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提问例谈

2017-03-23 21:16赵志英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环节语言英语

赵志英

英语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来完成语言交际和教学过程。师生间的对话是维系课堂教学活动的纽带,教师课堂提问作为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语言输出和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提问行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课堂交际的质量和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老师在提问上存在很大问题,例如,与教学目标偏离,所提问题过于简单,根本不用思考,也就是说不是所谓的“大问题”,为了赶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让其进行思考就公布答案等。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注意。研究表明: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还可以通过提问促进学生调整自己的语言。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会提问,能通过提问有效推进教学,促使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日常听课等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老师在课堂各个环节提问上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1:导入时,提问牵强附会

以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单元第一版块Story time为例,这一版块主要讲的是中国的四个节日,包括这四个节日的时间以及人们在这节日中会做些什么,吃些什么。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要抓住重点也不难。在一次听课中,有一位老师在导入环节中是这么设计的:首先进行简单的free talk,例如,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当时就不解,明明是自己的学生,应该是很熟悉的,为什么还要提问这些问题呢?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积累很重要,但是对于自己熟悉的学生提问这些可有可无的问题实属不该。如果是借班上课,面对陌生的学生我们可进行适当了解,但是所提的问题也应该有针对性,要为我们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一节课40分钟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目标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不能浪费在一些可有可无的环节上。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也使教学目标不明。为此,笔者认为在导入环节要做到:

1.明确目标,提问要有方向性。教学目标是建构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应该关注教学目标。显然,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四个节日的相关情况,并能试着说一说这些节日,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尝试说故事以外的节日。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一开始,教师可以跟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屏幕上出现一些平常同学们喜欢吃的食物,如饺子、粽子等,甚至可以让学生来提问,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接着,可以出现一些颜色,让学生来猜猜老师喜欢的是什么颜色?进而呈现喜欢的颜色是红色。接着可以出现一些红色的代表性物体,如红包、中国结等。看到这些,学生会想到什么呢?很自然就可以引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2.温故知新,提问要有针对性。一堂出彩的英语课,导入环节不容小觑。导入既可以起到有效的复习作用,又可以很好地引出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继续承接上面的例子,当学生知道老师最喜欢的食物后,就可以试着提问学生喜欢吃什么?逐渐引出本课中所要呈现的新单词,为接下来理解课文做铺垫。当春节顺利呈现后,接下来就可以很自然地对课文其他三个节日进行学习。

问题2:新授中,提问流于形式,教学无法深入

现实教学中往往会发现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流于形式,甚至喧宾夺主。还有的问题,忽视过程,师生间缺乏交流。以五年级下册Unit 3 Asking the way为例,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是Does Yang Ling know the way to SuHais home?显然这是一个明知故问的问题,本单元的大标题就是Asking the say(问路)而且第一句对话就是Yang Ling的问题“How do I get to your home, Su Hai?”这样的问题,空洞毫无意义。兜了一大圈后,终于引出问路的主题。待进入故事,在了解故事的细节时,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How does Yang Ling get to Su Hai home?顯然,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回答清楚的,故事中是这样描述的,先找到书店然后找到目的地。当询问了几个学生后,都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在这过程中教师没有引导,师生间没有交流,最后教师直接公布答案。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提问要做到以下两点:

1.以生为主,防止提问流于形式。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英语交际活动的催化剂。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期望得到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针对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直接进入主题,Yang Ling wants to visit Su Hais new home,but she doesnt know the way. What can she do?让大家给一些建议,这样学生就会思考怎样得知去Su Hai新家的路。学生会给出各种不同的意见,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结合故事,选出打电话这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增强交流,防止提问忽视过程。有效地设计好问题非常重要,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故事的知识要点与难点,并且要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好难易程度。还是回到刚才的案例,当学生针对故事的细节进行阅读,当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好概括时,我们要做好引导工作,努力让他们向正确答案靠近。而不是一味等待一个正确的答案而忽视整个语言习得的过程。这时候,我们可以将如何到达Su Hai家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比如How can she get to her home?首先解决该如何去,即交通工具的问题。接着可以提问在哪里上车,在哪里下车,一步步引导进而得出问题答案。成功的教师都十分注重方法和技巧,以强化学生的认知。我们还可以出示简单示意图或者简笔画进行提问,可以将抽象事物具体化,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真实的语言交际。

问题3:操练中,提问局限个体,违背规律

在我校一次课堂大检阅中,针对教师提问的范围、学生被提问次数等方面进行主要观察研究。观察中,发现部分老师提问范围比较窄,个别学生提问次数相对集中频繁,有的学生一节课被提问达8次之多。被忽视的往往是坐在中间并且不乐于表现的学生。还有一位教师特别关注坐在教室后几排的学生,坐在第一二排的学生不同程度被忽视;还有一位教师提问总是习惯性从右向左顺序提问。另外,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在操练环节中,教师所提问题没有遵循规律现象。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改进:

1.遵守原则,防止提问局限压制。教师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必须做到“点面结合”,不能只顾及举手积极的同学,还要兼顾相对“安静”的学生。由于被提问的次数和频率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经常被提问到的学生可能因此会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也因此而进步明显。而一直没有被提问到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可能会挫伤。长此以往,会加剧班级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

2.尊重规律,防止提问难易失控。教师要注意各个课堂环节间衔接的过渡,如果提问比较突兀,容易使得学生思维脱节,不知所措。比如读课文时,我们首先要泛读了解大意,接着就应该关注细节进行阅读。所以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先简后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慢慢深入对课文的理解。这样能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也为下一步提问更难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题4:运用时,提问墨守成规,缺乏张力

以六年级下册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为例,一位年轻老师在处理这个内容时前面几个部分可谓无可挑剔。但是在最后巩固运用环节,这位老师让学生说说书中人物的暑假计划后,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的假期计划。似乎无可厚非,但是深入思考一下,这样的设计还是存在问题的。首先问题浮于表面,学生受课文内容制约,思维停滞,没能表达出自己内在的东西。得到的答案无非是要去哪里啊,要待几天啊等等。这样的问题形式陈旧,学生间的讨论缺乏张力。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在巩固运用环节可以做到以下两点:

1.激发思维,防止提问浮于表面。由于受语言词汇的限制,我们英语要想设计一些“大问题”,也就是说能激发学生思维,而非简单的是或不是,是什么,在哪里等一些无需太多思考的问题。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时候可以根据需要來变换角色。这种提问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正使英语成为交际性语言。

2.形式新颖,防止讨论缺乏张力。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变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还是以上述案例为例,在课文巩固环节,如果改变一下形式,针对一些旅游景点的卫生状况、文物保护等问题令人堪忧,让学生讨论完自己的暑假计划后,让学生用本单元所学的重要知识:Will you...?讨论一下游玩一个景点之后,应该做些什么,这样效果会大不一样。

课堂提问不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装饰,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大脑,而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提问让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思考,重复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善于导疑、释疑,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阮正军.例谈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J].小学教学设计,2011(18).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环节语言英语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读英语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酷酷英语林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