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及其路径

2017-03-15 08:39廖善光陆涓戴天娇
职教论坛 2016年32期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新常态

廖善光+陆涓+戴天娇

摘 要:班级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凝练彰显班级文化并积极发挥其作用,无疑已成为新常态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在于班团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但在新常态下,网络和手机终端的普及化,使班团活动的开展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如何客观分析新常态的发展趋势,把握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班团活动的内涵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视域,有效拓展积极而又健康的班团活动路径,对于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班级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廖善光(1976-),男,江苏连云港人,扬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陆涓(1961-),女,江苏扬州人,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正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通讯作者)戴天娇(1989-),女,江苏扬州人,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卫计委研究课题“学生评教对师德文化建设促进作用研究”(编号:JCH201503),主持人:戴天娇;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教育改进研究”(编号:YZUJY2015-7A),主持人:廖善光。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2-0033-04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具有奠基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问题。在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各级党委和宣传思想部门、组织部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1]。可见,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具有紧迫性。

班级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充分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2]。而依托班级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以班级为载体,凝练积极健康、能够充分反映班级特色和价值观念的班级文化,使班级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隐形的重要资源。因此,如何凝练和彰显班级文化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之一,而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在于班团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一、班级文化与班团活动的概念与关系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概念

学术界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美國,随后前苏联、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述。但由于各地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及研究视角的差异,专家学者对班级文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依据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呈现的新的时代特征,结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知不断提升及对个性发挥普遍关注的发展趋势,可以说高职院校班级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学生依托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逐渐形成的一种既能反映班级特色,又能促进班级个体成员全面发展的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显性层面,指“要求全体班级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组成的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为班级组织机构、班级规章制度等”[3];二是精神文化,其表现形式既可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又往往以隐性的方式内蕴,一般是指“班级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信念、态度等”[4]。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具有导向性、凝聚性、约束性和激励性等作用。

(二)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概念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共青团最基层的一级组织——团支部常常是以班级为单位组建的,因而班集体和团支部的组成人员大多具有同一性。在我国,高校中的“班”与“团”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班级活动与团支部活动相互补充,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并且,高校团学工作中的思想引领、组织发展和班级建设往往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因而,班级活动与团支部活动在活动目的、参与人员、活动意义等方面往往都高度一致。于是,大多数高校常常将两者统称为班团活动。对班团活动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团活动是指所有以班集体或团支部成员为主体举办的活动;狭义的班团活动则是指班级或团支部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自发组织的具有特定目标和意义的活动。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融合以及班级文化的构建,可以分解为“形成期”、“同化期”和“凝聚期”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阶段特征和基本矛盾,因而各个阶段的班团活动也应各有特色[5]。

(三)班级文化与班团活动的关系

积极健康而又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是构建班级文化的基础,班团活动影响着班级文化的内涵建设,班级文化则引导着班团活动的健康开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班团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班级文化不会凭空产生,而是在一次次班团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积淀升华而成,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班团活动,促使班级形成积极、团结、和谐、进步的精神文化;同时,任何一种文化也是无法独立存在的,而是要依附在一定的物质或精神载体之上的,班级文化的载体包括班集体的物质环境及能够凝练、传承精神内涵的班团活动。另一方面,班级文化是班团活动的精神引领。班级文化对班团活动有着强烈的反作用,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将引领学生自主自觉地组织或参与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品类繁多的班团活动,凸显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地位;同时,班级文化也为班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使其更富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班团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开展班团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应当是非常明确的,即以班团活动的方式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活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新常态下,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因势利导和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班团活动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一些班团活动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意义,甚至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

(一)班团活动参与度不高

班团活动的吸引力不够主要表现为活动参与度不高。活动有效参与率是衡量班团活动质量最直接的指标,有效参与是指学生在完全自愿的状态下进行活动,并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班团活动中“少数人活跃,多数人沉默”现象相对突出,其原因在于:首先,大部分班团活动主题模糊、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其次,部分学生理解有误,认为班团活动仅仅是老师与班团干部的事情,对活动兴趣索然,缺乏主体意识。再者,一些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组织者忽略了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未能将“个体”和“集体”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忽视了活动的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未能将道德培养、专业教育与兴趣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更主要的原因是在新常态下,微博与微信、网游、网电这些新的“三座大山”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严重阻碍了学生参与班团活动,学生在网络和手机终端上获得的乐趣使他们容易沉湎于斯,校园内随处可见“拇指族”、“低头族”,他们自然对班团活动的兴趣不高,这些现象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常态。毫无疑问,网络和手机终端的普及化,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乐意参与校方组织的班团活动。

(二)班团活动特色性不足

高职院校组织开展班团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寓教于行、寓教于乐,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其提升能力、磨练意志、锤炼品格。但在操作过程中,一些班团活动的方案设计脱离了学生实际,感染力不足。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部分高职院校的班团活动习惯于由学校的团委或学工部门发起、组织和集中布置,往往是按照统一的主题、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形式、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每个班级或团支部,个别部门甚至使用强制或变相强制的手段来要求学生参与,而未充分考虑各个专业的差别、班级的特色及学生个性差异等现实情况,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缺乏特色,容易导致流于形式、敷衍了事的结果。

(三)班团活动吸引力不大

作为高职院校最基层的学生组织,班团组织的规模一般相对较小,而且成员的能力素质也常常参差不齐,导致大部分班团组织无法对活动进行明确的定位,并独立制订统一的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于是一些高职院校的班团活动常常以“散”、“乱”的现象呈现,不仅缺乏应有的吸引力,而且也难以收到实效。此外,高职院校对班团组织活动虽然要求较高,但对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却不愿花过多的精力去指导,在活动过程也很少看到辅导员、班主任等指导老师的身影。而与此相反,一些非正式群体组织往往凭借其开展活动的经验、规模、切合学生兴趣等优势,吸引了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他们组织的活动。由于一些高职院校主管团学工作的部门或教师对班团活动要求高而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容易出现其他非正式群体组织开展的活动吸引力更大的现象。长此以往,高职院校班团活动势必会呈现出随意化、无序化、形式化的发展态势,失去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吸引力。

三、新常态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一)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培育班级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班级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而在班级文化引导下开展的班团活动是班级每一个成员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毋庸置疑,与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其他学生组织举办的校园活动相比,班团活动从制度层面上要求班团每一位成员都应当参加,因而其参与者是相对稳定的,从理论上来说它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广泛。而且从班团活动的方案设计到宣传动员,从活动的组织开展到回顾总结,班级成员的组织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等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尤其是在一些专业类、文艺类和体育类的班团活动中,班级成员获得了更多的平臺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与特长,并以此获得周围师生的认可与关注。可以说,班团活动在培育班级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彰显班团的精神风貌

班团是学生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通过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班团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促进班级文化的积淀,则班团组织对大学生来说将有着更强的归属感和吸引力。因此,凝练出既有特色又能为班级成员接受的班团文化,必定能够增进班级成员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篮球赛、足球赛、志愿服务活动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班级成员能够对集体荣誉产生共鸣。当然,班团活动既是班级文化的凝练过程,也是班级文化的彰显过程,二者是统一的。例如,近年来网络上将一些学习成绩优秀人数较多的班级称为“学霸班”,“学习风气正、学习能力强”也已逐渐成为一种班级文化和正能量的象征。这一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彰显班团的精神风貌,而且有利于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搭建思政教育的新平台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将分布到社会上的各条战线。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否后继有人。因此,必须夯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每个高职院校学生是否都得到了教育和引导。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直接的组织形式是班团活动,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班级文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在的、“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因此,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目标,创新班团活动形式,寓教于乐,有助于保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搭建新常态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四、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其路径

新常态下,由于网络和手机终端的普及化,使得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开展受到很大影响。分析和解决高职院校班团活动存在的问题,思考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开展,不能游离于新常态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这一视域。在班级文化视域下开展班团活动的创新,就是要凸显班级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通过为班团活动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使其更加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培育个性文化认同,提高班团活动参与度

班级文化的形成,重在精神上对个性差异的“认同”和行为上的体现。高职院校班团活动能否有效开展并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活动是否能够得到班级学生的有效参与。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意识逐步从“集体归属感”向“集体所有感”转变,他们的个性变得越来越突出[6]。因此,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应通过各类班团活动帮助其树立自我意识,尊重个性发展,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能力和风采,并且增强自信心。班团活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了解学生的兴趣喜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要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来设计,既要具有时代性和教育性,又要具有新颖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从班团组织形态的角度而言,要注重传递班级共同语言,凝聚集体精神文化,通过班级宣言、班训、班歌、班徽、班服等精神文化元素的凝练,在各类班团活动中展示班级精神风貌,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增强全体成员的班级归属感和凝聚力,提高班团活动的参与度。

(二)结合专业文化优势,彰显班团活动特色性

专业文化是凝结班级文化的“灵魂”,班团活动的开展需要“灵魂”的浸润才能充满活力。通过专业文化与班团活动的有机结合,既能增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能满足同一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彰显班团活动的特色性。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主题的班团活动为例,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班级应充分考虑学院、专业、班级的总体特征情况,开展诸如网络法治知识竞赛、模拟网络安全对话等班团活动,使班团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此外,在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班团活动时,还要注重专业文化的凝练、传承和创新,形成专业品牌效应,通过打造“一专业一特色,一班级一品牌”的班级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三)重视理念顶层设计,强化班团活动实效性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本质上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班团活动能否得到重视和深入推进,从根本上来说在于学校、班级等各个层面能否创新学生活动的思路,从理念上完善班团活动的顶层设计,营造有利于班团活动开展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学校层面必须对班团活动进行统一规划,以学年或学期为单元,制定班团活动年度或学期实施方案,通过加强宏观指导,保障班团活动的有序开展。其次,形成对班团活动的考核機制,将班团活动的组织策划、参与实施、考核评价等贯穿于各项制度文化之中。再次,辅导员和班主任要积极参与对班团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组织或参与班团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重视和肯定,从而提高学生组织和参与班团活动的积极性,推动班团活动质量内涵的提升。最后,班级文化建设前提是要确定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7]。在班级集体文化建设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强化高职院校班团活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4-12-28.

[2]江旭梅.高校班团活动现状及对策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5):10-12.

[3]宋顺喜,刘彦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18):47.

[4]刘庆.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9.

[5]王松涛,贺业方.高校班团集体建设的阶段特征与规律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10):89-91.

[6]韩凯,刘文君,李乐飞.基于大学生群体新特点的集体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校辅导员,2013(1):37-40.

[7]何进,董春阳.高校班集体管理模式探索与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92-95.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班级文化建设新常态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须回归生命
建设幸福班集体,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高三班主任课程实施能力对班级的“正”影响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推行措施
如何运用班级文化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
中学德育教育实践与班级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