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货币及其诞生的必然性

2017-03-18 08:26雍驰
价值工程 2017年5期
关键词:数字货币

雍驰

摘要:货币的诞生是为了满足商业交易的需求,随着社会商业的发展货币形态也不断演进。随着互联网、数字化、虚拟化的时代到来,货币形态将发生进一步变化。数字货币这种新的货币形态,也将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学者们发表系列文章,进行多角度的探讨。虽然现阶段来看数字货币的出现还有待时日,因此本文从不同商业时期,对不同形态货币的需求角度入手,浅析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数字货币这种全新货币形态的必然性。

Abstract: Money is birth to meet the needs of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merce monetary form is evolving.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digital, virtualization era, the currency form will further change. Digital currency this new currency form, will also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2016,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digital currency researchers published a series of articles that explore from various aspects. Although the present digital currency appearance remains to be seen, starting from the demand of different forms of money in different commercial period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new currency form of digital curren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mobile Internet and globalization.

关键词:货币形态;商业发展;数字货币

Key words: monetary form;commercial development;digital currency

中圖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244-03

1 商业发展与货币形态演进

1.1 货币形态发展概述

一般认为在漫长的人类经济历史过程中,货币形态的演变大致经历四个过程。一是实物货币,如家畜、布匹、贝壳等等双方认可的等价生产物资。二是金属货币,如早期青铜、铁、铜等,即更富稀缺性的金、银等,主要表现为称量币和铸造币。三是纸币,如宋代交子和官交子、明代大明宝钞,以及当前的各类纸币。四是电子货币,此处的电子货币主要是基于电子账户,通过互联网进行支付和账户结算的一类支付手段。即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各国纷纷建立的支付系统中的卡基、数基等的电子货币,以及比特币、以太坊等多种类型的虚拟货币或非法定数字货币。

马克思认为:“货币不是物,它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亚当斯密认为:“货币是交换媒介,是为满足交换需要而产生的”。所以从商业历史的角度出发,四种货币形态的出现和演进都与当时期的商业环境密切相关。

1.2 商品的交换需求促使货币的诞生

众所周知,货币最早诞生于以物易物这种最原始的商业中。由于双方交易的需求与供给需要有效的匹配,因此,使用一种双方都认可的、并且具有一定价值的物品作为等价物。在这种情况下,实物货币因此诞生。无论是贝壳、布匹、铜铁、金银等等,都是在同时具有货币职能的同时,也兼具着商品的本质属性。

在这一阶段,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还不够,社会形态还不够复杂,国别间区别还比较大。因此这一阶段的早期,商业主要以近距离的交易手工业产品为主,以满足相应的物质需求,而到了中后期,还兼顾着赚取商品差价,获取更高利润的目的。但无论今后的发展怎样,货币的因商业而诞生,为商业而服务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1.3 商业的兴起促使实物货币形态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人类有足够的能力跨越更大物理界限,开始用复杂的机械、船舶进行迁移和商业活动。特别是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欧洲地理大发现等历史活动,带来更大的物理空间跨度的同时,也打通东、西方两个不同文明的商业通道,形成更多的商品的交换需求。这一时期,货币形态随着商业发展而演进。金、银具有自身的稀缺性,易于保存,并得到交易双方对价值的普遍认可性和接受性,因此成为“天然的货币”。

但从历史上来看,金银货币同时存在四个主要缺点:其一,由于质量大,不易远距离携带;其二,铸造工艺容易被伪造,出现伪币驱逐良币,政府发行的金属货币被民众所抛弃;其三,由于金属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如铜、铁,而过多用以造币,使得该类物资更加稀缺,进而影响国家生产和军事水平。其四,金属、贵金属本身具有较强稀缺性,不可能短时间通过技术提升而增加开采量,因此贮藏过多的金属货币,容易使得国内用以流通的货币锐减,进而造成通货紧缩。

因此,纸币作为一种新的更加适应商业和商品流通的货币得以出现。纸币易于生产、携带,并且自身并不具有稀缺性,是商业发展的良好载体;而纸币更大的意义是促使货币形态由实物向去实物化、信用化转变。在金银本位时期,纸币主要是以贵金属持有组织的信用凭证形式用于交易结算。但纸币最核心的是兑付风险,即从兑换为纸币的原标的物。再细分后有以下两点风险,其一是本身的防伪风险,假币的出现往往对纸币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其二是发行组织的信用风险,由于铸币税金额巨大,因此无论中西方历史上,都出现纸币滥发,透支信用而导致无法兑现,最终淘汰该种纸币的情况。

1.4 近现代商业的发展促使信用货币不断演进

得益于技术的进步,近现代以来,商业和货币形态都在向前发展和演进着。彼时,商业更多由不同的区域和国家,通过分工而共同参与的经济行为,而商品则是实物商品和非实物的信用商品(如金融衍生品)共同存在。纸币的由黄金白银的代用货币,逐步向完全的信用货币方向发展,这一时期货币形态多种多样,共存历史长,相互的界限也不明显。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家地位和国际商业分工逐步确立,信用货币以及纸币真正确立货币的中心地位。尤其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的确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展,使得主权信用货币如美元、欧元、人民币成为国家间的重要的支付手段。然而纸币除了上述在防伪和信用层面的风险之外,还有清偿风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元的“特里芬两难”问题,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崩溃。

近30多年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和国家商业的迅猛发展,商业系统的效率更高,货币不仅需要应对即时的交易,还需要即时反应汇率、利率等情况,而商品更是逐步向非实物化的、甚至是无形的、虚拟的、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有形的纸币越来越不能满足更加高效的、数字化的商业需求。因此基于互联网支付系统的各类型电子货币应运而生。

由于支付系统依然由各国中央银行控制,因此相比于纸币而言,电子货币同为信用货币,具有法定地位、信用保障和更好的流动性,能够满足更高的商业效率;基于中心化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的验证,使得其具有更高的防伪性和系统安全性;更加利于货币当局进行统计和监管,并具有更低的流通管理成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兑付和清偿等风险。但电子货币也具有明显的风险:其一是技术风险,由于其本身的加密方式会被破译,且一旦破译之后,由于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极快,极易造成大量“假币”出现。其二是监管风险,目前各国对互联网商业、电子货币和其发行机构的监管水平都尚未十分明确,特别是运用互联网能够快速的进行跨地区、跨国家的,快速的匿名交易,极易洗钱工具。其三是道德风险,特别是私人发行机构因自身问题,导致信用危机和道德风险,则会对持有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预付卡、游戏币等。

但不论怎样,电子货币相对于纸币,都更加满足这一阶段商业对货币的需求。

2 现代商业发展与数字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1 现代商业的货币需求特点

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从货币的需求角度分析,商业的发展势必产生更新的货币需求。现代商业的发展趋势正在向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方向发展。贵金属依旧是各国综合财力的象征,纸币仍然作为最主要的流通手段,同时电子货币和各国支付系统也成为全球化互联网商业的重要抓手。

这一时期货币的需求主要具有如下三个特点,同时以纸币和电子货币为主的信用货币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①信用稳定。商业行为的基础是交易双方信用,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其本质就是信用,一旦其存在信用风险,轻则导致这种货币的需求量出现波动,重则将影响其发行和持有组织的信用。从近段时间欧洲部分国家相继面临主权信用危机,而导致国际市场对欧元需求波动可以直观看出这一点。即便是比特币、以太坊一类“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也由于技术风险,导致这些问题。

②交易成本低。货币本身应具有低交易成本以降低总体交易成本,主要是支付和流通效率高,发行和管理成本低。虽然电子货币在支付和流通方面的效率高于纸币,而纸币的发行和管理存在较高的成本,因此在其对各国国内对纸币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但在国际化的交易中,各国现有支付系统依然存在交易效率低,管理成本高,监管难度大的问题,使得交易成本难以降低。

③良好的货币政策传导性。货币供应量一般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因此其应该能良好的反应经济状况。但由于纸币的匿名性,使得交易信息难以进行精确的统计分析;其发行、回笼存在时滞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货币政策传导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虽然电子货币易于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但是由于互联网仍然存在极大的匿名性,还是会造成系统性风险。

2.2 数字货币与现行信用货币的共性和特性

目前各国研究学者对数字货币的定义和解释不一而终,本文更加认同中国人民银行对数字货币的描述。同时本文认为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新形态的信用货币,其与现行信用货币具有几点共性和特性,其中共性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三点:

①防伪安全性。通过先进的密码技术和通讯加密技术,数字貨币具有类似于纸币的唯一性和防伪性,并且与电子货币一样,具有交易的安全性。

②法定性。同纸币及主要的电子货币相同,数字货币由央行及其授权的机构进行发行和管理,而非由私人机构或组织发行,进而也保证数字货币的币值,以及使用数字货币进行的合法交易行为受到国家的保证。

③风险可控性。数字货币根据经济需求而发行,用互联网对流通量、交易量进行实时的监控,避免因网络故障、黑客攻击、自然灾害等风险,实现资源的高效和科学配置,避免流通、兑付、清偿等更深层次的系统性破坏。

除此之外,相对于纸币或者电子货币,理想的数字货币应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三个特性:

①价值所有权的实时转让性。数字货币应具有于纸币相同的自身价值,当持有人发生支付行为时,其价值所有权也立即转让,而不同于电子货币的账户发出转账指令,再一步步的向上一级清算。

②交易的透明性。纸币和电子货币的交易并不透明,但数字货币的持有者和其货币价值所有者共为一人,因此交易双方必须确认数字货币的持有人拥有价值所有权才能完成交易。因此理论上能完整记录交易双方真实的行为,即交易是透明的。

③交易的可监管性。支付是最底层的经济活动,因此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能更好的对持有人的信用、交易行为是否合法等方面实施更有效甄别,一旦出现违法行为,则会第一时间实现报警,进而不断完善监管体系,甚至可以追逃非法交易、违规使用的资金。

2.3 数字货币满足现代商业需求的必然性

数字货币满足现代商业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的新需求,满足现代商业跨行业、跨行政管辖、跨国家等的复杂性需求。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①用技术实现更高效的货币政策传导,保障稳定的信用体系。现金供应量是反映国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参数,数字货币所具有的这些共性和特性,使其供应量信息更加真实有效。特别的当其大量使用在虚拟经济和互联网支付中,将更加有效、准确、真实的反映出经济形势发展情况,有利于国家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达到货币供应和需求的有效均衡,进而保障货币本身的币值和信用,实现高效的宏观经济调控。

②用综合优势,实现更低的社会总体交易成本。首先,数字货币本身的发行和管理成本更低,有利于交易成本降低。其次,数字货币所具有的防伪安全性、价值所有权的实时转让性、透明性和可监管性等特性,使其交易的部分可实现点对点的、即时的支付,其储蓄的部分可实现即时的借贷,产生利息收益,提高社会整体的流动性。使得非法交易更少,如逃税、贪污、黑市交易等,在减少这类型交易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降低其所带来的外部负效应。即是在不同国家,由于对这种交易方式的监管更加高效、可控,所以将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实现国际资本的高效流动。因此从数字货币使用的综合角度来看,将降低社会总体交易成本。

③用可追溯的交易信息,实现商业数据科学分析和挖掘。因为数字货币具有完全的、透明的交易信息,所以可以在一定的授权和监督体系之下,如有央行及其上级组织进行授权和监督管理,用技术手段对可追溯的交易信息统计和分析,区别出不同风险等级、隐私等级和信用等级的交易数据。从央行、商业银行,到商业机构、研究组织等,都可以通过这一体系,对数字货币交易数据进行商业性、研究性的分析和挖掘,为相关机构的各类型分析如经济情况、货币供应量、投资环境、消费者行为等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进一步为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科学高效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总结、不足及前景展望

货币是随着商业活动的需求而产生的,也是随着商业活动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实物到虚拟,而在形态上不断发生着演进。数字货币这一种全新的货币形态,满足现代和未来商业活动对货币的需求,所以其诞生与商业活动的全球化、互联网化的趋势不可分割。

虽然从数字概念提出以来,就不断受到多方讨论,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信用货币。就目前来看,数字货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技术上都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数字货币的推出时机尚早,一些理论问题,如其所处的货币层次、监管机制、流通和管理标准等尚需进一步讨论。

但是数字货币的应用前景将是广阔的,理论上全面替代纸币及其辅币和电子货币也是可行的,不过这个过程会相对漫长。然而即使在现阶段的一些应用场景中,使用数字货币是极为有益的。如人们进行日常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国家或企业的专项项目预算经费、公务经费使用、划拨资金使用,跨国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境外交易结算等场景中,使用数字货币可能会更加简便、快捷,也便于行政部门对这部分资金进行严格监管,避免出现非法的交易、集资、诈骗、洗钱等行为。

由于本文水平有限,在立论、论证和结论方面存在理论分析不够严谨,事例引用不够准确,结论不够完善等不足。在本人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将进一步提升理论基础,结合实例分析,加强结论的合理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Black, F ., Banking and Interest Rtes in a World Without Money, in Journal of Bank Research [J]. Autumn, pp.8-2002.

[2]Sumner , s. The Forerunners of "New Monetary Economics"Proposals to Stabilize the Unit of Account[J]. in Journal of Monetary, Credit, and Banking , 1990,22(1): 109-118.

[3]BIS. Digital Currencies[R]. 2015.

[4]Bank of England. Central Banks and Digital Currencies——Speech by Ben Broadbent[R]. 2016.

[5]凱文·凯利.失控[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6]殷孟波,曹廷贵.货币金融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7](美)哈里·兰德雷斯,大卫·C·柯南德尔著.经济思想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4,34,40,41,123.

[8]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8,21,82.

[9]张秋华.近代社会商业思想综述[J].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92,2:69-72.

[10]余波.专业化、分工与货币的演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2).

[11]胡进.论货币符号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J].江汉论坛,2002(8).

[12]王永利.央行数字货币的意义[J].中国金融,2016(08):19-20.

[13]本·布劳德本特·蔡萌浙.中央银行与数字货币[J].中国金融,2016(08):11-13.

[14]朱阁.数字货币的概念辨析和问题争议[J].价值工程,2015(10).

[15]谢平,石午光.数字加密货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15(1):1-15.

猜你喜欢
数字货币
未来央行会发行数字货币吗
关于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的几点思考
数字货币的国际监管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