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访中讲家教、家风

2017-03-23 12:24周红星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曾氏孝亲做作业

周红星

放学后走访了两个学生,家住得近,一个村一个组的,都是留守儿童,但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第一个,家里修了座大楼房,看上去很漂亮,但是屋内不怎么好看,没有秩序,清洁也不太好,小孩没有专门读书做作业的地方。原来读过的书本丢得到处有,孩子做作业的桌子前面就放着一台电视,家中的爷爷说,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休息时一吃完饭就看电视,叫他看书读书也不听,书包自己也不收拾。走到另一家,父母也在外面务工,家中有爷爷奶奶,还有个姐姐在读初中,但学习都好,同样修的楼房,走进家门感觉清爽整洁,两个孩子各有各的学习空间,虽没有书架,但在桌子上码得整整齐齐,和爷爷谈起,从小就培养自己动手做事,学习奖罚有度,要自己洗自己的内衣、鞋子等,看到孩子有礼貌,清洁而可爱。这也许就是家教的力量吧,好的家教形成良好的家风。

说到家教家风,不得让我想到了有名的《曾国藩家书》,“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鉴古观今,许多达官贵人之家曾红极一时,然而由于家教不严家风不正,往往好景不长,有如昙花一现。古往今来,无数的教训皆是触目惊心的。然而曾国藩家族的众多后裔恪守祖训,人人刻苦自励,自强不息,和穷苦子弟一样克勤克俭操持家务,坚持体力劳动,发奋半耕半读,因此能吃苦耐劳,从小便磨炼出一副钢筋铁骨,加上知书达理,德才兼备,随时可以适应种种恶劣的环境。所以,历经百年几次改朝换代内战外患天灾人祸,唯曾氏书香门第欣欣向荣,人才辈出长盛不衰。曾国藩家族至今绵延至第八代,240余人中,大多数成为教育界与科技界的名家大师,没有一个纨绔子弟。如此人才辈出的家族,确实值得整个中华民族细细研究,为之效法。我专门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曾氏家教中有许多值我们学习和推崇的地方:“治家八字诀”甚为推崇:“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八件事情)。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本是曾氏书香门第家庭教育之精髓,曾国藩兄弟及其子孙后代终身行之不懈。此外,曾氏祖传家规家风还有三不信:不信僧巫(和尚师公),不信地仙(风水先生),不信医药(凡药三分毒);三致祥:孝致祥,和致祥,恕致祥;以及“勤俭孝友”四字要诀: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长辈,友好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

如果我们去细细品味这些文字,就会发现曾氏家训,无论从言传身教上,还是读书做事上都给后人指出明确的方向和范围,让一个人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道德观,有了正确的人生方向,家庭教育也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架,不会教而无方,这对每一个家都十分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经常会和学生家长交流,当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举手无措,我常会从规矩和道德两方面去建议,《曾国藩家书》成功将家教理论系统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任何时代的家庭都需要一种普遍的家庭道德。传统中国人所提倡的孝老爱亲家庭道德就是这一类。孝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道德要求,是维系家庭和谐的根本纽带。在孝亲之外,家庭成员还要将孝亲的美德扩大到家庭所在的民族和国家。这就是忠。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同时代人的美好事业,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古人虽有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但是,只要每一个人在家庭中尽到孝亲、在社会上尽到忠诚的职责,两者就可以得到统一。因为这是家风最基本的要求。忠孝道德的不同,只是因为我们在家庭和社会中角色转换导致的要求不同而已。一个孝老爱亲的人多半也是有利于社会的人,一个忠诚于民族和国家事业的人多半是大孝于家庭之人。家风最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形成优良国风的基础。时代变迁带来家庭结构的改变,家风自然也就發生变化。新时代的家风自然要脱去传统社会封建家长制度下的压迫和苛责。随着现代中国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三从四德之类的传统家风就不再适应时代,而要代之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家风。目前中国家庭中最重要的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对孩子的教育。不要让老人空巢,不要让孩子留守,这是当前家庭最重要的职责,也是好的家风的最突出标志。

教育不单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社会都有巨大而不可忽视的责任,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家庭都需要良好的家教,充满正能量的家风,家兴则国兴,家和万事顺,这样我们国民素质会更上一个台阶,我们的祖国会变得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胡亚玲.家风研究的文献综述[J].学理论,2016(6).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曾氏孝亲做作业
独立做作业,我可以!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赡养孤老不为钱孝亲奉献整八年
做作业(2则)
曾国藩:十年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