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色,构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2017-03-23 10:42黄雪英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语言学习语文味

黄雪英

摘 要:要达成语文教学目标,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味课堂的构建必须提升教师素养,突出语文自身特点,潜心语言学习。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特点;语言学习

所谓的语文味,程少堂老师认为,就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语文味的课堂遵循语文特点和语文规律。

但在新课改下的某些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不看课题根本不知道在上语文课。琴棋书画、音像杂耍轮番上阵,天文地理、海阔天空;为了“让学生主宰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在上面指指划划、嘻嘻哈哈。这样的语文课堂只注重虚美的形式,却失去语文的本色,失去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味走在归家的路上?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

努力。

一、突出語文自身特点,打造语文味回归的教学环境

语文课要牢固树立学科意识,围绕语文教学的需要来决定采用哪一种教学手段。课文中存在的自然人文知识,要为我所用,点到为止,把它们变成浇灌语文味的泉水,要突出语文学科自己的特点:

1.要突出导语的设计

精彩的导入能够先声夺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迅速进入听课的理想状态。导入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复习导入、悬念导入、激情导入、情境导入,但不管哪种形式,都要在营造语文味的前提下,注意导入的启发性、针对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比如,《散步》可以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然后师生交流,创设文本情境。《变色龙》却可以从观看蜥蜴变色的视频导入,使学生快速了解主人公性格特点,为文本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不管哪种形式的导入,都要求与文本密切相关,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有助于课堂语文味的营造,为课堂教学的精彩和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2.要突出朗读的训练

语文课的实质就是语言,文章的意蕴,人物的情感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媒介传达出来的。没有什么是比直面语言文字,美美地听美美地读,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自己通过朗读品悟得来的东西,比教师揉碎强塞进的知识更有味道,一定要让学生去诵读、去感受、去做心灵的旅行。

如,学习《散步》,可以抓住朗读这个纽带,先由教师范读,接着学生整体感知时自读,合作探究时寻读,意蕴品味时美读。在美读时,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这样一幅幅画面,想象着新绿,想象着田野,想象着咕咚咕咚冒着气泡的冬水,借助联想想象,再现文本情境。评说人物时还可以问学生这句话怎么读?除了孝敬,你还可以读出其他什么意味?通过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感悟到文本的语言美、人情美和意蕴美,使课堂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3.要突出情感的激发

情感本身是作品的主要特点,如何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让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得到共鸣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语文教师就要挖掘课堂上能激发情感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直白的说教或对文本进行肢解式分析,要善于把握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设置探究话题,对话交流,抓住时机,引爆学生的动情点,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比如,学习杨绛《老王》,笔者抓住关键句“那是一个幸运者对另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体现老王不幸的细节,表情朗读和师生对话,明白不幸的老王善良诚实。接着,引导学生重点研析“老王临死前送香油鸡蛋”的经典片段,思考“镶嵌”用在老王身上意味着什么?临死前的老王不是要钱的,那他要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在自然而然中得到“多一点理解尊重,少一点自私俯视”的情感熏陶和价值引领。

二、潜心语言学习,夯实语文味回归的有力保障

程少堂老师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深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就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借助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和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构建出一个春暖花开的幸福旅程。课堂上的语言学习可采用如下方法:

1.营造美读氛围,利用听觉学习语言

表情朗读可以把课文没有声音的文字变为有温度的话语,把文中静止的符号变为生活中的嬉笑怒骂,使学生面对面地接受文本语言和情感的熏陶感染。比如学习《变色龙》,在学生找出描写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化后,引导学生自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演读,在反反复复的朗读中,学生利用听觉,联想和想象,再现文本的逼真情境,感悟到人物的艺术魅力,夯实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2.揣摩词句妙处,通过探究学习语言

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味。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就要让学生披文入情,深入文本的字词句,用“加、减、调、换”的操作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析语言,从字里行间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台阶》一文,在评析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时,要求学生划出文中的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明理由。比如,抓住“柳树摇来摇去的树枝摇不散那专注的目光”,问,父亲这个样子像什么?(石像)父亲在想什么?说明什么?九级台阶建成后,父亲有什么变化?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你觉得哪些字句用得好,好在哪里?文章结尾“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为何不用问号和感叹句?等等,通过对文本疑问点、精妙点和分歧点的品读探究,领会深层意蕴。

3.背诵仿写经典句段,借助“集美”学习语言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语感,积累运用语言。通过语言集美,将文本中优美精粹的语言材料进行细致组合,摘抄下来,然后当堂背诵。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好处,也是语文味教学所推崇和努力的地方。

三、提升教师素养,挖掘语文味回归的源头活水

语文教师的素养是构建语文味的源泉。一位孤陋寡闻,资质平平,安于照本宣科的语文教师很难唤起学生与作者和文本的情感共鸣,也很难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的。所以,要构建语文味,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如下素养:

1.要博览群书,提升文化内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脑海里没有几百首诗词,一百多篇古文,几十部中外名著的涵养,自身的语文味都缺乏,还要让课堂充满语文味,只能是白日做梦。只有广泛涉猎,修好内功,才有可能使课堂充满情趣和文化氛围,才有可能通过含情的朗读,精彩的演说,飞扬的文字和丰富的表情感染学生,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使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2.要有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

语文教学灵动开阔,最忌生搬硬套。教师要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对文本做出合理的理解和感悟,否则只是依赖教参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很难把课讲好讲活。只有经过教师自己的认真阅读,读深读透,才会做出巧妙的设计,也才会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特点,选好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突破口,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引领学生体验到文本的精髓。

总之,要构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只有回归本色,突出语文自身特点,潜心语言学习,语文教学才会美味远播。

参考文献:

[1]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2]杜雪梅.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5).

[3]施平.深入文本:阅读理解的有效途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9).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语言学习语文味
扎根语言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让英语教学闪现创新智慧的灵光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改善阅读障碍儿童的英语拼写能力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