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教研机制 创新教研模式

2017-03-29 09:32郑芬芬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1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

郑芬芬

摘 要 由于每所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配置人数不多,校本学科教研活动很难开展。成立集团后,坚持定时保质开展教研活动,围绕中小衔接、同课异构等教学研究内容,采用“多种联盟、纵横结合”等教研方式进行“课例研究、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等多形式主题教研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初步构建教育集团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活动机制,创新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活动模式,一支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初步形成。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师;校本教研;教育集团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17-04

1 引言

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教师设置人数不多,小学一般只有1~2个,且多是毕业不满五年的年轻教师,学校没有独立的信息技术教研组,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还兼职日常电教维护工作,忙得团团转,工作之初的教育热情和理想日渐消磨,急需思想引领;有的虽然很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却苦于教研机会少,观摩好课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急需教学方法引领。

教育集团的设立为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校本教研活动创造了条件。教育集团包括有A小学、B小学、C中学三个校区,共有信息技术教师8名,信息教师们有了自己的本学科教研组织,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往形成的把课堂看作是一个相对封闭且自足的意识,希望靠个人力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尽量避免将教学中实质性的问题主动地暴露出来的习惯,对开展学科集体教研活动构成了一定不利影响。如何建立起学科化的教研团队,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学科教研活动成为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为构建和创新信息技术学科校本教研模式,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以集团信息中心为依托,在各校区成立独立的信息备课组,各备课组合作形成集团学科教研团队,作为集团化背景下构建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活动机制的基础,开展了集团校本教研活动模式的研究。

2 集团化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活动的机制

学科教研制度建设是学科教研活动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离不开团队合作,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科教研制度,是确保集团化学科教研团队构建的首要工作。

集团教研活动每两周一次,主要进行课程或竞赛活动相关的專题研讨和研究成果的交流。为保障活动定时保质进行,每次教研活动都邀请校级领导参加,采用“倒逼”机制,促进教研团队建设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在定时、定点、领导参与,促进了初期学科教研活动的机制化,开展多层级公开课、活动轮流组织、社团辅导“专家”、跨校青蓝工程制等多种教研活动,保障教研活动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

多层级公开课

1)每周公开一课。集团教研团队在汇总教师课表的前提下,由每位教师各自选择一堂课作为每周的公开课,这一节课与其他教师课时不冲突,其他教师无须预约即可前往听课,把“常规课”上成“公开课”,促使教师对每一堂课都做到认真备课、上课,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发展。

2)新任教师汇报课。三年内新教师每学期上一堂汇报课,通过三年的对比分析,观察新教师成长的过程,引导新教师在听取评课意见、观看自身课堂录像的基础上写出自我反思,促进新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方面快速成长。

3)骨干教师示范课。当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等组内教学骨干成员时,要求他们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既为骨干教师提供了进一步提升的平台,又为教研团队中所有的教师创造了互帮互学、交流研讨的机会,特别是给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范例,有利于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层级不同、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公开课,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促使教师全员参加公开课教研活动,倒逼全员教师上公开课、评公共课,促进全体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活动轮流组织 为了让更多教师有机会组织教研活动,促进资源共享,激发参与,我们在制订教研计划时,实行教研活动轮值制,“一人总体负责,成员轮流分担”教研活动组织职责,在确定教研内容、教研计划的基础上,将每学期的教研活动内容列出“菜单”,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如“学习材料推荐”“教研活动主持”“教学公开课”“评课”等,作为个人重点承担项目,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集体的智慧。

跨校青蓝工程 “青蓝工程”是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传统方式和有效模式,被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应用,但一般局限于同一所学校、同一学科的师徒结对,异科间师徒、异校师徒的情况很少。“同校结对”的方式,有优势也有一定弊端,有时青年教师往往会局限于师傅的经验之中,形成关于环境和工作的一套较为固定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方式,易产生“同质化”。集团有效利用各校区及区内其他学校的资源,加强集团内部校区之间、区内校际之间的联系,开展广泛合作,年轻教师既可在集团内部“拜师求艺”,也可与外科、外校骨干教师结成帮为对子,加快全面提升专业能力。

集体备课磨课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未成立集团前各校区每个年级一般只有一位教师,没有集体备课的条件。集团成立后,一般每个年级都有两位教师,让集体备课成为可能。为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困惑,集团教研规定上公开课的教师必须集体备课并磨课两次以上,在多次的共同研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互相支持,彼此影响,寻找最合适的教学方法。由于磨课的过程实用而又充满启发,教师们从中分享了经验,同时也为其他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帮助,因此,受到了开课教师与评课教师的普遍欢迎。

为拓展分享经验、共同提高好的途径,每学期按教师任课年级组成集体备课小组,同一年级自动划为一个校际合作备课组,业务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被确定为备课组长。学期开学前,备课小组集体讨论教学进度、课时安排等,组长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订本学科集体备课计划。备课坚持“四备”,即备教材、备课标、备教法、备学法;坚持“四统一”,即统一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基础练习、统一教学进度。每单元开始前将本单元的备课内容发给组长,由组长定时间召集组员进行讨论修改,并上传至集团教学资源库,做到资源共享。执教前教师要根据每个班级的学生差异,教师的自身特点进行修改教案,在原有的教案上进行再创造。课堂教学结束后,在每节课教案最后做一个“课后反思”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含“教学反思”和“修改建议”的教案将再次发送到学校教学资源库,以供教学思想分享以及教学处、教研组掌握备课情况。

模块教学“专家”制

1)学生社团辅导“专家”制:依据教师特长,每位有特长的教师专家认领一个社团。相对较近的校区可选择同一时间同一主题活动的方法,学生按申报类别参加社团活动。较远的校区可实行时间错开,平时本校区教师进行常规指导,定时(每周一次)专家教师走教制。既利用了九年一贯制集团学校学生培养的长效优势,又充分利用了集团内的“专家”资源,保障集团所有校区的学生在特长培养方面齐头并进,如表1。

2)教师“信息学堂”专家化。“信息学堂”由组内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为团队成员主讲,由摄像学堂、网络学堂、程序学堂等构成,着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技能。专家教师按信息学堂规划表(表2)的时间举办讲座,信息团队成员全部参加培训,集团内其他感兴趣的教师也可参与。如摄像学堂就受到了学科外教师的欢迎,全校共有33人到学堂听讲座,信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的摄像技能都得到了提升,促进将摄像知识应用于日常学科组教研活动。

3 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活动实施的模式

多种联盟式信息技术教研 聯盟式教研是指集团内所有校区联盟,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不管是一个校区一个教师上课还是开展别的形式的教研,所有校区的教师都参加,也可以邀请集团外的学校共同参与,或依托区域教研大组、高校资源等,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它打破了以往各校区、各年级信息教师之间缺乏互动的现象,增加了教师之间接触、合作的频率,使不同校区教师能够充分有效地互动,实现了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从参与范围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基于集团的联盟教研方式——校区联盟式教研。

①合作型联盟:团队成员围绕一位教师的教研疑难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团队成员群策群力,帮助这位教师克服研究中的困难。这种合作一般分三个步骤:集体备课—课堂试教—再次观课。合作型联盟教研为教师实践课堂教学新理念、反思自我教学行为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②竞争型联盟:由于一个校区的信息技术教师极少,并且一人教一至两三个年级的课,缺少竞争;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技能学科,在学校中很难引起校领导的关注。长此以往,很容易滋生教师惰性,加上日常维修管理工作烦杂,教师很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这极不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集体的“教学之星”赛课一年只有一次,为了营造更多的竞争氛围,激活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研团队组织校际的同课异构、说课比赛等活动。在竞争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教师们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促进自我反思,自我完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2)基于多校的教本教研方式——校际联盟式教研。为了更好确立教师新课改理念,在比较中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集团和区内其他学校开展了校际联盟式教研。即以集团内一所学校为中心,负责组织联谊教研,邀请集团其他校区及区内其他学校参与。通过区域内学校的联谊教研,实现“一校资源,多校共享”,先后与区内的小学、中学开展了以研究教材、讨论教法为核心的集体备课、示范课、微型讲座等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集团乃至区内教研团队整体发展及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有两种形式:①邀请区内其他学校教师同台切磋;②邀请兄弟学校教师听课点评。参与活动的教师收获良多,教师通过积极备课,反复试讲,在磨课中获得成长提升。

3)基于区域资源的校本教研方式。

①依托区教研大组:丰富教学资源,参与起点较高的区级教研活动,获得教研专家的帮助。集团教研组主动与区教研大组联系,争取安排区教研活动到集团成员校,让团队成员在承办区级教研活动、承担区级公开课等任务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借力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②依托区内高校:集团地处高教园区,是杭州师范大学的教育实习基地、教育科研基地,教科研成果推广实验基地,有较强的教科研优势支持。集团教研组还主动与区内部分高校取得联系,依托高校丰富的专家资源助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

依托区内高校共建了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警官学院等专家、教授、高校研究生、优秀大学生组成的导师团,订立了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共建协议,共享优质课程(见表3)。通过与高校课程的共建与共享,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也极大地拓宽了教师视野,培养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多元推动信息技术教研 根据集团学校规模、备课组分布、教研专题等因素,采用既可按中小学不同年级(纵向),又可按同一年级(横向)方式确定课堂教学研究内容。

1)中小衔接,彰显九年制集团学校优势,提高教研水平。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是: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们要能适度开发教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领域,注重学科间整合和现代学习手段的运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一般是小学信息教师参加小学的活动,中学信息教师参加中学的活动,本集团既有小学又有中学,为中小衔接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①中小学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掌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到各自的教学中去。集团C校区是一所中学,以导学案为载体的“以学定教”的教学研究,教学方法与小学截然不同。针对C校区的教学方法,A、B校区在六年级的时候也适当地运用导学案加以教学方法渗透,以使中小学教学方法顺利衔接。

②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这里的衔接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教学内容的衔接,它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加深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创设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大环境。同时,教师们也能通过相关的研究活动,了解和熟悉三至九年级的信息技术知识构架,促使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如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过了制作简单的网页,并能够建立自己的主题站点,那么到了八年级时再次接触网页制作时,如何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在原有程度上再加以提升,具体提升到一个何种难度和深度,以及怎样将六年级和八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效衔接等,往往是我们教研时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2)同课异构,搭建青年教师成长舞台,延伸教研宽度。“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信息技术课时量少,一般学校都是一个教师教一个年级,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而本集团有两所小学,为实现同课异构提供了方便。集团每学期开展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同一年级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教研活动也从校内教研转为校区间教研,延伸了教研宽度。

为解决教研时间无法保障问题,我们采取灵活的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在无法统一教研的情况下,采用信息教師QQ群、微信群等即时在线交流方式或论坛、微博等网络空间就某一主题进行研讨。

在保障教研活动内容和时间的基础上还特别重视专家的经验及理论指导。以往1~2个信息教师难得邀请相关专家现场指导。现在以集团信息中心牵头可以通过“请进来”集中对所有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先后邀请了省、市区教研员以及本集团的特级教师等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讲学指导、现场评课,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请进来”的同时也“走出去”,先后组织教师赴南京、嘉兴、建德、桐庐、余杭等地学习交流。教师开阔了眼界,加深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和领会。

4 成效与反思

几年来,集团信息技术教研团队坚持两周一次开展教研活动,围绕中小衔接、同课异构等教学研究内容,采用“多种联盟、纵横结合”等教研方式进行“课例研究、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等多形式主题教研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成了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活动的机制 每次教研活动都邀请校级领导参加,在教研活动定时和领导参与的基础上,形成多层级公开课制、活动轮流组织制、模块教学“专家”制、跨校青蓝工程制等多种教研活动机制,保障教研活动有效开展,促进教研团队建设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创新了信息技术校本教研活动的模式 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形成了参与范围广泛且富有特色的多种联盟式教研,研究内容全面的交互交叉结合式教研等教研模式,包括教学型、研究型、学习型等,既有课例研究、理论学习、课题研究,也有读书沙龙、专家讲座、技能培训等。

培养了一支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良好的教学环境,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几年来,团队成员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课堂教学、科研写作、竞赛辅导等方面均有好收获,三人被评为区教坛新秀,一人获市优质课比赛二等奖,论文、案例在全国、市、区级各类评比中有4篇分获一、二、三等奖;在竞赛辅导方面也有多人获得了省、市、区一等奖的好成绩,一支各有特长、优势互补、团结奋进、和谐向上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初步建立。

坚持构建发展富有个性化的集团化学科教研机制,用新型的集团化教研模式来引领教研、唤醒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把学科教研作为信息教师群体的一种生活方式,将会使教研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洪云.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6):46.

[2]刘芳.和合型教研团队构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戴仁俊.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8):35-38.

[5]刘树超.学校教研组建设浅谈[J].职业教育研究,

2011(4):164-165.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基于校本教研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基于中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黑龙江省教研工作重构初探
利用网络教研激发校本教研活力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当前小学体育校本教研实验模式探析
以校本教研为支点,合理开展初中语文教研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