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复社30周年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科普创作研讨会召开

2017-03-20 04:01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供稿
科学生活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上海市科普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供稿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复社30周年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科普创作研讨会召开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供稿

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在他创作的天文科普图书《追星》中曾引用林语堂的一句话:“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从哪里开始。”

那么,最好的科普是什么样的呢?

在日前由上海市科协主办,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承办的“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复社30周年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科普创作研讨会”上,卞毓麟总结他心目中最好的科普“应该让人感觉不到科学在哪里终了,人文从哪里开始”。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潘敏出席会议,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出席会议并致贺词。王恩多、杨雄里、褚君浩、叶永烈、卞毓麟、杨秉辉、沈丕安、沈柏用、江世亮等十多位院士、沪上科普名家,以及科普创作领域新生代代表济济一堂,共同就科普创作如何助推上海公民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如何创新科普方式,推出具有时代影响力的科普作品建言献策。

科普作品应把科学发展的历程和局限性告诉公众

根据《上海市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上海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将从2015年的18.71%提升到25%,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在研讨会致辞中指出:培养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石。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多渠道的终身过程,而科普创作出版是培养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抓手和途径之一。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要站在历史新高度,认清自身的职责和定位,进一步增强科普创作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科普创作的能力建设;要增强精品意识,多出版内容兼具科学性、专业性、科普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公民喜闻乐见的科普精品,进一步发挥好其培养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功能。

中科院王恩多院士提出,科普作品要把科学发展的历程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告诉公众,从而加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对此,中国脑科学计划的筹建者和推动者、神经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杨雄里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举例说,前几年有一部叫《盗梦空间》的电影讨论盗梦是否可能,实际上,在研究神经科学的科学家来看,盗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可能的。因为迄今为止,神经科学家可以根据人们大脑里特殊的波形,得知人在做梦,但是具体在做什么梦,除非根据做梦人自己的述说,或者根据梦话可以知道,否则基本不可能知晓。“既然连在做什么梦都不知道,如何盗梦?”杨院士认为,最近20年来,科学发展非常迅速,即便是科学工作者,对自己研究领域以外知识的了解也非常少,需要看大量科普作品。科普作品应该把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告诉公众,使得公众对科学形成比较全面的理解。

科普创作是科普活动的基石和源泉

我国肝肿瘤内科知名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杨秉辉指出,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病,更是促进人的健康。如果能够控制高血压,就相当于预防了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他认为医学科普在疾病防治方面的作用需要被强调。

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赵卫建指出,1980年以后,国内科普的形式以活动为主,逐步淡化了作为科普基石和源泉的科普创作这一块,但事实上,这些才是源泉。

会上,上海科普出版社还向各位科普名家授予了“科普签约作家”荣誉聘书。据介绍,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最初成立于1957年,1958年并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经国家出版局批准复社,与中国科普出版社同为国内科普出版大本营中的两员“老将”,品牌优势明显。如今,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走到了“而立之年”,除秉承初心外,还将从传播理念、传播方式、运营模式、科普主体等方面进行多渠道的探索和创新。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上海市科普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科学普及助力科学教育做加法——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科学教育论坛会议综述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