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兴教寺塔玄奘塑像设置时代问题探讨

2017-03-24 12:19刘玉权
敦煌研究 2017年1期

刘玉权

内容摘要:关于长安兴教寺慈恩塔院玄奘墓塔中设置供奉的玄奘塑像的时代问题,有专家学者曾提出“清代说”。近年以来,笔者有幸赴长安兴教寺实地参访,重点对玄奘墓塔底层龛室做初步考察。依据发现的一条直接关系玄奘塑像的修葺题记,认为玄奘塑像“清代说”值得商榷,并提出自己的初步见觧,以此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关键词:兴教寺玄奘墓塔;修葺题记;玄奘塑像;设置时代

中图分类号:K879.3;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1-0096-06

著名于世的长安兴教寺慈恩塔院,屹立着玄奘大师及其窥基、圆测两大高足的墓塔。三塔底层龛室内分别供奉着他们的塑像。窥基、圆测二位法师的塑像,其制作设置的时间,由于学术界已有公论,基本不存在问题。唯独玄奘大师这尊非常重要的塑像,因缺乏相關记载,其制作设置时间不甚明确。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笔者最初检阅了不少相关介绍、报导、研究论著,其结果是无所收获。使人感到困惑的是许多学术性论著与权威性介绍,都无例外地不渉及这个问题,哪怕是提出推测判断性的意见也不曾看见①。隨后,偶然在网络上拜读到赵克礼先生教育随笔《陕西古塔研究》之《兴教寺玄奘塔》一文。文中征引樊耀亭先生《终南山佛寺游访记》说,兴教寺玄奘灵塔“底层南面辟龛室,内置清代泥塑玄奘法师像”。这是笔者首次看到对兴教寺塔院玄奘塑像设置时代的论述。使我感到如获至宝。稍后,我购到了樊耀亭先生《长安兴教寺》一书,书中明确提出了玄奘法师舍利塔内“供奉有清代玄奘法师泥塑像一尊”[1]。再后来,终于又拜读到他的另一部大作《终南山佛寺游访记》,书中说:玄奘法师舍利塔内“供奉有清代玄奘法师泥塑像一尊”[2]。由于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急于想知道的答案,因此感到十分欣慰。然而,与此同时,又感到还有一个遗憾:樊耀亭先生在告诉我们答案之后,并没有指出其依据或者阐述其理由。这同样是笔者渴望知道的问题。看来,兴教寺塔院玄奘塑像“清代说”有待补充完善和做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近年有幸两度赴现场参观考察,小有收益。同时萌生了一些新的粗浅认识。今愿在前贤们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参观考察所得,就此问题做初歩探讨。若能因此而抛砖引玉,特别是若能得到西安和陕西方面有关专家、学者们的指正,那正是笔者求之不得的幸亊。

在正式讨论之前,关于现场考察有一点必须事先申明:由于玄奘墓塔底层供奉玄奘塑像的龛室比较矮小,而券拱门道既窄又低,且又有门与护栏作保护性隔断,因此,没有可能进入龛室做近距离、多角度的仔细观察。另外,由于同上原因,龛室内采光很差,加之券拱门朝南开,本该光照良好,但参观考察者或立或蹲之时,又将这唯一光源遮挡得所剩无几。所以,参观考察者,实际上只能借助手电的光照方勉强可视其大概。如此这般,必然导致参观考察不能不受到较大限制,以至观察不够细致、周全,判断不准确,觧读发生误差等问题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更加期盼前贤中有条件进行近距离考察,掌握全面详细资料的专家学者,不吝指教,补充纠正。

玄奘法师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圆寂后,初葬于白鹿原。总章二年(669),高宗下令迁葬玄奘灵骨于长安南郊樊川少陵原畔,其上造塔。次年(670),继而建寺。至唐中宗(705—710)时,皇帝李显为玄奘制影赞,并追谥玄奘为“大遍觉”。故又称玄奘为“大遍觉法师”,灵塔又称“大遍觉塔”。唐肃宗(756—760)游兴教寺,赐塔额曰“兴教”,因名其寺为“兴教寺”,即今之护国兴教寺,简称为“兴教寺”。

玄奘灵骨自迁葬少陵原造塔建寺起,历150多年后,在唐穆宗长庆初(821)进行了有记载以来的首次小规模维修。但维修内容细节不详。至唐文宗大(太)和二年(828)安国寺僧义林等筹备再修玄奘塔,同时备石料刻铭。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刘轲应请撰《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其碑碣镶嵌于玄奘灵塔底层外之北壁。此后,虽历经多次修葺,但均未扰动灵塔内部,也不曾启掘地宫。2003年12月,由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政府、区政协主办,兴教寺协办的“‘黄巢发塔真伪辩学术研讨会”召开。石兴邦、陈景富等10余位北京及陕西的专家学者参加论证。兴教寺监院宽池法师发布论证结果说,正史、地方史、野史、杂记等都无“黄巢发塔”哪怕蛛丝马迹的记载,也无口碑传说。编写于1076年的《长安志》,也无只字记载。玄奘法师的遗骨至今仍存兴教寺中。黄巢起义军从未殃及兴教寺,更无“发塔”之举,玄奘墓塔至今完好地矗立在兴教寺中。陈景富主编的《大慈恩寺志》、樊耀亭撰写的《长安兴教寺》等相关论著,对兴教寺自造塔建寺以来,直至民国时期,对历次兴教寺的修葺,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总结列举出10次主要而有据可考之修葺活动,一致表明:历史上多次天灾人祸之后,虽木构寺院遭损毁,而三塔均得保存,玄奘墓塔内部包括地宫,从未遭到任何扰动[1]8-15[3-4]。也就是说,玄奘墓塔内部龛室之建筑结构及玄奘泥塑像等,均未遭扰动,历史面貌基本安全地留存下来。那么,现存龛室中供奉的一尊玄奘法师塑像,究竟是何时制作与设置的呢?由于相关文献(包括兴教寺历代修葺碑碣),均不见于记载。这的确还是一个尚待去觧开的秘密。

2013年10月19日,笔者前往兴教寺参访玄奘灵塔,幸运地在灵塔底层南面券拱门外西侧,发现了一条重要的修葺功德题记,现录于后:

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岁在戊午孟夏吉日,补塑妆画祖师。住持清□□净兴,□真□如钦如□。

该题记为阴刻,自右至左竖书,计四行,第一行16字,第二行13字,第三行5字,第四行2个字,全文共36个字(含已看不清楚的文字,用方框表示)。其中第三行“真”字后面那个字左边部分为“纟”,右边的下半部为“兀”。可能是个“统”字。题记中的标点符号,系笔者所加。

“万历四十六年,岁在戊午”,为明朝神宗朱翊钧在位之末年,即公元1618年。“补塑妆画祖师”,末尾省略了个“像”字,应该是“补塑、妆画祖师像”。这清楚地说明了对龛室内的玄奘塑像进行了局部的补塑和整像的妆銮彩画。修葺者称玄奘为“祖师”,说明他是唯识宗的后裔。以他为首的修葺者自称为“住持”,又表明他的身份是唯识宗某寺院的住持法师。他是否就是明朝万历年间唯识宗祖庭之一兴教寺的住持,虽不敢贸然武断肯定,但从整则题记的内容和行文方式来看,也并非全无这种可能性。

重要的是,这则题记能够确切地证明:长安兴教寺玄奘墓塔底层南面龛室中供奉的玄奘塑像(以下省称为玄奘塑像),最晚在明朝即已存在。那么,所谓该玄奘塑像为“清代说”,显然不妥而难于成立。

由于题记中尚有四个字已漫漶不清,还另有一个字仅存大半。笔者不揣冒昧,按个人理觧,试作复原如下。不妥和谬误之处,望专家学者指正。

大明万历四十六年,岁在戊午孟夏吉日,补塑妆画祖师(像)。

住持清 信 士 净兴、 净 真、 统 如、钦如 等 。

玄奘塑像非清代设置,最晚也是明代或更早的作品,这一点已如前述可以肯定。现在我们再进一步讨论可能早到什么时候的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还需再申明一点:因为目前没有找到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来支撑这个讨论,因此,下面的个人意见实际上属于推测判断和逻辑推理,仅供参考而已。

1. 《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记载:

“……初,高宗塔于白鹿原,后徙于此。中宗制影赞,谥大遍觉。肃宗赐塔额曰兴教,因为兴教寺。”?譹?訛这段文字中值得关注者为“中宗制影赞”五个字。应觧读为中宗皇帝为玄奘像作赞。中宗皇帝李显(公元705—709年间在位)在公元669年高宗下令迁葬玄奘灵骨于樊川少陵原畔(即今兴教寺)之后的数年间,为玄奘像作赞,那么这里的“玄奘像”所指为何呢?笔者认为:由文字表达的内容、行文方式、语境和时间段等综合因素来看,这里的“玄奘像”既可能指一幅玄奘画像,又可能指一尊玄奘塑像。在唐代,把重要人物死后的画像或塑像,都称为“影”。为其写赞词,叫做“影赞”。这里的唐中宗为玄奘制影赞,如果要是画像,应该不出中宗之前高宗时代的鹤林寺玄奘画像(公元656年吴智敏作),或大慈恩寺翻经院玄奘画像。要是塑像,应该是指中宗在玄奘大师圆寂后,为他制作的一尊塑像,这尊塑像有可能就安置在玄奘墓塔中。然后中宗为其作赞。此时距迁葬玄奘灵骨及建兴教寺已过去了30多年。如果在30多年前迁葬玄奘灵骨及建兴教寺时,不曾为玄奘塑一尊像的话,中宗在位时期应该是为玄奘墓塔内塑一尊玄奘像的最合理时机。不然,“中宗(为玄奘像)制影赞”就无所针对和无从说起。

2. 玄奘墓塔及兴教寺建成后,经过多次修葺,特别是兴教寺木结构建筑曾遭兵火整体毁灭,但根据相关文献(包括碑碣)记载,慈恩塔院三座墓塔除经数次小规模修葺外,整体建筑基本完好,甚至2008年5月12日北川八级强震,也不曾对其造成损坏。根据有关学者与专家组集体考察、考证研究得出结论:玄奘墓塔由建成至今,底层龛室从未被扰动过,玄奘墓塔下面的地宫,也从未被开启发掘过?譹?訛[4]。那么,换句话说,玄奘墓塔底层龛室内部(包括建筑结构布局、玄奘大师塑像等)至今仍然基本保持原状。

3. 兴教寺慈恩塔院三师灵塔底层龛室中,窥基、圆测二大弟子都有他们的古代塑像(宋代作品),唯独玄奘墓塔内没有供奉玄奘大师的古代塑像,这于情于理讲不通,也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如果原来已有古塑像,那么又下落何处?现存何以仅仅是个晚至清代的塑像(樊耀亭先生观点)?假设玄奘墓塔原也有古塑像,除非因某种天灾人祸致使原塑像塌毁,清代才又重新塑造。这样的假设,对现存玄奘塑像“清代说”似乎找到一条依据(当然樊先生并未这样说),其实,这样的假设太缺乏说服力。因为三师塑像同为一处,无论天灾还是人祸,怎么可能二弟子的像均留存下來,偏偏玄奘大师像被毁?另外,假如清代重新塑造了玄奘像,那么在明代去修葺比它晚一个朝代的塑像岂不就成了完全荒唐之事?

4. 玄奘墓塔现存玄奘塑像在造型方面,具有初盛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整体比例匀称,面型比较丰满,但肥瘦适中。与唐代同类高僧大德塑像,诸如敦煌莫高窟第17窟(即藏经洞)的洪辩像,和日本招提寺的鉴真像等相比较,整体风格和重要细节颇为相似(参见图1—3)。《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以下省称《法师传》)等记载:“法师形长七尺余,身赤白色,眉目疎朗,端严若神,美丽如画。”《法师传》是玄奘弟子释慧立、释彦悰所撰,他们对玄奘大师形象特征的记述是可信的。将其与玄奘塑像相比较,也较吻合。虽经晚期修葺和妆銮彩画,但其造型不会改动,也不敢有丝毫改动,其彩画妆銮也是依原色原样旧而新之。

5. 公元664年或669年玄奘初葬与迁葬时,均按照佛教高僧安葬惯例于灵墓之上建塔。但墓塔底层内是否安置有纪念像,未见到相关文字记载。在有关专家们罗列出来的兴教寺(含慈恩塔院)约十次左右的历代修葺活动中,没有一次是直接针对玄奘灵塔底层龛室内供奉的玄奘塑像的修葺。笔者近年发现的明朝万历四十六年直接针对玄奘灵塔内供奉的玄奘塑像进行修葺的功德题记,至今未见任何一位专家学者在他们的相关著述里提及过,更不用说利用过。难道各位专家学者至今可能尚未发现该题记?想来这种可能性极小。然而,如果早已发现这条重要题记(历次修葺中直接针对玄奘灵塔内的玄奘塑像唯一的一次修葺题记),何以又会做出玄奘塑像“清代说”之断定?对此,笔者不能不感到意外与困惑。

綜上所述,其简单结论是:(1)长安兴教寺慈恩塔院玄奘灵塔内设置的玄奘塑像,其时代最晚是明朝及其以前的,“清代说”是站不住脚的。(2)多种迹象表明,有可能早至唐朝,抑或是公元669年玄奘灵骨迁葬时或稍后,至中宗李显第二次执政(705—709年)期间塑造设置的。其中,第一点是确切、肯定的,第二点是不确定的,有待新资料的发现和进一步探讨。此外,笔者在兴教寺玄奘大师灵塔考察中,注意到玄奘大师塑像身后墙壁(北壁)上,被分割成4×4的微横长方形格子,这16个格子中,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和感觉:原来似画有壁画但因年久模糊不清,现在只留下斑斑驳驳的不规则的颜色斑块。然而,整块墙壁又呈现出大体统一且柔和的赭红色色调。因此,笔者又自然地产生一种联想和推断:在塑造制作玄奘大师像的同时,也利用墙壁的平面空间,绘制了与大师密切相关的壁画。如果这种推测大体不误的话,那么,原先在背壁16个格子里,应该是安排绘制了玄奘大师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光辉经历。其余东、西两面墙壁,也可看见与玄奘塑像后壁(北壁)相同的赭红色调底色及斑驳的不规则的颜色斑块。似乎原来同样画有壁画。(在笔者现场所拍到的玄奘大师塑像的数码照片上,隐约可看到上述图像的斑痕)当然,想象与推测不能等同于事实。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只能寄希望于西安与陕西方面,有条件深入玄奘墓塔内部考古调查的的专家们去揭开真相吧!

在结束本文讨论之前,顺便提及与本话题密切相关的一些说法:

一是,樊耀亭先生在《长安兴教寺》第21页中说道:“关于修建兴教寺的时间,在由松凌汪清明书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10月的捐资碑上写得很清楚:‘民国二十八年程公颂云发起建大殿及经楼,民国三十一年(原文如此,可能系排版有误。似应在[民国三十一年后,加(1942)])工程始竣。在前后约4年的时间里,除修‘院墙二百堵外,‘添僧竂三楹外建山门,筑二像,承殴阳竟无居(士)塔亭三楹,石刻三师像各一亭内。并按照宋代玄奘的塑像样子又模仿着塑了一尊……”[1]21这段文字中的所谓“宋代玄奘的塑像”,是指何处的一尊玄奘塑像?如果真有这尊“宋代玄奘的塑像”,是否可能指慈恩塔院玄奘墓塔中的那尊玄奘塑像?假若不错的话,玄奘塑像的设置时代就是宋代,而不是清代,也不是可能的唐代了。笔者注意到现代所立兴教寺文物保护标志碑中一段文字说:“……总章二年(669年)改葬于此……西院三塔矗立,五级仿木结构者为玄奘塔,有刘轲撰塔铭。左右三级密檐结构者为玄奘弟子测、基二师塔。圆测塔铭宋复撰,窥基塔铭李宏度撰,内置宋代彩塑师像各一。塔北殿內有三师影碑……”由标志碑以上行文及其断句来看,其中提到的“内置宋代彩塑师像各一”,是仅仅针对测、基二师像,而不包括奘师像的。前述《长安兴教寺》第21页所谓“按照宋代玄奘的塑像样子又模仿着塑了一尊”,会不会依标志碑上的以上说法,将二者弄混肴了呢?当然,很可能这仅仅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已。

二是,不久前在网络上看到了一则关于“玄奘墓塔”的陈述,其中有些信息和资料闻所未闻,颇为新鲜。在此捡主要相关者节录于后,与大家分享:

……须弥座正中束腰处有修塔题记:“玄奘墓塔”字样,为考证建造年代提供了线索,左侧刻有“吴门石匠吴德谦昆仲造”,右侧刻“院道者志园同共斡缘”,……须弥座上环筑十层武康石块,并刻满一排排浮雕小佛像。玄奘佛像高4.5厘米,宽3.5厘米,仅鸡蛋大小,一个衣冠清晰,五官可辨,玄奘跏趺坐在莲座上。这些玄奘佛像每排平均有180尊,共60排,计10800尊,“玄奘墓塔”名称由此而来。正对塔门有一尊高约30厘米,宽20厘米的佛像……此像为玄奘……[5]

对玄奘墓塔内部如此详细具体的表述,如果不是亲自进入玄奘墓塔内部进行翔实深入的现场考察记录,是无法做到的。但是,既然有如此丰富的艺术作品和文字题记的信息资料,为何在已发表的相关论著中,特别在专门针对玄奘墓塔内部的重要论著中却不见于使用呢?另外,作为视觉艺术品,没有图片、影视图像公诸于媒体,何以见证它的真伪及其价值呢?因此,我们非常希望能尽快看到相关图文资料与调查报告,让这些珍贵的文物与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共同分享。

三是,筆者又在网络上看到如下一条重要信息,说:“……1978年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在玄奘墓塔基座中发现唐朝时期的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写本佛经,其中有一尊金质观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极为珍贵。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唐朝贞观时期文物中最为丰富的一批,价值极髙,为中外所瞩目。这些发现,揭开了古代这个‘佛国的一道神秘面纱。”[5]30多年前该条信息中所披露的内容,笔者因孤陋寡闻至今方知一二。如属实,想必应该对相关联的玄奘大师塑像制作或设置年代等问题的探讨大有禆益。

参考文献:

[1]樊耀亭.长安兴教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48.

[2]樊耀亭.终南山佛寺游访记:下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349.

[3]陈景富,主编.大慈恩寺志:卷四[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59-70.

[4]陈景富.玄奘顶骨今何在[J].五台山研究,2001(2).

[5]玄奘墓塔[EB/OL].[2015-10-12].http://baike.

haosou.com/doc/7888134-816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