应。首先,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这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培养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的根本要求。其次,要以“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与职业信仰为主要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来引导宣传。通过对“大国工匠”的事迹及其道德观、价值观、工作观等精神文化的宣传与展现,在学校营造一个“走进工匠”、“了解工匠”、“尊重工匠”、“学习工匠”、“成为工匠”的文化氛围,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2](美)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42,3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6

[4]付永守.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

[5]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6]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26.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