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目标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文科类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

2017-03-21 02:01雍莉莉胡倩倩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满意度

雍莉莉 胡倩倩

(常州大学商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质量目标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文科类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

雍莉莉 胡倩倩

(常州大学商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关乎学校的招生规模及发展。以文科类学生就业状况为例,分析就业岗位情况、就业满意度、专业对口度、薪酬待遇等数据,分析影响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因素,提出质量目标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设想,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大学生; 就业创业; 服务体系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招生规模与发展。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必须从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着手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保证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1 文科类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问卷调查对象包括:随机抽取的文科类国贸、工商、营销、会计等8个专业500名2012、2013届毕业生;2012、2013届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60家。

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20份,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为80%。衡量就业质量的因素包括单位地域、性质、规模、薪酬待遇、就业前景、升职状况、工作满意度、人际关系、职业胜任情况、岗位适应度等。本文主要从就业岗位情况、就业满意度、专业对口度、薪酬待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几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1.1 就业岗位情况

就业岗位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2、2013届学生就业方式及人数

1.2 就业满意度

调查问卷中关于就业满意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大学生择业前的外部大环境、前期准备等,主要包括就业机会、所获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定位等;二是大学生工作后内、外在因素与工作的匹配度,主要包括个人知识、能力、技能与所选工作,性格与所选单位文化,专业与所选工作的匹配度(内在匹配度),工资等物质待遇、工作物理环境、职业发展前景与所选工作的匹配度(外在匹配度)。见表2、表3。

表2 毕业生对所选工作内在匹配度评价

对表2和表3数据进行分析,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的原因有:

1) 就业机会少。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企事业单位招聘的人员数量基本保持不变,造成了毕业生就业机会减少,导致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直接影响着就业满意度。

2) 所获就业指导专业度低。目前,很多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不够重视,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项任务,人员配备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且担任就业指导的教师普遍缺乏经验,因此,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帮助不大,进而影响就业满意度。

3) 大学生就业定位不现实。很多大学生不能摆正心态,正视事实,高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有片面、过高的工作待遇要求,眼高手低,造成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现象。

4) 大学生能力不达标。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在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时显得有些吃力,而在这些传统模式的教导下,部分大学生只会“死读书”,缺少实战经验、人际交往能力等,难以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绩,从而影响工作满意度。

5) 薪酬、工作环境与预期差距大。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身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应该享受到更好的环境和更优厚的薪酬待遇,而在现实工作中,企业认为大学生缺乏经验,给毕业生的薪资普遍偏低,与毕业生预想差距过大,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低。

1.3 专业对口度

对表4数据进行分析,造成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的原因有:

1)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培养的人才逐年增加,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高校为了自身发展,加快建设综合性大学的步伐,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新增许多专业却没有良好充分的师资储备,盲目地追求规模和效益,专业却毫无优势和特色,教学水平跟不上,导致培养的人才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学习不强。

2) 部分毕业生并不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选择专业,导致学习热情不强。部分大学生报考专业时由于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或填报专业时对本专业不了解而造成没有动力去学习专业知识,导致专业水平不高。

1.4 2012、2013届部分毕业生就业起薪

取样了解的有效调查问卷为400份,但能够提供的就业起薪人数为326人,占调查问卷的81.5%,根据信息将2012、2013届学生就业起薪划分为四档:1 000元以下,1 000~2 000元,2 000~3 000元,3 000元以上,其中占主体的为1 000~2 000元这一档。见表5。

表4 2012、2013届各专业对口度

表5 2012、2013届毕业生就业起薪

1.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因素

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为7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因素包括思想素质及工作态度、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

从表6数据得知:

1) 思想素质及工作态度。调查中只有32.1%的毕业生在思想素质及工作态度(即敬业精神)方面表现优秀,说明毕业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及就业形势分析效果还不是特别显著,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前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没有找准自身的定位,没有做好吃苦耐劳、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准备。

2) 专业技能。调查中只有25.25%的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表现优秀,说明高校在教学质量的提升、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专业知识。数据表明,只有25.24%的毕业生专业知识优秀,说明高校的教学理念要进行转变,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的融合。

4) 创新能力。数据表明,只有15.25%的毕业生创新能力优秀,创新能力体现了高校教学质量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说明学生创新能力还很欠缺,培养力度有待加强,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都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一定的位置加以重视。

5) 协作能力。数据表明,只有15.24%的毕业生协作能力优秀,说明高校在教育中要加强“先教做人、再教做事”和“增强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理念。

表6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因素项目

1.6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从图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一是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相关能力,不满足用人单位职位要求。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理论知识不够认真会导致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同时大学缺少专业技能的锻炼机会导致大学生缺乏实战经验,专业技能严重缺乏,从而造成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满意度较低。二是就业市场秩序混乱。就业指导的缺乏等种种原因造成招聘市场混乱,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都没有很好的途径了解双方,从而导致招聘或工作的不满意。

图1 企业对大学生满意度示意图

2 影响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在常州大学、常州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三所高校进行,抽取文科类国贸、工商、营销、会计等8个专业400名学生,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25份。其中男女生比例为45%、55%。大学三、四年级是本次调查样本的主要分布区间。具体情况如表7:

表7 样本基本信息统计表

具体数据分析:

1) 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情况。在“高校主要开展了哪些就业指导活动”调查中,“就业讲座”占5%、“校园招聘”占15%、“就业指导课”占45%居前三位。而在对“你期望的就业指导活动有哪些”的调查中,“就业指导课”占10%、“校园招聘”占18%、“创业就业培训”占21%、“就业讲座”占24%、“市场模拟”占16%、“个人辅导”占10%。

由调查数据得知,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活动集中在就业指导课、讲座、校园招聘及个人辅导这几方面,但是从学生自身的需求方面来讲,更多的是想参加创业就业培训、就业讲座、市场模拟、校园招聘,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在活动的内容上加以改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就业。

2) 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在“对你就业指导最多的人”调查中,辅导员占45%,家人、朋友占10%,最少的是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期望得到谁的指导”调查中,在职HR经理占33.5%,就业指导中心专职人员占25%,辅导员占15%,企业家占10%,专业教师占10%,家人或是朋友占5%。

由调查数据得知,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集中在辅导员、招聘单位人员、家人或是朋友,但是从学生自身角度考虑,更多的是想得到就业指导中心专业人员、HR经理、专业教师等有经验的人员进行就业指导,从而能帮助自身高质量就业。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具专业性、系统性及实效性。

3) 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在“专业知识能否运用到工作实践中”调查中,完全运用的比率为5%,较好运用的为10%,一般运用的为20%,不能运用的为65%。

由调查数据得知,目前绝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并没有得到运用,说明高校的教学更多的要侧重实用性,促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岗位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因此,要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方面的结合,才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

4) 对所学专业就业形势的了解。在“你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是否了解”的调查中,4%的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需求、职业去向等情况“完全不了解”,71%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15%的学生表示“一般了解”,还有10%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

由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将来的职业去向没有明确的认知,说明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对学生专业的认知辅导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多欠缺的方面。

5) 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在“你所了解的创新创业活动形式有哪些”的调查中显示,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占20%、“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占15%、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占3%、科创基金项目占2%、专业竞赛占15%、不清楚的占45%。

由调查数据得出,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还有很大程度的欠缺,创新创业工作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考量学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之一。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动、宣传、实施等方面应进一步加强。

3 质量目标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设想

1) 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政策上给予扶持。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政策,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完善就业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其次,政府应尽可能多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岗位,在经费、政策、项目、管理等多方面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便利,可以尝试“政府出资金、企业出项目”的形式为大学生及中小企业获得双赢;再次,政府及相关公共服务机构要提升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实行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以及一站式服务等模式;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工作的保障政策,这样才能让毕业生安心踏实地在基层、农村工作[1]。

2) 以职业能力结构为前提,科学规划就业指导课程。首先,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职业岗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其次,学校要给学生提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在课程开设方面要结合不同年级的特点,大一注重加强职业基础知识的教育、就业意识的培养、专业启蒙教育,明确专业就业前景,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大二、大三则注重自我认知教育,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开始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大四则注重就业形势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再次,课程内容要包括职业基础知识教育、自我认知教育,从而制订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最后,在课程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3) 强化校企共建,促进人才培养。首先,增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融合。高校可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实践,也可借助企业人力资源,建立企业兼职教师信息库,邀请优秀的企业家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工作中。其次,促进课程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在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设置,也可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订单培养,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再次,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实训场所、兼职教师、企业信息,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推进实践教学,进一步拓宽实践渠道,增加实践基地,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实践学习中,确保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

4) 构建校企合作下的职业实践平台。首先,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实践。通过输送专业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锻炼、实践,使教师的理论知识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化水平;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实践方面的内容,通过亲身经历,才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的选才方式,及如何应对最新的选才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教训;就业指导教师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沟通,掌握企事业单位的最新用人标准,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够锻炼技能和发展能力[2]。其次,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实践。在职业实践目标方面,应尽可能多地获得实际锻炼的机会,最大限度获取行业实践经验。在职业实践活动方面,应组织学生面向企业开展职业实践活动。职业实践活动主要是在学生职业认知阶段,逐步安排学生到企业开展识岗、跟岗及顶岗职业实践活动。学校要根据企业特点,合理调整学生实习实践,同时配备教师跟进管理。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如兼职、实习实践等促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和经验,从而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最后,完善法律程序,保护双方利益。在职业实践过程中,要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增强稳定性,保护企业与学生双方利益,建立长期合作共赢关系。

5) 加强实践操作,提升双创能力。首先,搭建创新创业新媒体平台。高校间可以构建资源共享、创意比拼的网络信息平台,平台上可收到国家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最先锋、最准确的消息,同时也可获知国家级、省级、市级正在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类活动,这一平台可解决信息不对称与失真等问题,通过适时、公正、透明、公开的网络平台,打破了信息的垄断性,提高了创新创业作品的质量。通过创新创业的新媒体平台,更多有共同理想的大学生能够结识,打破校园的禁锢,使整个团队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执行力。通过创新创业新媒体平台,学校可以与众多投资公司合作,挖掘具有价值的创新方案,降低项目可能失败的风险,同时将社会反响程度与认可度反馈给高校,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避免一味的理论研究,与社会需求脱轨。其次,拓展创新创业项目源头。学校可以开设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让越来越多的有理想的大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涌现出更多有创意、有想法的点子。学校还可以建立创新创业中心,完善创新创业思路。创新创业中心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心还可以招聘一些有创业经历或者有长期创新创业方面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指导与评价,筛选出富有竞争力且市场较为广阔的项目[3]。学校还可与同一地区的各大高校合作创立创新创业园区,通过创新创业园区能够最大化给高校提供比拼与切磋的平台,让创新创业实现常规化与专业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竞赛,在传统的创新创业的比赛项目基础上,更多更广地拓展项目实践途径,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增加学生对于创新的认知,提升对创新的热情。

[1] 王庆波.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内涵建设的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3(5):13-14.

[2] 董丽君.论构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2(20):84-85.

[3] 周广文.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69.

[责任编辑:缪宁陵]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Quality Objectives: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Employment Status of Liberal Arts Students

YONG Lili HU Qianqian

(Business School,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related to the scale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enrollment. Taking the liberal arts students employment status as an example, based on analysis of employment situation, job satisfac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salary data,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tudent employment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quality target u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system

2016-11-24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D/2015/01/36)

雍莉莉(1982-),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647.38

A

1672-2434(2017)01-0089-05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满意度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