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阅读联想 活化语文思维

2017-03-29 18:28李志兴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想象文本

李志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一节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笔者比照解读高初中的阅读目标,发现不同学段要求的梯度性和阅读联想策略的适用性不同,所以,教师可以从阅读思维角度实施阅读联想策略。

一、形象思维是语文思维教学的优势之格

现代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的思维教学成为教育创新的时代抉择,而语文学科的思维培育独具学科优势,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总目标强调:“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核心,而思维能力的核心包括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战略相合拍。

语文学科是通过对文章和文化的理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是通过形象来呈现具体的文化,只有进行广泛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显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语文思维培育的直觉、形象和抽象思维这“三格”中,其优势之格是语文形象思维之格。形象思维是人的认识的理性阶段,以想象为桥梁。毛泽东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教育家斯维特洛夫也说过:“现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教材选用的文学作品与时代关系密切,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反映社会,表达作家的主观精神。形象思维是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 阅读联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阅读的真正意义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融入思维的阅读即阅读思维,指的是由阅读引起的或伴随阅读活动产生的思维(包括联想、想象)。正如张志公所说,阅读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个来回。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枢,是表象和即将产生新形象之间的桥梁,其“想”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中,联想层面上的想象在阅读活动中即为阅读联想,是读者生成、拓展和创新的重要渠道。

俄国剧作家、诗人克尼雅宁说过,读书三法,读而不懂,既读也懂,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不求甚解”的理解层面上,而要在“务求甚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联想,力求创新。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書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这更能说明联想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联想技法是语文教材解读的优美篇章

一般来说,文章所说的内容,让我们联想起自己过去的经验、联想起过去曾阅读过的故事、联想起社会或世界上的一些问题,这便是阅读联想。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不同文体类别的文本所进行的阅读思维训练各有侧重点,阅读联想策略适用于多种文体,特别是在培养形象思维之格上更具优势。这种联想思维技法广泛运用于语言表达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写作表达中,在解读文本甚或与命题设计旨意上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引导价值。

1.移形换位秀语境

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也是语文学习赋予读者结合语境生成新认知的知识源。移形换位主要是根据语言的组合和聚合的关系,去研究文本中的重点字词或典型句式、句型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指导学生用增、删、换、移等方法进行联想,于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

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教师指导学生从字的本义出发联想推敲用字的准确性,让学生明白哪个字更能体现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哪个字更能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必修二《诗三首》课后练习中指出,让学生仔细品味“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等5句诗句中加点动词在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点,旨在品味语言,结合语境,发挥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揣摩诗歌用语对意境描绘的作用。

在《荷塘月色》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特别是“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等比喻,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思考该比喻句是否形象生动,如换用其它比喻表达效果可否受到影响,可以引导学生明白比喻修辞手法对文本语言优美的表达作用,让学生明确比喻修辞手法对文本开创的意境乃至开发读者的思维潜能都是至关重要的。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对诗词意象前后移位会不会影响该作品整体表达效果展开研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依托教材中提供的文本信息引导学生实施阅读联想移形换位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2.填充补白亮空间

西方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在阅读之前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对读者是一个召唤结构。”意义不是文本所固有的,而是在阅读活动中由读者生成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课后练习多处出现阅读文本后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拓展读者思维空间的习题。

《蜀道难》课后练习要求学生从唐代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试发挥联想和想象,改写一则小故事。《囚绿记》中要求学生借鉴本文写法,调动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后练习设计提问学生:“哪些保留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哪些又表现出现代风格。”引导学生在比照中例举现代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潮流。在阅读科普文章时指导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还应该自己去探索补充。

《动物的游戏之谜》一课练习中参照文本动物游戏的种类、特征以及事例,要求学生补充有关资料或自己观察发现的事例。《雨巷》一课中“雨巷”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这景这情,诱使过多少读者遐想幽思。课后练习中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大堰河,我的母亲》课后提出生活中不乏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请你去观察生活,搜集有关素材,写成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3.感触生发抒愿景

夏丐尊、叶圣陶在《文心》中写到,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在语文阅读中指的是读者需要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感触生发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是作为“陈迹”的读物与现实生活连接的通道,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等,早已不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还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教师可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感联想到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桕、水杉、黄连木。《再别康桥》写潭水和由此引发的联想,这里的“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阴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读者能否与作者生发“不是清泉,是天上虹”的共鸣。《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由眼前所见“山上、江中、天宫、水底”写景文字引发,联想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世间万物,教师可否引导学生生发类似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积极奋争的精神状态。

在《绿》一文中,作者面对瀑布,也满心是少妇和处女的影子,而最露骨的表现是“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用异性的联想来影射风景。《再别康桥》诗中用“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淡淡的起头,又淡淡的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装在套子里的人》练习中提出:“在你的周围,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套子的?”要求你关注社会,从参与社会实践中培养个性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文本品味赏析中引导学生实施阅读联想感触生发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语文即生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放飞联想思维,这既是阅读联想常用的思维框架,也是作文立意构思常用的写作技法。的确,联想力是语文学习必备的一般能力之一,我们只要把新课程对话理念落实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把阅读联想策略贯穿到解读文本的相关环节中,阅读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学生的语文思维火花就会绽放奇光异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351100)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想象文本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