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珠英集·帝京篇》作者考实

2017-03-24 12:16王素
敦煌研究 2017年1期

王素

内容摘要:《珠英集》全名《珠英学士集》,是唐武后时参与编修《三教珠英》诸人的诗歌选集。其书宋以后散佚,直到敦煌藏经洞开启,发现斯坦因2717号、伯希和3771号两件残卷,研究者才得以复睹本书原貌。其中,斯2717号《珠英集》第一首《帝京篇》作者阙名,一直未见研究者探讨。本文从考实《帝京篇》的性质入手,通过考实作者范围,进而考实作者,认为:《帝京篇》系和韵诗,和的应是李百药《帝京篇》的韵,作者应为李百药的曾孙李羲仲。当时武周新立不久,李羲仲作为文学之士,应参加编修《三教珠英》盛事,其撰《帝京篇》,和曾祖李百药旧韵,目的是歌颂新朝帝京繁华,矜己家学渊源有自。

关键词:《珠英集》;斯2717号;《帝京篇》;李百药;李羲仲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1-0087-04

《珠英集》全五卷,旧署唐武后时崔融编集,属于最早的“唐人选唐诗”之一种,受到文学史研究者的重视。然其书宋以后散佚,直到敦煌藏经洞开启,发现两件残卷——斯坦因2717号、伯希和3771号,研究者才得以复睹本书原貌。两件残卷并不重合:斯2717前后缺,为卷四、卷五,存作者七人,诗三十七首;伯3771前后缺,属何卷不详,存作者六人,诗十八首。两卷合得佚诗三十首。国内外研究者甚夥,成绩斐然,无须赘述。然斯2717号第一首《帝京篇》,作者“阙名”,却未见研究者探讨。兹不揣浅陋,试作考实如下。

一 《珠英集·帝京篇》系和韵诗

要考实《珠英集·帝京篇》的作者,先要考实《珠英集·帝京篇》的性质。这里先根据徐俊先生关于斯坦因2717号《珠英集》的整理研究成果?譹?訛,将《帝京篇》释文移录于下。为避免繁琐,便于诵读,原有俗讹缺误,均据该整理研究成果径为改正补全。感觉有疑问处,另外出注说明。

《帝京篇》一首 五言

神皋唯帝里,壮丽拟仙居。珠阙临清渭,银台入翠虚。新丰乔树密,长乐远钟疏。三市年华泛,千门丽日初。浮云骕骦马,流水凤皇车。薄晚章台路,缤纷轩冕度。缇骑□鸣銮,仙管吟芳树。花鸟曲江前,风光昭绮筵。回□冶神袖,飞鹤绕骄弦。独有扬雄宅,萧然草《太玄》。

此诗共二十句,十二韵,凡三换韵。按《广韵》:“神皋唯帝里”至“流水凤皇车”十句,押居、虚、疏、初、车五韵,均为平声鱼韵;“薄晚章台路”至“仙管吟芳树”四句,押路、度、树三韵,路、度为去声暮韵,树为去声遇韵,暮、遇可以通韵;“花鸟曲江前”至“萧然草《太玄》”六句,押前、筵、弦、玄四韵,前、弦、玄为平声先韵,筵为平声仙韵,先、仙可以通韵。可见全诗虽然三换韵,但所押之韵,均合韵辙,反映初唐的格律诗,已相当成熟。

此诗按形制可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十句,除“浮云骕骦马”一句不合格律外?譺?訛,整体属于规整的五言排律。排律为律诗之一种,按律诗标准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最少十句。此诗前部分正好十句,符合排律句数要求。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均须对仗,尾联愿意对仗亦可。此诗前部分十句,除首联外,均对仗,符合排律对仗要求。虽然元杨士宏编《唐音》始有“排律”之目?譻?訛,明徐师曾撰《文体明辨》始对“排律诗”进行解说?譼?訛,但“排律”作为格律诗之一体,实际上在唐初就已经很成熟了。后部分十句,虽间有对仗,由于存在缺字,平仄不全合律,有的地方尚有疑问,究为何体,暂不讨论。

此诗从题目、内容、押韵看,与唐太宗的《帝京篇》有着一定的关系。唐太宗的《帝京篇》共有十首,其第一、第七、第九首,与《珠英集》之《帝京篇》尤可比较。兹先将这三首诗依次移录如下:

(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七)

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

(九)

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罗绮昭阳殿,芬芳瑇瑁筵。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1]

这三首诗分别写白昼、黄昏、月夜的帝京,与《珠英集》之《帝京篇》分别写清早(“丽日初”)和傍晚(“薄晚”)的帝京,存在相似之处。此外,这三首诗分别押鱼、暮树、先仙韵,押韵次序与通韵形制,与《珠英集》之《帝京篇》完全相同。这些自然不是巧合,而应是《珠英集·帝京篇》的作者有意为之。清赵翼《瓯北诗话》云:“古来但有和诗,无和韵。唐人有和韵,尚无次韵,次韵实自元(稹)、白(居易)始。”[2]显然,这是一首与唐太宗《帝京篇》相关的和韵诗。只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珠英集·帝京篇》的作者,撰写此诗的时间,应该正当武周新立,不仅与唐太宗悬隔,与大唐宗室也不可能有什么关系,没有理由直接和唐太宗《帝京篇》的韵。因此,我以为,这首《帝京篇》,应是和与唐太宗《帝京篇》关系密切的另一首《帝京篇》的韵。

二 《珠英集·帝京篇》作者范围

我们知道,以诗赋咏“帝京”,题材宏大,场景复杂,非大文豪不能驾驭。东汉班固撰《两都赋》,稍后张衡撰《二京赋》,西晋左思撰《三都赋》,班固、张衡、左思均为一代文宗,故能纵横捭阖,举重若轻,成就如此名笔。有唐一代,写《帝京篇》者,据传世文献记载,仅有三人:第一为唐太宗,第二为李百药,第三为骆宾王。此三人也都是当时的诗歌圣手。

唐太宗《帝京篇》十首,传世文献记载详细。前九首均五言八句,不管是押平韵还是押仄韵,皆一韵到底;除首联外,中间各联均对仗,尾联或对仗或不对仗,形制属于五律。后一首五言十六句,押仄韵,一韵到底;除首联外,直至尾联均对仗,形制属于五言排律?譹?訛。《珠英集·帝京篇》形制与此诗最为接近。

李百药《帝京篇》虽然亡佚已久,形制不详,但可推知,应为五言和韵诗,所和即为唐太宗的《帝京篇》。《舊唐书·李百药传》称百药“尤长于五言诗”,云:“太宗尝制《帝京篇》,命百药并作,上叹其工,手诏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壮,何齿之宿而意之新乎?”[3]《册府元龟·帝王部·奖善》云:“太宗尝制《帝京篇》,令百药和之,手诏答曰:‘省所和事,极为佳作。何身之老而才之壮,何齿之宿而意之新乎?”[4]类似记载甚多,此不具引。《珠英集·帝京篇》形制与李百药之和韵诗应该更为接近。

骆宾王《帝京篇》今存。《旧唐书·骆宾王传》云:“少善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5]据《骆丞集》,此诗全名为《上吏部侍郎帝京篇有启》,虽夹杂五言,但主体为七言,属于“七言古风”[6]。作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歌颂之余,兼含警示和伤感。光宅元年(684),徐敬业起兵造反,骆宾王为作《讨武曌檄》,可为此诗注脚。此诗从形制到内容,均与唐太宗《帝京篇》不类。《珠英集·帝京篇》与此诗应该没有关系。

综上梳理和介绍,可以推知,《珠英集·帝京篇》作者应与李百药有一定的关系,应在李百药的亲识子孙中寻找。按:李百药父德林,子安期,一家三代,皆有文史之才。德林在北齐就曾参加“国史”编写,在隋奉敕撰《齐史》未成,百药入唐续成之,即今之《北齐书》。安期七岁即能属文,贞观初参与编修《晋书》,史才亦应可观。本来安期较有可能是该《帝京篇》的作者。可惜安期已于咸亨(670—673年)初卒,其时《珠英集》尚未编辑,无缘斯选。幸而《旧唐书·李百药附子安期传》有云:“自德林至安期三世,皆掌制诰。安期孙羲仲,又为中书舍人。”[3]2578知安期有孙羲仲,亦能克绍箕裘,值得期待。

三 《珠英集·帝京篇》作者考实

如所周知,《珠英集》全名《珠英学士集》,是参与编修《三教珠英》诸人的诗歌选集。《三教珠英》为大型诗歌类书,凡一千三百卷,唐武后诏令编修,前后参与编修人员众多,当时号称“珠英学士”。《三教珠英》始修于圣历二年(698),终成于大足元年(701);《珠英学士集》的编修和完成时间,则应在此稍后,但不会晚于长安二年(702)。

关于参与编修《三教珠英》的人数,《唐会要》、《新唐书》和《玉海》均作二十六人[7-9],《唐会要》还列有此二十六人的人名。关于此二十六人,徐俊先生均有考证,这里无须重复,总之,其中没有李安期之孙羲仲。但徐俊先生认为:这二十六人应是《三教珠英》编修之初的预修者,后来还应有陆续加入者。因为参与编修《三教珠英》的人數,实际多达四十七人。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珠英学士集》五卷”条云:

右唐武后朝,尝诏武三思等修《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预修书者凡四十七人。崔融编集其所赋诗,各题爵里,以官班为次,融为之序。?譹?訛[10]

徐俊先生认为该书“所说四十七人之数,当更准确”。我赞同这一见解,并认为,其中应该包括李羲仲。证据之一,是该书接着说的《珠英集》的编排是“以官班为次”?譺?訛。因为如前所说,李羲仲时任中书舍人。《珠英集·帝京篇》之后接着为“通事舍人吴兴沈佺期十首”。《旧唐书·职官志一》:中书舍人正五品上阶,通事舍人从六品上阶。《新唐书·百官志二》同。将李羲仲的诗作排在沈佺期的诗作之前,是符合《珠英集》的编排原则的。

关于李羲仲其人,传世文献极少记载。仅见宋赵明诚《金石录》云:“周栢仁令郑君纪徳碑,李羲仲撰,正书,无姓名,圣历三年十一月。”[11]宋陈思《宝刻丛编》引《金石录》作:“唐栢仁令郑君纪徳碑,唐李羲仲正书,无姓名,圣历三年十一月立。”[12]“郑君”无考。“栢仁”即“柏仁”,县名,属河北道邢州巨鹿郡,天宝元年更名“尧山”。李羲仲能够撰书栢仁令郑君纪徳碑,说明已经继承家传文史世业。圣历三年(699),为开始编修《三教珠英》的第二年,李羲仲作为文学之士,没有参加编修《三教珠英》盛事,恐怕说不过去。当时武周新立不久,李羲仲撰《帝京篇》,和曾祖李百药《帝京篇》旧韵,既歌颂新朝帝京之繁华,又矜己之家学渊源有自,公私兼顾,亦在情理之中。总之,《珠英集·帝京篇》作者为李羲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参考文献:

[1]康熙.御定全唐诗:卷1[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2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108.

[2]赵翼.瓯北诗话:卷4:白香山诗(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8.

[3]刘昫,等.旧唐书:卷72:李百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2577.

[4]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97:帝王部·奖善[M].周勋初,等,校订.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1057.

[5]刘昫,等.旧唐书:卷190上:文苑上·骆宾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5006.

[6]骆宾王.骆丞集:卷2:“七言古风”类[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424-430.

[7]王溥.唐会要:卷36[M].北京:中华书局,1955:657.

[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04:张行成附族子易之昌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4015.

[9]王应麟.玉海:卷54[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4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452.

[10]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校证:卷20[M].张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59.

[11]赵明诚.金石录:卷4[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179.

[12]陈思.宝刻丛编:卷6[G]//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198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