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努

2017-03-20 20:41扎艾提·艾比布
关键词:生态环境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扎艾提·艾比布

摘 要: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尽管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它的监管力度,但是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为了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国家对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融入了新的环保教育理念,并表示在做好基础建设的同时,保持原始的生态环境。下面我们将对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分析,了解当下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生态环境;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H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5-121-2

1 概述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失衡越来越严重,我国也因此对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想要理清楚环境问题,就必须深入到课程教学改革之中。首先必须针对当前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再根据这些问题去阐述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内容科学化、合理化,才能够丰富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2 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已经逐渐开展,相关的生态新理念也已經渗透到生态环境课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课程改革效果十分显著。

3 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①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存在固定性,尽管如今已经有很多高等院校对生态环境类课程引起了重视,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无论是对本科还是专科,在教育方面都是由学校购买教程,然后根据相应的教程组织教学模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专业不同并且研究方向也不同的班级,在生态环境类课程中所应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是一样的,对生态环境的陈述也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突出不同专业的特色,这样就违背了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无法实现其想要实施的目标。另外,即使该课程已经开设,但是安排的课程课时还是比较少,在有限的课时传授无限的内容,难免会显得过于急躁和敷衍,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效率。所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要求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降低了学生对于生态环境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还会使学生缺乏在专业课程中展现自我的机会,所以说,探索出更加适合学生的生态环境教学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②教学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经费都非常紧张,尤其是处于偏远地区的学校,生态环境的课程教学设备十分匮乏,而且实验所需的机械设备也不齐全,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转变,规定设备按专业进行分别管理,每个专业管理自己的仪器设备,不能相互使用和调配。因此,不同的专业使用的仪器也不同。即使是有相同的仪器,也因为专业不同而不允许外借,这就导致了部分仪器与设备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利用价值,造成了多媒体优势的严重浪费,使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另外,部分学校、部分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课程的研究方向存在差异,不能够实现教学信息的良好交流,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对于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探讨,使师资力量没有得到优化与合理的调配。

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太过单一。一般而言对于生态环境学的研究,涉及的对象已经拓展到了整个生物系统以及其他的周边环境,可是自然界的生物品种又很多,并且生存环境复杂多样,研究内容十分繁杂。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无法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生态环境学所需要研究的对象清晰表现出来,尤其是对于不同空间内的生物结构和变化规律,是需要自行体会才能明白的。很多教师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太过单调,并且这种单调的生态学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态环境的存在,无法达到感性的认识。所以说,在近几年的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已经开放了借助多媒体的课件与黑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认知,但是教学手段仍然比较单一,在促进学生对生态环境对课程的兴趣上并没有显著效果,不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进去。因此,我国还是要加强在这方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断推进教学方式改革。

4 生态环境类课程改革的相关对策

4.1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生态环境类课程研究是一个涉及内容十分广阔并且拓展空间巨大的学科,但是它的知识点又过于松散,所以说在课程编程上要有良好的分配。对于不同的学历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课程要求。但是无论课程编排发生怎么样的变化,都一定要始终贯彻生态环境的基本理念,重点突出生态环境的建设意义,教学系统一定要做到脉络清晰,保留重要的知识理论,并且随时进行扩展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掌握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不断吸取国外的相关经验,结合国内本身的学科发展状况,建立新的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只有将中西文化和思想观念相融合,才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义务,学生也应该有自我学习的动力,积极主动地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有合理的生态观和环境观,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才能够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意义。在如今生态环境类教学的课时与内容不平衡的环境下,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融入环境建设当中,才能够使课时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4.2 增加课程的教学资源

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教学资源是极度缺乏的,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功能,使整个课程的质量得到提升,我国在设备与仪器管理方面应该做以下改革:开通各专业资源的使用权限,使每个专业的课程设备得以齐全。另外在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对各项教学资源的利用,比如说文字材料和影像设备,以及多种科学成果等,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方式进行生态环境的实践,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课程的教学内容得到直观而具体的表现。除了增加物理资源之外,还要增强人力资源,比如师资力量,要组建一个具有高学术水准的师资队伍,这对生态环境的课程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每个学校都必须重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培养工作,并且在各个院系建立适当的师资力量分配与优化,加强每个专业之间的研究生与本科生学术交流工作和座谈活动。不仅要加强学院内的学习交流,还要加强与校外高校的合作,只有不断吸取别人的想法,才能促进学生思想的健全发展。

5 结束语

上文已经对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发现了目前我国在该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生态环境类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每个学校的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室资源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总之,虽然我国在此方面的教学改革仍然有所欠缺,但是相信在未来的生态环境建设中,相关问题必然会得到良好的解决。国家对生态环境学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对人类的环境和资源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万大娟,董洪梅,朱佩娟,陈颖.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281-282.

[2] 陈剑东.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环境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4(31):246.

[3] 金彩霞,樊静,鲍林林.环境类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6(2):101-103.

[4] 王光军,田大伦,闫文德,等.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29-133.

[5] 牛晓音,郑家文,刘家第.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旬刊,2011(10):44-45.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