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嘉兴掼牛的传承与保护

2017-03-28 21:38张海琳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回族嘉兴文化遗产

张海琳,梁 毅

(1.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2.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嘉兴掼牛的传承与保护

张海琳1,梁 毅2

(1.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2.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出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为基础,在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前提下,梳理嘉兴掼牛运动的发展脉络,了解当下嘉兴掼牛运动的发展现状,对嘉兴掼牛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自己走访调查,归纳目前嘉兴掼牛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此为导向,结合嘉兴掼牛的特点,为其今后保护工作提出相应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掼牛;保护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科技化、信息化极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受到极大的冲击,经过历史长河的漂泊而传承下来的非物质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藏,对它们的保护既是历史责任,也是时代责任。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在充分研究当下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之上,先后颁布了若干法令来督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等,这些文件表现了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也凸显了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行。

一、相关理论概述

嘉兴掼牛也被称之为“中国式斗牛”,它与残酷的西班牙斗牛是截然不同的,它是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斗牛手凭自己的技术、力量,按住牛角,迅速将牛头掰向一侧,将牛掼倒在地,整个过程对牛的伤害微乎其微。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中国式斗牛”源于回族“宰牲节”祭祀礼仪。它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回族的民族传统运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一直流传。当前嘉兴掼牛的传承人仍是回族同胞韩海华先生,在嘉兴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嘉兴掼牛”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基础上一鼓作气,又被评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嘉兴掼牛的特点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嘉兴掼牛在组织形式、技术内容、文化表现形式等各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包括:鲜明的民族性、独特的教育性、健体强身性和观赏性。

(一)鲜明的民族性

嘉兴掼牛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的起源与回族的传统节日“宰牲节”是分不开的,也可以说掼牛运动其实就是节日祭祀礼仪的衍生品,在长期的劳动、改良、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时代交融,不断继承、创新才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嘉兴掼牛”。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嘉兴掼牛一直与回族文化相生相依,不可分离。从运动形式和训练方法来看,与牛徒手搏斗,正契合了回族人民果敢顽强、聪明机智、从小尚武、敢于创新等独特的民族精神与生活习惯。从嘉兴掼牛的活动时间来看,每年回族“宰牲节”时,嘉兴掼牛就要开始一年里最为隆重的表演活动,是回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服装来看,嘉兴掼牛的服装都是传统的回族服装,民族性就更为明显。

(二)独特的教育性

一种运动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颠簸却始终不灭,它的背后肯定有独特的传承动力,而嘉兴掼牛的传承动力应该就是它的教育性,它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经过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把回族人民善良、忠诚、勇敢、诚信等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掼牛运动,回族同胞的孩子们可以深刻的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另外,此项运动的本身是人与牛的较量,没有利器工具,公平竞争,人将牛摔倒在地即为胜利,点到为止,全凭技术、体力和智慧。既包含了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又彰显了和谐、包容、善良的人文品格。这与当下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不谋而合。

(三)健体强身性

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健身性是嘉兴掼牛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想赤手空拳将成年公牛摔倒在地是何等难事,没有强大的力量基础是绝对办不到的,每一名掼牛手都必须经过多年的基本功练习,其中包括很多地方拳种、气功等,这些基本功练习可以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发育,因此嘉兴掼牛具有明显的健身性。

(四)观赏性

相对于动辄就将牛重伤甚至致死的国外斗牛而言,嘉兴掼牛相对温和许多,它是将牛掼倒但不伤牛,注重的是运动员自身的力量、素质练习,嘉兴掼牛更能够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贴合当今世界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主流价值观。早在1982年,嘉兴掼牛就已经在全国运动会上崭露头角,表演时所选的公牛都是威武强壮的佼佼者,犄角挥舞起来令人胆战心惊,时而四蹄刨地,时而跳跃冲击,虽然只是平时参与日常农耕劳作的公牛,也是一样威风异常,而掼牛手则表现的镇定、自信,抓住牛角,沉着、冷静、敏捷、果断,真可谓是力量与技巧的高度融合,猛的一扳,公牛摔倒在地,观众看的目瞪口呆,叫好连连,具有极大观赏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也看过掼牛比赛,对其评价极高,称其为“中国式斗牛”。

三、嘉兴掼牛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嘉兴掼牛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既是嘉兴掼牛的骄傲也是嘉兴掼牛的伤心处,骄傲的是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波澜仍然延续传承至今,伤心的是这种传统运动、传统技艺在现代极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面前显得茫然和后继无力。虽然政府已经开始着力保护嘉兴掼牛,但是在保护工作中仍出现一些问题。

(一)缺乏资金支持

对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言,保护资金的缺乏都是最为头疼的问题。嘉兴掼牛主要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是嘉兴市政府给予的财政支持,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掼牛运动场馆设施的建设,以及相关资料的保护;二是资金来源便是传承人韩海华先生,韩先生可谓一生致力于掼牛运动的传承与保护中,这也基本上花光了他个人的全部积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这些只能是杯水车薪,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掼牛的保护资金缺口依然很大。这种仅仅依靠政府和个人的力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是走不远的,资金来源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嘉兴掼牛发展的关键瓶颈。

(二)缺乏系统、专业的保护

在研究过程中,曾查阅大量相关资料,通过查阅梳理,发现目前关于嘉兴掼牛的文献资料相对匮乏。多数资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而嘉兴掼牛已经传承发展了几百年,对于这种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现有的资料相对浅薄。从资料的内容来看,也都集中于描述掼牛场面,真正的发掘研究资料少之又少。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是十分危险的。韩海华先生是目前嘉兴掼牛资料保护的关键人物,但是对于资料的收集和保护,仍不是特别到位,这些资料既没有得到系统规划分类,也没有得到细致研究发掘,资料深藏韩先生的公司里,因为稀少所以珍贵,因为珍贵所以不便外借,资料的保护、推广需要进步加强。

(三)缺少行之有效的传承机制

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具有非物质性,嘉兴掼牛也不例外。这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关键是知识和技艺的传承,因此传承机制必须围绕传承人的培养进行。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公民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掌握并承续某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在一定区域或领域内被公认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3.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2]。目前嘉兴掼牛只有韩海华一人是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而对于其它传承人则没有任何激励机制给予认可、表彰与激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其它传承人以及参与传承活动的传承主体的传承热情[3]。另外,嘉兴掼牛并不适合学校教育传承,而家庭传承道路又过于狭窄,这些都使得嘉兴掼牛传承人的培养出现了不连续、不固定等致命问题。

四、嘉兴掼牛的保护对策

(一)开发多种融资渠道,落实资金来源

目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大多来自国家政府的支持,嘉兴掼牛也不例外,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仍是不够的,还应该去思考、开发新的资金来源渠道,最好的方法是将其推入市场,利用嘉兴掼牛自身所具有的民族性、观赏性、健身性,吸引消费者,自身创造利润,自给自足,并能够不断完善自身,促进自身与现代化社会的融合。

(二)优化保护方式,完善保护制度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历史资料是重中之重,必须深入挖掘,妥善保护,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关于嘉兴掼牛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收集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嘉兴掼牛近现代发展路径,保证嘉兴掼牛历史的真实性和传承性。另外,倡导其他专业资料保管机构加入对嘉兴掼牛的保护之列,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等,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的扩散效应,建立网络化、数字化的电子数据库。

(三)优化传承机制,培养传承人

目前嘉兴掼牛传承人的培养存在路径窄,传承人不固定等问题。学校教育又不适合嘉兴掼牛传承人培养。那么综合这两点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引进商业化手段来解决,充分挖掘和发挥嘉兴掼牛的可观赏性、健身性,将其引入市场,创造收益,那么传承人就不仅仅是学习技艺,还可以以此谋生,这样及解决了传承人不固定问题,有解决了传承人培养路径窄的问题。另外,嘉兴掼牛还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些都是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对于促进地方旅游产业,提高地区知名度有很大作用,市场价值十分巨大。因此,利用商业化手段保护嘉兴掼牛,培养传承人的机制具有极大可行性。

[1]朱小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嘉兴惯牛”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体育科技,2012,(33):3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S].2008-05-14.

[3]梁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嘉兴掼牛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47.

[编校:杨 琴]

The Research of Jiaxing Bullfighting's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Perspective

ZHANG Hai-lin1, LIANG Yi2

(1.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Hangzhou Zhejiang310053;2. Furong College,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Hunan415000)

This paper, from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gle, deeply studie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features of Jiaxing bullfighting movement. It also pus forward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ccurring in the process of Jiaxing bullfighting movement protec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iaxing bullfighting;protection

G122

A

1671-9654(2017)01-113-03

10.13829/j.cnki.issn.1671-9654.2017.01.030

2017-02-10

张海琳(1979- ),女,浙江杭州人,讲师,体育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体育教育。

梁毅(1987- ),男,湖南常德人,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

本文为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掼牛”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编号:Y201533743)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回族嘉兴文化遗产
《初心》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浙江嘉兴卷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嘉兴:两条底线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