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2017-03-23 14:15金凤荣
教育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计算题正确率计算能力

文|金凤荣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文|金凤荣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加强计算教学,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学生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基本口算不熟练、书写不规范、做完不检查,这些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改进的地方。

激发计算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应当将计算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计算与生活的结合。要将书本上枯燥的计算训练内容和小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真实感受到计算的奇妙和计算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二是学科之间的交叉结合。例如在语文或者体育等其他课程中也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性质培养计算能力。三是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计算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活动,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计算能力。

培养纠错习惯

每次作业或测验后的试卷分析中,我都要求学生做下面两件事:统计由于计算错误而失的分数,找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误原因。通过统计及分析,让学生发现哪些计算题是由于马虎、字迹潦草、不检验等一些不良习惯造成的。把一些计算正确率一直较高的学生的作业本、试卷给同学传阅,并让他们介绍学习经验,使一些计算正确率低的学生思想上有所触动,从而产生上进的愿望。

分析完错题之后,我要求学生把每次作业或测试中做错的题目和考试或课外练习中遇到的不会做的题目都记在错题本上。做错的题目不仅记录错误的解题过程,而且在旁边写出错的原因,并加以订正,目的是使学生对错误加深印象,使自己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不会做的计算题,一般是法则掌握不牢,学生弄明白后也要记在错题本上。在平时复习时重点看曾经出错的题和不会做的题,针对解题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原因,避免出现一错再错的现象。

保证练习时间

教学大纲强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教学要通过操作、观察,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或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类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实现这一目标,学生练习、思考的时间要有保证,做到新学知识当堂练,昨日知识今日“练”,基础知识经常练。一节课教师讲解、点拨、提示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学生“三动”和自学时间应保证在25 分钟左右。尽量留时间完成课堂巩固、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之目的。当天新课,尽量在复习引入阶段安排时间巩固,防止遗忘。同时学生易错的基础知识要经常组织复习性练习,以防止遗忘。

总之,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并及时总结问题出现的原因。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在计算教学中,应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计算题正确率计算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两步计算题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化学计算题解法归纳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畅想2019年高考物理计算题的创新与坚守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生意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介入手术安全核查正确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