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翼天使也有春天
——浅析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策略

2017-03-26 17:24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中心幼儿园冯凤英
家教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单亲家庭家园家庭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中心幼儿园 冯凤英

单翼天使也有春天
——浅析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策略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中心幼儿园 冯凤英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着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幼儿期的孩子,影响尤为深刻。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缺乏关爱和温暖的残缺家庭中成长,心理缺陷日益明显,孤僻、逆反、偏执、嫉妒等。这些不健康心理在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家庭乃至一生。所以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关注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帮助他们摆脱失去父亲或母亲的不幸,度过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的童年,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认知和行为。

我园178名幼儿,单亲家庭幼儿12名,占全园幼儿的6.7%。其中单亲原因为离异的占100%,这些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形成与单亲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的不宜性有着直接关系。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幼儿期是孩子认知、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老师付出加倍的努力,从分析幼儿性格、行为的不足之处入手,家园联手,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性教育,以期通过一定的教育措施来研究和解决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探究成因,分析心理特征

单亲家庭是指因离婚、死亡、遗弃、分居和其它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就我园实际情况统计,以因离婚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为主。而这些离异家庭一般存在着以下特点:

1.夫妻年龄较小,不够成熟。

夫妻都比较年轻,结婚时间较短,大部分离异原因为感情破裂。同时也因为年龄较小,思想与行为还不够成熟,有时会相互赌气,常把孩子作为牵制或制约对方的工具。

2.上辈干涉较多,教育缺失。

因为夫妻感情不和,导致两方经济压力增大,这时家长往往会把孩子留给祖辈来加以照料,有的甚至是从小就开始由祖辈照看。年轻一辈的离异,很大程度上一定有上辈的干预或介入,也是由于参与了整个事件,这些现任的“照看者”会抱着补偿心理对孩子格外溺爱。有时因为种种原因也经常会在孩子面前诉说另一方的不是。这些很容易打破幼儿心理和感情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

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表现普遍比较内向、孤僻,特别依恋老师。喜欢溺在老师身边,感情比较脆弱。单亲家庭教育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误区之一:情感暗示过多

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误区之二:一味排斥对方

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误区之三: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

家庭中的教育功能是由父母双方来承担的,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会表现出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单亲家庭是脆弱的,也是动荡不安的,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单亲家庭幼儿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

1.内向粘人型。

有的孩子因缺失父或母一方甚至是双方的关爱,由于生活动荡及父(母)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很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情绪低沉,表现出特别粘一个人,当老师释放出善意后,也会特别粘老师。但平时我行我素,以“自我中心”对周围的人、事漠不关心,严重地导致与集体不合。

2.好动暴力型。

有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离异而过于放纵,因为缺失关爱,孩子会表现出特别好动,甚至故意做出些调皮捣蛋的事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在园他们会经常欺侮别的孩子,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以期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

3.胆小自卑型。

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原因。幼儿园各种活动中,有的幼儿会觉得自己没父母来陪,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不敢与人交往,不敢说话,不敢回答问题,总是独自躲在一旁。

4.多疑撒谎型。

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对比,具有较强的多疑、嫉妒心理特征的前者比后者高约3%。在幼儿期其表现为总是喜欢讲些根本没有的事情,比如会和小朋友编一个又一个根本没有的事实。回家会和老人讲幼儿园的小朋友欺侮她,而事实上这些往往是夸大了或者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事实,特别容易引起家园间,甚至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矛盾。这种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潜意识里还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就乱猜疑,好嫉妒。

二、多种途径,夯实园内教育

教师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善于洞察孩子的喜怒哀乐,教师应该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结合一日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实施过程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变化与工作态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一)结合一日活动各环节,提升幼儿能力

一日活动皆课程,老师应结合各环节的活动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教育,来拉近师幼间的距离,赢得幼儿的信任,这样才能达到进一步培养幼儿自信心,提高幼儿自理能力,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实施全面发展的目标。

1.生活环节中“彰”亲近。

幼儿园生活环节是属于幼儿的自主时间,教师相对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来亲近幼儿,拉近师幼间的距离。如午睡环节,老师可以坐在幼儿旁边,与幼儿轻声交流,适当地给予肢体语言的安抚,不管哪个年龄段,老师的微笑与抱抱都是亲近幼儿的“杀手锏”。点心环节时,在数与量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给幼儿添一点,都能在潜移默化中赢得幼儿的信任。同时也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幼儿有为班级服务的机会。

2.学习环节中“重”自信。

幼儿集体教学是学习环节中的主要形式,教师要抓住机会,适当地放手,给予幼儿表现自己的机会。在集体前肯定幼儿,无疑给幼儿很大的自信心,同时也能让身边的孩子尊重单亲家庭幼儿,为幼儿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打下基础。

3.游戏环节中“融”集体。

游戏环节中幼儿有充分自主的时间来参与活动,游戏中的各个区域提供给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教师应鼓励孩子跨出去,融入班级这个“小社会”,拉近与班级幼儿间的距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把握各环节中须达到的重点培养目标外,还应相互贯通,把对单亲家庭幼儿的培养目标层层分解到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

(二)结合不同评价形式,巩固提升效果

及时的评价不仅能巩固活动的效果,进一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同时也能让家园间拉近距离。

幼儿面前评:当孩子有好的行为或表现时,教师的及时肯定,无疑能成为幼儿行为持续下去的动力。但同时也要注意肯定有价值的行为,否定不恰当的,才能有效培养幼儿的是非感。

小组面前评:如果说班级是个小社会,那么小组就是个小集体。小组活动后,可以让小组成员来评一评,然后再让老师来评一评,不同的视角更能让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的亮点。

集体面前评:集体面前的评价要注意客观和公正,不能一味地包容,否则会失去评价的意义,正因为来之不易,才能引起幼儿的重视,放大评价的价值。

家长面前评:当幼儿有好的表现时,利用各种机会与家长说一说,不仅能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还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家长看到老师对孩子的关心,这样才能抛砖引玉引出下一个需要交流的话题。

评价的形式有语言的肯定、物质的奖励,还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抱抱,同时可以与幼儿成长档案相结合。

(三)多种角色转换,以期事半功倍

在幼儿园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定位特别重要。针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孩子,针对不同阶段的干预进程,老师应及时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性。

1.像妈妈一样亲近幼儿。

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跟前,心理上会缺少一种安全感,对别人也有一种本能自我防护。这时,老师要先像“妈妈”一样接近孩子,适当地与孩子进行一定的肢体接触,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恰当的时候施以“小恩小惠”,送点孩子喜欢的小礼物,才能让孩子放下心中那堵“防火墙”,进一步信任老师,为以后的心理干预打下扎实的情感基础。

2.像朋友一样尊重幼儿。

大班的幼儿心理上已渐渐趋于成熟,体现在单亲家庭的幼儿身上更为明显,因为不稳定的家庭环境,这些孩子会特别善于察言观色,也尤为敏感。在课堂教学时,当触摸到家庭这个敏感词时,老师特别注意不要点名道姓,甚至旁敲侧击地去触及这个话题,尝试像朋友一样把话语权给孩子,孩子自己想说就说,不想说就不说。透明公开的谈话方法反而更容易让孩子明白,离异家庭并不是另类家庭,爸爸妈妈同样地爱着自己。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老师也要多与孩子沟通商量,像朋友一样和孩子一起玩,引导孩子去结交更多的好朋友,这样才能让幼儿重塑自信心,变得更为乐观、开朗!

三、家园共筑,提升家庭教育

家园间的相互沟通与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开展幼儿园活动的基础,要想对单亲家庭的幼儿进行策略干预,首先要架构很好的家园关系,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家园间沟通的渠道日渐丰富。

(一)电子媒体普及日常性沟通

当今社会,手机、电脑已成为人手普及的电子产品,QQ、微信、校讯通、幼儿园网站、幼儿园微信公众平台等已经成为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基本途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随手记录下幼儿的活动镜头,然后共享到群平台,或者私信给家长,这样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活动状态。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家长只有自己看到,才会更加信任老师,也能进一步感受老师的用心与付出,同时也能满足单亲家长了解孩子的欲望。通过校讯通发一些主题教学中需要家长配合的要求或者是幼儿近期的表现,让家长知道只有家园间的配合,才能提升幼儿的认知经验,为教学起到辅助作用。当然在更新信息时,老师也需要反复斟酌,及时提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求质高而不求量多。

(二)家园活动架构针对性沟通

家园活动是展示园所自我风采的窗口,请家长们走进幼儿园,近距离观摩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能让家长们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集体游戏中找到孩子身上的亮点与缺点。这样出于同一个目标——一切为了孩子,家长与老师间才会有共同的话题,打开家长的“话匣子”,才能走进家长的心里,才能与单亲家长共同探讨科学育儿的方法,甚至影响家长对于情感和家庭观念的进一步理解。

(三)定时走访夯实个别性沟通

当有些事务无法在晨间接待或者离园接待时间里解决,或者又涉及家长的个人隐私时,就需要老师进入幼儿家庭开展家访活动了。特别是个别转园生或者新生,老师只有通过实地走访才能更仔细地去了解幼儿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以及家长的个性、讲话方式,对老师的要求等等。有些涉及到家庭隐私的问题,家长也能放开了与老师进行沟通。但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单亲家庭问题涉及到个人隐私,一定要注意保密工作,一旦有些许的泄漏,那么教师的所有工作都会前功尽弃。

猜你喜欢
单亲家庭家园家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寻找失落的家园
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关系:一项追踪研究*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家庭“煮”夫
绿家园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