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古城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

2017-03-16 09:46布海东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

布海东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提高同类产品的竞争实力,保证同类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从宣传力度、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扶持力度等方面,分析目前古城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23-02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行以来,在宽松、和谐的大环境下,各地合作社以雨后春笋般涌现,且发展态势良好。云南省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经济实力弱等诸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结合新平县古城街道实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做浅显分析。

一、古城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云南省新平县古城街道于2011年3月30日成立,位于新平县城西南部,辖锦秀、古城、纳溪、昌源、他拉五个社区53个居民小组75个自然村,面積145.8平方公里,总户数7 048户,总人口19 543人。2015年农民居民可支配收入11 288元,人均占有耕地0.79亩,人均产粮288公斤[1]。古城街道辖区内现有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其按行业划分,有4个种植业、1个养殖业、2个服务业,主要经营内容为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林果种植和农产品产销,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树立了发展壮大产业的意识。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成立,特别是古城、他拉一线群众逐步形成了他拉社区以主产品种洋芋为主、古城社区以主产品种蔬菜为主来发展壮大产业的意识。经过几年的发展,古城社区树立了以发展蔬菜、他拉社区树立了以烟后蔬菜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专业合作社多年的带动,古城蔬菜和他拉洋芋在省内外市场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2.树立了市场风险意识。辖区内的7个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在合作社的带动、组织下,市场风险意识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如,他拉社区的蔬菜和古城社区的生姜在合作社的组织下,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在历年波动起幅较大的不稳定状态下,逐步走向了今天的可预见的市场竞争中,从而使合作社成员的利益在市场的变化不定中能得到最大的保护,进一步树立了合作社的市场风险意识。

3.树立了发展产业要依托合作社的意识。从合作社成立最初至今,历经八 年。八年中,合作社成员带动非成员2 517户,主要集中于古城、纳溪、他拉一线。最典型的古城社区属城郊结合部社区,从一个以种植蔬菜为主、零星种植生姜的社区发展成为家家种蔬菜、户户种生姜的社区,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形成了今天的产业规模,农户参加科技培训,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都依托各专业合作社,在发展有规模、有市、有竞争力的产品时都离不开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其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在街道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的提质升档中,合作社起到了推进器的作用。

4.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发动,扩大了种植规模,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以古城社区为例,古城社区属于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社区,2007年在未大规模种植蔬菜、生姜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 206元;2008年6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362元,增长了156元,增幅5%;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 106元,比2007年增加8 900元,增长277%。在201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户仅从种植蔬菜一项,人均获得的收入就是2 829元。

5.拓宽了培养农村人才的渠道。各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产品的同时,注重培养各类实用人才。2013年,经新平县农村实用人才认定领导小组认定,古城街道高级农村种植能手4人,养殖能手5人,加工能手1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1人;中级农村种植能手11人,养殖能手14人,加工能手8人;初级农村种植能手25人,养殖能手27人,加工能手10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1人,农村经纪人1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合作社成员或是被合作社带动起来的农户。

二、古城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宣传发动不全面,认识不到位。目前,群众对合作社的参与和认可程度有限,广大农民对合作社不了解,不清楚,在社区层面宣传发动不全面,干部群众对合作社缺乏了解,对合作社的作用更是缺乏足够认识,导致合作社发展速度较缓慢,社员少,行业单一,规模偏小;加之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时间不长,合作社在带动农民致富方面的作用还不突出,导致社区干部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主动性不高,农民参与创办合作社的积极性不够。

2.经营管理不规范,带动能力有待于提高。虽然全部合作社都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也建立和完善了组织机构,但成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管理意识淡薄,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发挥作用,经营管理不规范。合作社业务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初级农产品的购销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少,有自主品牌的少,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实现带动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大幅增收的目标。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主要是初级农产品,缺乏产品精深加工,无法提升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难以将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导致产品附加值低。除古城生姜、他拉蔬菜外,其他专业合作社未结合产业特色形成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低。目前,7个合作社中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仅1个,其他合作社没有申办专利、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7个合作社中,有种植业的、养殖业的、产销结合的,在日常经营中,各合作社之间无有效合作,各自为阵,各行其是,没有找到跨产业合作社的合作点,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力,合作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限。

3.合作社人才匮乏,勇闯市场的勇气和胆识不足。目前,合作社发展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爱奉献的优秀带头人很少,农产品经纪人缺乏,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因素,在面对产品和市供求对矛盾时,主动去分析、把握、适应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开拓市场的勇气和胆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4.经济实力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部分对合作社的项目支持、资金支持、金融支持(政策性)、税收优惠等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合作社成立后发展困难,尤其贷款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户因无资金支持无法进行扩大生产,有的专业合作社在建社初期,由于资金缺乏,工商登记后,就基本没有开展过业务活动,专业合作社名存实亡,背离了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衷,从而导致对社员的凝聚力、号召力不强。各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现在各级部门对其没有制定后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全县还没有出台规范的扶持政策,当各合作社遇到自我无能力消解的资金困难和市场风险时,往往求助无门,合作社进一步发展没有保障。

三、加快古城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合作社法宣传日、平时宣传等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有关政策法规,扩大覆盖面,增强针对性,加强与成功的合作社进行沟通交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农民合作社的服务管理水平,不断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

2.加大市场知识的培训。县级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当地政府指导力度,举办好培训班,每年有组织地对合作社负责人、乡村能人、經纪人进行创办、运营、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培训,培育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理念的肯吃苦、埋头干、会经营的合作社带头人。对能明显发挥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和农村能人作用,有一定销售渠道、有一定生产加工技术、一定市场拓展能力的经纪人牵头联合农民创办合作社的要从县级层面给予奖励[2]。不断鼓励合作社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专业合作示范,通过培育典型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3.进一步规范发展。建议成立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使其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己的组织[3]。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争创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依托云南泰润食品有限公司、华兴食品有限公司、何礼酱菜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省、市、县外,从县级层面加大推介、招商的力度,让更多外面的企业与县内的各专业合作社合作,拓宽县内专业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4.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建议县级抓紧出台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加大与农业、工商、税务、金融、供销等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各项惠农政策,切实解决农民想办合作社但又办不好合作社的阻碍,切实解决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设立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对那些群众认可、市场前景好、产业发展潜力大,但发展中遇到资金困难的合作社给予资金上的扶持。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行以来,在宽松、和谐的大环境下,各地合作社以雨后春笋般涌现,且发展态势良好。云南省新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经济实力弱等诸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结合新平县古城街道实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做浅显分析。

一、古城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云南省新平县古城街道于2011年3月30日成立,位于新平县城西南部,辖锦秀、古城、纳溪、昌源、他拉五个社区53个居民小组75个自然村,面积145.8平方公里,总户数7 048户,总人口19 543人。2015年农民居民可支配收入11 288元,人均占有耕地0.79亩,人均产粮288公斤[1]。古城街道辖区内现有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其按行业划分,有4个种植业、1个养殖业、2个服务业,主要经营内容为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林果种植和农产品产销,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树立了发展壮大产业的意识。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成立,特别是古城、他拉一线群众逐步形成了他拉社区以主产品种洋芋为主、古城社区以主产品种蔬菜为主来发展壮大产业的意识。经过几年的发展,古城社区树立了以发展蔬菜、他拉社区树立了以烟后蔬菜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专业合作社多年的带动,古城蔬菜和他拉洋芋在省内外市场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2.树立了市场风险意识。辖区内的7个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在合作社的带动、组织下,市场风险意识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如,他拉社区的蔬菜和古城社区的生姜在合作社的组织下,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在历年波动起幅较大的不稳定状态下,逐步走向了今天的可预见的市场竞争中,从而使合作社成员的利益在市场的变化不定中能得到最大的保护,进一步树立了合作社的市场风险意识。

3.树立了发展产业要依托合作社的意识。从合作社成立最初至今,历经八 年。八年中,合作社成员带动非成员2 517户,主要集中于古城、纳溪、他拉一线。最典型的古城社区属城郊结合部社区,从一个以种植蔬菜为主、零星种植生姜的社区发展成为家家种蔬菜、户户种生姜的社区,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形成了今天的产业规模,农户参加科技培训,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都依托各专业合作社,在发展有规模、有市、有竞争力的产品时都离不开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其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在街道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的提质升档中,合作社起到了推进器的作用。

4.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发动,扩大了种植规模,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以古城社区为例,古城社区属于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社区,2007年在未大规模种植蔬菜、生姜前,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 206元;2008年6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362元,增长了156元,增幅5%;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 106元,比2007年增加8 900元,增长277%。在2015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户仅从种植蔬菜一项,人均获得的收入就是2 829元。

5.拓宽了培养农村人才的渠道。各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产品的同时,注重培养各类实用人才。2013年,经新平县农村实用人才认定领导小组认定,古城街道高级农村种植能手4人,养殖能手5人,加工能手1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1人;中级农村种植能手11人,养殖能手14人,加工能手8人;初级农村种植能手25人,养殖能手27人,加工能手10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1人,农村经纪人1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合作社成员或是被合作社带动起来的农户。

二、古城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宣传发动不全面,认识不到位。目前,群众对合作社的参与和认可程度有限,广大农民对合作社不了解,不清楚,在社区层面宣传发动不全面,干部群众对合作社缺乏了解,对合作社的作用更是缺乏足够认识,导致合作社发展速度较缓慢,社员少,行业单一,规模偏小;加之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时间不长,合作社在带动农民致富方面的作用还不突出,导致社区干部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主动性不高,农民参与创办合作社的积极性不够。

2.经营管理不规范,带动能力有待于提高。虽然全部合作社都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也建立和完善了组织机构,但成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管理意识淡薄,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发挥作用,经营管理不规范。合作社业务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初级农产品的购销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少,有自主品牌的少,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实现带动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大幅增收的目标。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主要是初级农产品,缺乏产品精深加工,无法提升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难以将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导致产品附加值低。除古城生姜、他拉蔬菜外,其他专业合作社未结合产业特色形成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低。目前,7个合作社中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仅1个,其他合作社没有申办专利、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7个合作社中,有种植业的、养殖业的、产销结合的,在日常经营中,各合作社之间无有效合作,各自为阵,各行其是,没有找到跨产业合作社的合作点,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力,合作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限。

3.合作社人才匱乏,勇闯市场的勇气和胆识不足。目前,合作社发展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爱奉献的优秀带头人很少,农产品经纪人缺乏,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因素,在面对产品和市供求对矛盾时,主动去分析、把握、适应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开拓市场的勇气和胆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4.经济实力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部分对合作社的项目支持、资金支持、金融支持(政策性)、税收优惠等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合作社成立后发展困难,尤其贷款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户因无资金支持无法进行扩大生产,有的专业合作社在建社初期,由于资金缺乏,工商登记后,就基本没有开展过业务活动,专业合作社名存实亡,背离了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衷,从而导致对社员的凝聚力、号召力不强。各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现在各级部门对其没有制定后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全县还没有出台规范的扶持政策,当各合作社遇到自我无能力消解的资金困难和市场风险时,往往求助无门,合作社进一步发展没有保障。

三、加快古城街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合作社法宣传日、平时宣传等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有关政策法规,扩大覆盖面,增强针对性,加强与成功的合作社进行沟通交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农民合作社的服务管理水平,不断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

2.加大市场知识的培训。县级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当地政府指导力度,举办好培训班,每年有组织地对合作社负责人、乡村能人、经纪人进行创办、运营、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培训,培育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理念的肯吃苦、埋头干、会经营的合作社带头人。对能明显发挥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和农村能人作用,有一定销售渠道、有一定生产加工技术、一定市场拓展能力的经纪人牵头联合农民创办合作社的要从县级层面给予奖励[2]。不断鼓励合作社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专业合作示范,通过培育典型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3.进一步规范发展。建议成立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使其真正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己的组织[3]。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争创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依托云南泰润食品有限公司、华兴食品有限公司、何礼酱菜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省、市、县外,从县级层面加大推介、招商的力度,让更多外面的企业与县内的各专业合作社合作,拓宽县内专业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4.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建议县级抓紧出台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加大与农业、工商、税务、金融、供销等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各项惠农政策,切实解决农民想办合作社但又办不好合作社的阻碍,切实解决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设立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对那些群众认可、市场前景好、产业发展潜力大,但发展中遇到资金困难的合作社给予资金上的扶持。

猜你喜欢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创新: 案例剖析
隆阳区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