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要向精准推进

2017-03-28 15:15■/周
财会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财政资金金融机构财政

■/周 明

金融扶贫要向精准推进

■/周 明

实施金融精准扶贫,找准贫困根源是基础,培育致富项目是关键,增强“造血”功能是根本。金融企业要通过精准扶贫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以求长远发展,财政资金要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坚强有力的后盾。

精准扶贫 金融扶贫 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更加准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金融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当然也要向精准化推进,通过实施金融精准扶贫,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实施金融精准扶贫,准确判断贫困根源是基础

农村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单个贫困户的致贫根源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总体上属于这样几种:恶劣的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固守的传统观念、身体状况与文化素质等。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前提是要准确了解掌握每一个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采取精确措施,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通过金融实施精准扶贫,就要使金融支持找准一村一户需紧迫解决的最主要的困难和问题,确定具体项目,切中要害,扶到点上和根上,使贫困群众真真实实地得到实惠。如:针对我省贫困地区大都是十年九旱的山区贫困村社,就要扶持水利工程和交通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改变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基本条件的目的。其它如缺乏支柱产业、缺少农业科技知识、不懂经营管理等原因,以及贫困户因病、因残、因智等个体致贫原因,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和不同的信贷资金额予以扶持。

二、实施金融精准扶贫,培育致富产业项目是关键

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国家对支农涉农金融企业的倾斜照顾政策特别多,已连续采取定向降息、额外降准等特殊政策,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财政也是不断加大对涉农贷款贴息的力度,很多涉农项目特别是扶贫项目贷款,财政已实行全额贴息,政府对涉农贷款担保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尽管如此,贫困农民主动申请贷款的意愿并不是很强烈,而且越贫困的地方、越贫穷的农户,申请贷款的意识越淡薄。政策如此之好、政府如此之好,可谓煞费苦心、掏心掏肺、千方百计促成金融与农民的“好事”,但当事双方为何就是不买账呢?笔者认为,关键是二者之间缺少了最重要的结合点——那就是产业和项目。没有找到甚至不想找、不愿找致富产业和项目,贫困户不需要贷款,压根儿就没有借钱的想法,就是硬塞钱给他,他都不知往哪里花;相应地,金融机构也就不愿意也没法贷款给农民。

三、实施金融精准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是根本

甘肃省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群众大多文化素质低,市场经济意识薄弱,生产方式和手段落后,要从根本上脱贫,必须“输血”与“造血”并举,而且要将“造血”作为根本脱贫和稳定脱贫的主要目的。我省财政与农业银行合作创新推出的“双联惠农贷款”,就是在“输血”的基础上兼顾“造血”的重大举措,这项措施自实施以来对58个贫困县的农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脱贫致富与促进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金融精准扶贫就应该进一步总结完善“双联惠农贷款”的做法,更需要创新推进更多的这一类型的金融扶贫措施。

四、实施金融精准扶贫,金融机构要着眼长远发展

从商业角度讲,资金是趋利的,金融服务是“嫌贫爱富”的,除极少数政策性银行之外的大部分银行毕竟是商业性机构,他们参与金融扶贫积极性不够高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觉得基础保障不够,农村信用环境差,经济落后偿还能力不强等,也就是金融扶贫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要打消金融机构的这些顾虑,提高其参与金融扶贫的积极性,笔者认为,除了很多人共识的要加大财政贴息、担保等力度外,还要大力促进金融机构的担当精神和创新发展意识。从长远看,金融机构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可以全面详细地了解掌握农户的基础情况,收集到基本信息数据,不断培育新的客户群体,扩大其服务覆盖面,也就是抢先占领农村金融市场。掌握越来越多现实的和潜在的金融消费主体份额,无疑是金融机构应对市场竞争压力、拓展业务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实施金融精准扶贫,财政资金要做好后盾

说到金融扶贫,不得不涉及财政扶贫的主要作用。严格意义上讲,政府是扶贫的主体,政府扶贫的手段当然是通过扶贫政策和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从扶贫的角度讲,金融(特别是商业银行)仅仅是从属的作用,也可以理解是“义务”不是“主责”,原因如前面所讲资本逐利是其本质属性,从事扶贫自然不会有大利。那么要更好地引导促进金融扶贫,尤其是金融精准扶贫,理所当然就要让财政资金为金融精准扶贫当好坚实的“靠山”和“后台”。现在实行的各类财政贴息项目、财政注资成立小贷担保公司,甚至用财政资金奖励涉农贷款发放金融机构等措施,就是在不断强化财政对金融扶贫的后盾作用。尽管如此,实际情况是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积极性还远远没有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怎样才能进一步建立起财政与金融“精诚合作”的扶贫机制?也就是说如何让财政成为解决金融扶贫后顾之忧的强大后盾,从而实现金融扶贫效果与金融机构追求经济效益“双赢”的最佳契合点,进而促进建立起商业可持续的金融扶贫机制,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目前,先让财政资金更好地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整合、归并更多的支农涉农财政资金,集中力量吸引和带动银行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进入扶贫领域,从而汇聚多方力量为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输血”并“造血”。

[1]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S〕.2016-3-16.

[2]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S〕.2014-3-6.

◇作者信息:甘肃省省属国有金融机构监事会

◇责任编辑:刘家庆

◇责任校对:刘家庆

F810.2

:A

:1004-6070(2017)04-0012-02

猜你喜欢
财政资金金融机构财政
基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财政税收
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打造廉洁高效财政
山西:20亿元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落地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财政资金风险防范路径探究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