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趣”点燃习作的情思

2017-03-23 12:25张勇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激趣习作题目

张勇

小学生习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一般小学生都不愿意写作文,甚至害怕写作文。我时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场景:孩子们“眼前有题道不出,冥思苦想好辛苦”!因此,让全班小学生都能动笔,成为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指导课的难题。我在学校“激趣”主导课题的指导下,着力为孩子们寻找习作的快乐。

一、拟制趣味文题,点燃习作激情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好题目能先声夺人,点燃学生写作灵感的火花。但小学作文题多与语文教材相匹配,教师要做到文题出新,激趣不易。为此,我采取“旧瓶装新酒”的变通方法,将同类题目变换成孩子们感兴趣的说法。比如,人教版小学五、六年级通常要求学生写人物、写物品、写景物、写动物、写想象。如,用《一个我最要感谢的人》写人物,我将文题变换成另外的表述形式,如《妈妈,这个冬天不再冷》《爸爸带回家的快乐》《好有趣的一家人》等,孩子们就能怀着感恩之心想到自己成长经历中的点点滴滴,写出心中的感动,写出生活的乐趣。

二、借助阅读体验,引发习作激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真挚感人、栩栩如生的作文。

本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今天的学生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家门。往来不是坐在爸妈的汽车里,就是搭在父母的摩托车后,沿途看看风景的机会都不多。春游秋游等活动,又因为学生安全被一减再减,有限的双休日和寒暑假也被补课占得差不多了。写作要求的接触社会、观察生活,对现在的学生而言,简直成为一种奢望。写作观察生活的两条渠道(直接观察、间接观察),前一条渠道基本上被堵塞。唯有借助语文教材或相关课外读物,采取体验探究的方式,间接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1.将阅读课作为学生间接感受生活的主渠道

学生无话可说,我就结合阅读课引导孩子们感受课文丰富的内容。在认真品悟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子白板等信息手段,适当结合课文需要,补充延伸与拓展课外教学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也就是说,扩大学生间接感受生活的层面,让学生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有更多的了解,间接经历多一些。我在教课没有简单地照搬原题,而是从语文教材入手,用《心里的秘密告诉你》《我是一个傻女(男)孩》《老师,您能原谅我吗》等为题,启发学生回顾在沙市新世纪学校的学习生活,从幼稚的记忆中追寻小学成长道路上那些兴奋的、伤心的、激动的、后悔的事儿,写出记忆宝库中的一段(件)往事。学生感到这样的习作不难,孩子们纷纷挥笔疾书,述说心里话,表现出师生间或同学间的一份真情。

2.把课文当做习作的例文,借鉴写作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习作的例子。我将作文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学好课本,结合课文读书读报,发挥教材示范功能,丰富词汇,学习表达方法。开始时,我借鉴练习书法“描红”的笨方法,引导那些“下笔无话可说”的学生,按照课文的题目与行文方式,仿写熟悉的人物、事物、景物与动物。比如,仿照用事件做题目的《山中访友》《争吵》《养花》等课文来学写事件,仿照用人名做题目的《詹天佑》《刷子李》《小英雄雨来》等课文来学写人物,仿照用地名做题目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课文来学写景物。这些具体可感的课文,既是丰富孩子们生活阅历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习作的过程。

三、运用群激评价,促进习作激情

作文评价是激趣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体谅学生习作苦衷,想到学生写作难度,站在学生角度评说学生作文,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环节。我在素养课堂探索过程中,注意将“群激评价”引入习作教学,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1.教师细评

教师放下身价,和颜悦色地看待所有孩子的习作。常言道:孩子是自己的好。家长一般都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一朵花,学生也往往认为自己的作文很优秀。如果教师对学生作文百般挑剔,那就会增加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怵于动笔,甚至产生焦虑抵触情绪。

2.班级互评

在作文评价中,要适时将竞争手段引入作文评价,多方面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单纯依靠教师评改,还不能大面积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学生之间互评,特别是学习小组之间的“比评”,加上全班交流评比,其激励作用就更大了。

3.展示选评

为学生搭建更高的展示平台,就會激发全班学生习作热情持续不断。每次老师批改发现的优秀习作,或者小组之间打擂台时评选出优秀作文,我一般都自己或请家长及时打印出来,有的用多媒体展示,有的张贴在教室宣传栏里,让全班学生一起欣赏自己辛劳的成果。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趣”犹如一把灵巧的金钥匙,它帮助我打开了学生习作激情的闸门,让学生对习作兴趣倍增,写作的情思犹如清泉般喷涌着。

参考文献:

吕世虎,巩增泰.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激趣习作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