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方法初探

2017-03-29 18:20陈学勇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句读造字文言

陈学勇

在当前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导致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得低效。高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凭借文言文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寻求文言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有效方法,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鉴于此,近年来,笔者在文言文字词教学方面做了以下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关注字形,了解造字法

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汉字的造字法和字形来进行教学,关注字的字形结构和本义。这样对汉字的字形、字意的理解就可以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如在教《项脊轩志》时,“迨诸父异爨”中的“爨”字比较复杂。教师此时可从造字法和字形角度对“爨”字作一番解说。“爨”像一双“手”把“锅”放在灶上,灶下放了两根“木”,在下面再点上“火”。“爨”在古代就是生火做饭的意思。

“即”与“既”在文言中经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学生也很容易混淆。即甲骨文=(内盛食物的器皿)+(人),像一个人跪坐在盛有食物的器皿前面。造字本义:靠近食物,就餐。既,与即恰相反。“旡”是“既”的本字。旡,甲骨文=(转向背后的“口”)+(跪坐着的人),表示吃饱饭后,掉过头,嘴背着面前的餐桌。当“旡”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食”,另造“既”代替。造字本义:吃饱打嗝,转身离席。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写成,将篆文的“欠”写成“旡”。近食就餐为“即”;餐毕離席为“既”。

通过造字法讲解,字形演变过程的展示,学生对字词理解既直观又深刻。此法既可以专题讲座进行,形成知识链,也可穿插在各课学习之中,点滴积累。

二、渗透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

在文言字词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能体现古代文化的字词。这些字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人文精神等。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能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陈情表》一文涉及古代很多文化常识。比如古代丧礼,“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功都是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服丧一年,功服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功服和期服的都是同族中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人。此时教师还可以联系当今社会办丧事时服丧的情况,从中可窥见古今丧礼礼仪的继承与演变。

再如涉及到官职称谓,“太守”“刺史”“洗马”“孝廉“秀才”等。涉及到特定称谓,“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借指太子;“牧伯”,刺史,上古州的长官称牧或伯。这些官职称谓与今天的官职称谓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已消失,有的换了称谓。还有的字词涉及到典故或传说,如“乌鸟私情”,古人有乌鸦反哺的说法,“结草”涉及魏颗的典故。这些字词体现了中华民族孝道文化和感恩的精神。

教学时,关注那些已消失或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能体现古代文化的字词,才能走进古文,贴近古人的精神世界;重点把握今天仍在使用的富有生命力的字词,这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所在。

三、文白互译,古今对照

在日常教学中,学一篇文言文时,我们常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教师不妨试试让学生将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能提高其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

比如笔者在教《鸿门宴》时,课前不布置预习,上课时先出示课文中某一小段的现代文翻译:“楚国的左尹(官名)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平时和留侯(爵位)张良交好。张良这时跟随沛公,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张良。”然后请学生写成文言文。学生兴趣浓厚,根据已有的文言基础,纷纷写出自己心中的文言文。写完之后,和原文对照,分析对错,可以怎么写,不可以怎么写,从中大家进一步明白文言字词的用法、语法规则,加深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对文言文有了兴趣之后,有的学生还尝试着用文言文写作文。

四、知句读,解疑惑

现在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标上了标点符号的,有利于学生阅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布置文言文课文预习时,尝试着将一篇课文中重点的段落删除标点符号,出示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段落,让学生用“|”划分句读。学生划分完句读,与课本对照分析。划分错误多是由于学生对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不理解造成的。在纠错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自己实践标句读,印象更为深刻。

划分句读可以是一个完整段落,也可以是几句话或是一句话。在教读曾巩《墨池记》一文时,笔者尝试让学生划分“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一句,学生划分出“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引发学生对教授姓名的讨论,最后,大家统一看法教授是可以是“王君”“王君盛”“王盛”“王先生”,明确了教材中理解为“王盛”只是一家之言。

五、文言结合,涵泳字词

“言”指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现象、规律,也就是所谓的文言知识(含文字知识)。“文”有两层意思,即文章的知识(写法、篇章、体裁)和人文内涵(作品的思想、情感、主题、文化意蕴)。教师要抓住文章中意味深长的字,有特点的字,或者说“文眼”,引导学生去体会,在文化中咀嚼文字之美,在文字中品味文化内蕴。

在《崔杼弑其君》一文中,“弑”可以说是文章的“文眼”,全文围绕崔杼弑君的原因、弑君的经过,以及弑君后晏子的表现展开,“弑”是线索;同时“弑”意蕴丰富,“弑”是臣杀君,是以下犯上,所以晏子在崔杼弑君后陷入两难境界,但是聪明正直的晏子既表达了对崔杼的不满,也申明了自己的立场,“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崔杼最终也只能“舍之”。

六、联系方言,贴近文言

笔者所在的闽东地区,方言中有一部分词语至今仍保留着文言古义。在教学中联系方言教读文言字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的热情。比如闽东方言中称“蛋”为“卵”,“跑”为“走”,“热水”为“汤”,叫“锅”为“鼎”,“筷子”为“箸”,“瞎子”为“青盲”,等等。这样进行文言字词教学化解了学生学文言的畏难情绪,发现文言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为此,学生还专门做了个“闽东方言中的文言字词”课题研究。

总之,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从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在文言文字词教学中选择和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文言相结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古田县第一中学(352200)

猜你喜欢
句读造字文言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短句(主语+谓语)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咬文嚼字”三篇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擅变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