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2017-03-28 21:38曹恒瀚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党群利益群众

曹恒瀚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0071)

党群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曹恒瀚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0071)

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给新时期党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艰巨繁重的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有必要对党关于密切党群关系取得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期有利于党群关系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党群关系;挑战;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党时刻注意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近年来党群关系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但一些破坏党群、干群关系的事例时有发生。专家学者对党群关系问题持续关注并且得丰收成果,本文通过当前党群关系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为当前破解党群关系现实困境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一、关于党群关系的不同研究主体

对马克思、恩格斯党群思想的研究。蒯正明[1]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党群关系相关论述进行梳理,他认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总要求是为人民谋取利益;基础是加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关键在于注重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公平问题;重要保障是发展民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重要方法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对列宁党群思想的研究。黄勇[2]认为列宁党群关系理论包含两层科学内涵:一是群众必须接受党的领导;二是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同时提出了列宁党群思想对当前的启示,我们既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也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必须构筑起党群联系的通道。

对毛泽东党群思想的研究。赵士红[3]认为毛泽东党群思想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人民群众具有主体地位;政党只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党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党群关系发展的动力;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对邓小平党群思想的研究。柳建辉[4]认为邓小平在执政期间不仅践行了群众路线,他还对如何贯彻群众路线及其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的概括总结:党员干部要经常、细致地做群众工作、保护群众的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建设工作应面对群众,立足实际;党群工作中应防止主观主义,要谦虚谨慎,注重群众经验、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官僚主义;群众运动并不等同于群众路线,要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切勿滥用。

对江泽民党群思想的研究。耿庆彪[5]认为江泽民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对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密切党群血肉联系事关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党在做决策时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坚持民主、公开;党员干部必须加强思想、工作等各方面作风建设,“心”入群众;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做到坚决反腐,取信于民。

对胡锦涛党群思想的研究。鄢新萍[6]认为胡锦涛在继承马列主义以及前几代领导人党群关系基本理论基础之上,推动了党群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他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上来强调党群的血肉联系:提出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群众观;提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围绕“为民、务实、清廉”搞好作风建设;既要在思想上密切党群关系,也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要从权力、制度反腐向体系反腐转变。

对习近平党群思想的研究。曾小锋、唐莲英[7]认为习近平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不断创新党的群众观点、路线、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党群关系的发展:在党群关系理论上坚持与时俱进;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的形象得以重塑;坚持反腐无禁区,铁腕反腐,政治生态大大好转;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畅通党群联系的渠道;注重建设务实管用的制度,实现党群关系机制化、常态化。

二、党群关系的不同研究视角

利益的视角。束锦[8]基于利益协调视角对90年来的党群关系进行宏观考察,他认为革命战争时期党和红军受到群众热烈拥护的原因在于党注重从群众生活生产问题入手,制定符合群众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政策;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十一届全会后,社会阶层分化,群众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化,这些给党群关系带来了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基于利益协调的视角,畅通利益表达机制、构建科学的利益整合机制与完善的监督反馈机制。

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自此,不少学者试图将科学发展观与群众观相结合推动党群关系发展。李森,曹伟[9]认为以人为本要求我党在制定一切方针、政策时都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从维护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的高度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要首先承认、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依靠群众;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更好地生活,发展最终是否取得成效也应由人民群众说了算,应该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执政的视角。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学术界掀起了对执政能力以及执政合法性等的研究,不少学者们试图从执政的视角对党群关系进行探索。谭建[10]认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掌握着公权力,公权力具有两重性,可以用来为人民服务,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也可能损害党群关系;现代政党制度下执政党与民众是代理关系,这种委托代理有其自身的弊端;密切党群关系要求执政党必须充分发挥其利益整合、利益表达、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功能;政党可以说是民众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桥梁,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和阶层的分化,群众对政党的权威认同趋向分散。

社会和谐的视角。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界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了要建设“和谐党群关系”。姚桓、王素芳[11]认为: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转型期各种矛盾突出,实践奠基、催生了“党群关系和谐”这一命题;和谐意味着在差异中求得一致、意味着积极承认并化解矛盾、意味着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

生态学的视角。于昆[12]引入生态学的视角认为执政党和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并不是孤立的政治行为体。执政党与群众之间的二元互动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在社会生态环境的视野下,推动党群关系和谐发展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绩效、优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拓宽群众的政治参与渠道。

新媒体的视角。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快速增长,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开始从新媒体的视角研究其对党群关系的影响。彭汉琼[13]认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党群关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有利于党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方针、政策,拓展党群沟通渠道,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开放性、自由性也给党群关系的发展提出了难题。提高党员、干部应对新媒体的能力;注意网络民意调查,促进决策的科学、民主;构建新媒体舆情检测,营造和谐网络空间;推行网络问政,力建阳光政府;注重网络监督、网络反腐。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取向

关于党群关系内涵的研究。许多学者致力于党群关系概念性的研究,蒋维兵[14]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视角对群众这一概念进行分析,他认为至少应该从质和量两个维度理解群众这一概念,“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群众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整体性、国内性、相对性。他认为,界定中国语境下的党群关系应该厘清民主党派、共产党员是否属于群众、党群关系指的是谁和谁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对待群众时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关于党群关系意义的研究。党群关系是否融洽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自党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对党群关系意义的论述颇多。李帅卫[15]探索了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他认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应该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的主要任务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坚持执政为民、坚持求真务实、坚持反腐倡廉;要加强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用制度保障作风;要加大对作风问题的整治,以实效取信于民。

关于党群关系特点的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下党群关系的发展状况不一,相应地,党群关系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郭华茹[16]在2005年指出,现阶段党群关系的发展与民主革命、计划经济时都不同,她总结了这一时期党群关系的五大特点:一、从党群关系的主体来看,党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转变;二、从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城乡、地区、阶层之间差异较大,且党群关系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成正比例关系;三、随着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党群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发展中的矛盾;四、现阶段党群关系总体上发展状况良好,但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五、党群、干群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党员、干部身上,干部起主导作用。

关于党群关系问题与对策的研究。赵士红[17]认为新时期党群关系面临着许多问题:党群之间矛盾大量增加且程度有所加剧;矛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解决更加困难;党群之间存在着不同领域、不同程度的思想隔阂;党群权益矛盾凸显;群众对党的认同度有所下降;党的作风问题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应发挥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二应推进民主化进程、保障人民权益,三应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四应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五应注重走“网上群众路线”。

关于党群关系发展路径的研究。许多学者倾向于对党群关系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探索,陈荣武[18]认为新的历史方位,党群关系的诉求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变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利益分离、身份脱离、交往疏离、语言隔离等现代性缺失,新时期加强党群建设既有新的价值诉求、理论诉求,也有新的实践诉求、创新诉求。他还进一步探索了新时期优化党群关系的路径:一是与时俱进、重构党群关系的科学内涵,二是共生共荣、建设党群利益共同体,三是构建党群互通共融之语言,四是加强党群关系的制度保障,五是用实践推进党群关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党群关系的研究框架已经建构起来,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关于党群关系的思考如下: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既要注重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有利于党群关系发展的经验、教训,也要注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党群关系之传承,还应具有世界眼光、借鉴他国处理党群关系的成功做法。

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至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方位,党群关系所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对策不断发生变化,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当前面临新的世情、国情、党情,改革开放也已进入深水期、攻坚期,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当下时代背景、探索时代诉求,不断推进党群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1]蒯正明.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密切党群关系的思想与现实启示[J]. 求实,2014,(3):4-8.

[2]黄勇.列宁党群关系理论的再认识[J].江汉论坛,2013,(7):15-18.

[3]赵士红.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当代价值[J].学习论坛,2014,(3):22-25.

[4]柳建辉.邓小平对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认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9):34-40.

[5]耿庆彪.论江泽民密切党群血肉联系的思想[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2010,11(1):29-32.

[6]鄢新萍.胡锦涛对新世纪党群关系理论的推进与创新[J].理论探讨,2009,(2):123-127.

[7]曾小锋,唐莲英.习近平对党群关系的理论创新与现实指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8):35-41.

[8]束锦.党群关系的时代变迁、挑战及其重建—基于利益协调视角的探讨[J].学习与实践,2011,(7):5-10.

[9]李森,曹伟.科学发展观与群众观—“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贯彻党的十七大”系列党课(六)[J].党建,2007,(12):19-20.

[10]谭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探析[J].理论探索,2013,(6):28-32.

[11]姚桓,王素芳.实现和谐:党群关系建设的新思路[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3):86-88.

[12]于昆.社会生态环境与和谐党群关系的建构[J].甘肃社会科学,2008,(4):198-201.

[13]彭汉琼.新媒体环境下党群关系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26):415-419.

[14]蒋维兵.党群关系研究中的群众概念分析—一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2011,9(5):5-8.

[15]李帅卫.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J].前沿,2014,(6):41-42.

[16]郭华茹.论我国现阶段党群关系的五大特点[J].社会主义研究,2005,(4):70-72.

[17]赵士红.党群关系面临的新问题及其破解[J].中州学刊,2014,(10):28-32.

[18]陈荣武.党群关系建设的时代诉求与优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11):64-68.

[编校:杨 琴]

A Review of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Studies

CAO Heng-han

(Party College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 Chengdu Sichuan610071)

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economic system, social structure, pattern of interests and ideas. These have brought the huge challenge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in the new period. In the face of the complex situation, arduous task, and the people's expectations, it is necessary for to summarize academia party’s achievements relevant to the close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so as to benefit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party-masses relationship; challenges; conclusion

D261.3

A

1671-9654(2017)01-0093-04

10.13829/j.cnki.issn.1671-9654.2017.01.025

2016-10-24

曹恒瀚(1984- ),男,四川广元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党群利益群众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新形势下油田党群工作思路的探索和研究
多让群众咧嘴笑
党群工作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党群工作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