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的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原则

2017-03-29 05:49刘金龙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外译译者译文

刘金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620;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的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原则

刘金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620;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地方特色文化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观点,文章阐述了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三个基本原则,即语言维的接受性、文化维的充分性和交际维的互动性。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原则对中国文化外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同时也对翻译适应选择论和生态翻译学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国文化“走出去”;地方特色文化;翻译原则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变化直接推动了包括翻译行业在内的语言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中国的语言服务业正在经历着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这就是中国翻译明显地从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引发的、快速发展的输入型工作朝着输出型工作发展。根据中国翻译协会的统计,在2011年全国中译外工作量首次超过了外译中,达到当年翻译总量的54%,在2013年更进一步达到60%”[1]。

当前,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行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这里的文化内涵广泛,“不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还包括富含乡俗民情的地方文化”[2]。本文则从对外文化翻译视角出发,探讨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有关原则。

1 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重要性

对外文化翻译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也是对外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最佳方式。蒋好书在《对外文化翻译与交流的五个层次》一文中就指出,“对外文化翻译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能力也被当作国际传播能力的一部分。”他认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规律,才能更好地提升本民族文化的翻译与交流能力,继而提升其影响力与软实力。”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文化翻译与交流的五个层次,即:一是思想、宗教、信仰、核心价值观的翻译、对话与交流(文化源动力);二是文艺、创意、优秀代表作的互译和传播(文化情感原型元素);三是制度、法律、产业、教育体系的沟通和互相译介、借鉴(社会组织和治理方法模式);四是人员、词汇、生活、习俗的对话与交融(日常生活与文化习惯);五是自然、科技、信息等普遍性知识的规范及语言共享(共同认可的知识储备)[3]。其实,各层次文化翻译与交流的体系极其庞大,可谓无所不包。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即是这个文化翻译与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地方特色文化外译是我国当前实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特色文化外译需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其中翻译不可或缺。地方特色文化的创作往往考虑的是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信息获取和文化体验方式;地方特色文化的翻译,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行文用典方面都是针对海外目标语读者的高层次文化追求、跨文化体验和跨文化理解的需求。所以,地方特色文化外译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地方文化外译承担着文化比较功能,“是宣传、推广乃至弘扬中国文化并了解、介绍外国文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4]。对地方特色文化的翻译与研究,不仅能保护和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自身发展,还能促进其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交流,最终对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必要性

国家形象与对外传播关系密切。“对外传播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使命,就是在目标国家的受众面前,展现我国立体的、全方位的完整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5]。

近些年来,中国文化外译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学界已发表了大量有关学术论文和相关著作。经仔细观察分析,我们发现题名或关键词同时含有“地方特色文化”和“翻译”字眼的研究论文很少,有关研究的专著更是凤毛麟角。但可喜的是,其中也不乏佳作。例如刘秀芝和李红霞合著的《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人文景观介绍翻译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可谓是一部较为系统的研究著作。吕和发在该书的序中指出,本书作者“以Match Maker,Mediator和Communicator的多重角色身份探讨了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人文景观翻译传播的有效性。她们关注国家发展实际,关注海外旅游者文化需求,讲求科学严谨研究方法起而行之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值得称道,值得学习。这项研究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理论创新的典范,它还昭示高校翻译教学与研究对翻译实践、实务具有先导和示范意义。”汪宝荣的《异语的体验: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则以鲁迅小说中绍兴地方特色文化翻译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规定性与描述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该书研究内容针对性强,研究也较为深入,可谓是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研究的典范之作。这些研究成果为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研究提供了借鉴。

地方特色文化不仅要外译,而且还要研究如何译。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属于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外宣翻译的原则,黄友义曾提出了“外宣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还进一步分析指出,从事外宣翻译的译员还应该研究目的语文化和心理思维模式,按照目的语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6]。此外,外宣翻译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需要根据目的语受众的思维习惯,对源语进行必要加工,或增译,或减译,甚至变译。

地方特色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杨永刚[7]从功能语境视角切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旅游外宣的翻译问题,并从功能语境视角把非遗外宣翻译分为言内语境主导型(重在用词规范、准确)、情景语境主导型(重在体现交际功能,给目标语读者提供信息)和文化语境主导型(重在突破文化障碍,向目标语读者传递本族文化)三大类。杨永刚的这种分类法对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

2 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原则: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

翻译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借鉴与融合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当今翻译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是本土学者提出的一个本土性、系统性翻译理论,对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自1999年胡庚申提出生态翻译概念以来,该理论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它着眼于‘翻译生态’的整体性,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描述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聚焦译者的生存境遇和翻译能力发展”[8]。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基础是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据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8]。

翻译适应选择论着眼于从一个新的视角来阐释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可概括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意思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继而依次做出适应性地选择转换”[8]。据胡庚申的观点,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关键体现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上。一般情况下,如果某译作的“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程度越高,那么它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就越高,最佳的翻译当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着力于对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甚至是基于本土文化视角的重新阐释。其中,也包括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转换。鉴于此,本文拟在翻译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地方特色文化外译的三原则。

2.1 语言维的接受性

语言维的转换即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做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者,即“对源语形式和结构进行解读,了解源语文本的词汇、句法和篇章使用情况,并了解源语文本使用的语言风格、目的和语境等,适应翻译生态环境”[9];然后再对译文作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即“寻求‘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表达方式,力求使译文在内容、功能等方面与原文相匹配,产生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译文”[9]。

对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旨在实现语言维的可接受性。语言维包括语言形式、修辞风格等诸方面和层次。英汉语言分属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英语属形合性语言,汉语属意合性语言。英汉语言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更不乏特性与差异之处,或者说其个性远大于共性。也就是说,共性是相对的,个性和差异是绝对的。这种共性或个性差异在不同的文体文本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对词汇、句式进行选择调整,对语言形式进行转换。地方特色文化文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地方特色文化文本外译旨在向目标语读者传递源语文化信息,达到对外宣传之效果。这就要求译者熟悉英汉语言之间的共性特征,并将精力投注于语言的差异性化解,免除引起翻译问题的诱因与渊薮。

例1:南京山环水抱,形胜天然;六朝遗迹,风貌古朴;明代城垣,举世无双;中山陵园,庄严雄伟;长江大桥,天堑通途;玄武湖、莫愁湖,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晶莹剔透地镶嵌在南京市的版图上;更有风光旖旎的十里秦淮,置身其间,令人怡情悦目,心驰神往。

译文:Embraced by mountains and waters,Nan⁃jing enjoys a picturesque charm of nature.The re⁃mains of the six dynasties renders it a city of archaic simplicity and the city walls of the Ming Dynasty are worldly unmatchable.The Mausoleum of Dr.Sun Yatsen looks solemn and magnificent while the huge bridge spanning over the mighty river makes the grand chasm to become a thoroughfare.The Xuanwu Lake and Mochou Lake seem to be two brilliant and transparent pearls inserted on the domain of the city of Nanjing,and moreover,there are still the 10 li at⁃tractions along the Qinhuai River.All these make you feel cheerful in heart and pleased to your eyes when you are lingering among them.[10]

南京是六朝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段旅游宣传材料对南京进行了一番介绍,源语行文使用了较多四字成语,对仗工整,极富韵律。形容恰如其分,用词准确优美,阅读节奏铿锵,总体上饱含民族精神,给人以自豪感,符合汉语美学文风。中英文行文方式差异甚大,翻译时要进行变通,既让英语目标语读者接受美学视野,也能给读者以真实感受。例如,“南京山环水抱,形胜天然”中的“环”“抱”英译时,就用了过去分词短语Em⁃braced by…作状语,谓语用enjoys,使整个句子变成拟人化表达,形象而逼真,易于理解。整个译文中,译者还采用了很多变通手法,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读者阅读。译者所采用的这种适应性译文选择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又符合旅游资料英译的特点与要求。

不难看出,上例译文中,译者是为了译文语言维的可接受才作了适当调整,适应译语读者阅读审美诉求。我们在翻译这类地方信息型旅游文本时,一定要对源语和译语的语言结构、形式或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作出适应性选择。

2.2 文化维的充分性

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是为了充分体现源语文化,势必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在进行文化维转换时,“译者需要分析原文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了解原文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分析原语和译入语之间文化上的异同,然后进行‘适应性选择’,使译文符合译入语所属的文化系统”[10]。文化维的转换要体现充分性,“就是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流过程,注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11]。

地方特色文化中包含了大量人名、地名等文化专有项,它们深深扎根于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在英语中往往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表述,也就构成了翻译中的难点。翻译这类文化词语时,译者不仅要考虑源语文本的文化特色与目的语文本的通畅顺达,还要充分考虑到源语的潜在文化内涵和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掌握好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恰到好处地使用包括直译、意译、音译和解释性在内的各种翻译方法。

例2:长江三峡西起白帝城,东至南津关,全厂193公里。万里长江在这里切开崇山峻岭,夺路东下,两岸峭壁插天,高峰入云;峡内急流汹涌,涡漩翻腾,云飞雾绕,景象万千,以雄、险、奇、幽著称于世,是长江风景旅游线上最奇秀、最集中的风景名胜,海内外游人十分向往的旅游热线。

译文:The world-famous Three Gorges is the joint name for Qutang Gorge,Wuxia Gorge and Xiling Gorge.It extends from the White Emperor’s Town in Fengjie County,Chongqing City in the west to the Nanjin Pass in Yichang City,Hubei Province in the east,with a total length of 193 kilometers.All the way along,the Yangtze River cuts through high mountains and surges eastward,with precipitous cliffs and tower⁃ing peaks reaching to the skies on both sides.Rapid torrents twist and turn,roaring through the gorges against curling clouds and whirling mists,presenting a great variety of majestic scenes.For its being magnif⁃icent,perilous;grotesque and tranquil at the same time,the Three Gorges is well-known as the major tourist attraction on the traveling route of the Yangtze River.Scenic spots and historic sites shine like a string of pearls on the golden River,offering a hot trav⁃eling route eagerly taken by tourists at home and abroad[10].

这段旅游材料是对“长江三峡“的概括性介绍。文字短小精悍,语言简炼精彩;内容介绍清晰,表述非常全面。首先,在语言层面上,该译文在某种程度与原文风格迥异,顺应了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其次对文化专有名称的处理上,进行了释义补充处理。如“长江三峡”进行了释义以说明由Qutang Gorge,Wuxia Gorge and Xiling Gorge组成的由来,对“白帝城”释义说明是在in Fengjie County, Chongqing City in the west和“南津关”在in Yichang City,Hubei Province in the east地理位置。总体来看,结构都是“专有名称+通用名称”,比如Qutang(专有名称)+Gorge(通用名),Fengjie(专有名称)+ County(通用名);翻译方法是“音译(专有名称)+英语(通用名)”,比如Nanjin(音译专有名称)+Pass(英语通用名)。通篇来看,译者对文化词语作了专门处理,译者的这种文化适应性转换是为了去适应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翻译生态环境,作出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最后达到文化的充分传递目的。

对于这类文化语境主导型文本的翻译,其重点是“根据目标语的文化、语言以及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7]。文化维的充分性就是要突破翻译中的语言障碍,实现并充分促进文化交流和互动。实际上,文化维的充分性很难做到精准无误,尤其是遭遇文化缺省时,更是如此。这种缺省如果不经译者进行有效补偿,译文读者难以进行有效阅读。但如果补偿过度,就会损害源语的含蓄性和简洁美。补偿的原则要尽可能不影响或减少影响源语的语用目的和修辞效果。

2.3 交际维的互动性

翻译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换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11]。交际维关注的是在具体语境中译语与源语的切合度问题。“交际选择适应是语用层面的操作程序,不限于词汇和语法组合限制条件和文化认同,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获得的质量评价标准。交际选择适应关涉到语言使用的环境和表达方式是否恰当的问题”[12]。

“译者需要熟知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审美情趣、阅读口味等”[7]。译者要根据目标语的行文习惯,在内容和结构上进行重组,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但应不以牺牲源语的文化信息为宗旨。这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的做法,旨在“以实现诱导、吸引为目的,让他们来体验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以及回国后宣扬中国文化”[7]。

以上海市花为例。上海的市花是“白玉兰”,翻译时没有必要准确说出“白玉兰”,只要说出“属”(genus)的名称即可。生物学分类范畴有七大类别或七个等级,即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因此,只要说出上海的市花是“magnolia”即可,因为说得很精确(“white yulan magnolia”或“Mag⁃nolia denudate”),未必会达到应有的交际效果[4]。又如:

例3:“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群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风筝的故乡在中国,潍坊是中国风筝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潍坊风筝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译文:China is the birthplace of kites,and Wei⁃fang is one of the chief places where Chinese kites originated.Kites manufactured in Weifang have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world,and the famous English scholar Joseph Needham described kites in his book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one of the major scientific inventions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introduced to Europe.

潍坊风筝历史悠久,在国内外,潍坊的风筝都久负盛名。作为风筝之都的潍坊更是肩负着发展和弘扬风筝文化的历史重任。源语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群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出自郑板桥的《怀潍县》一诗,它描述了当时清明潍县百姓踏青游玩,竞放风筝的欢乐场景。引用该诗句一方面是为了表达潍坊风筝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是表明潍坊的风筝可以给人带来欢乐,其功能在于衬托风筝的重要性。翻译时,如果译者不顾源语的语用功能和交际意图,也不顾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诉求,按照原诗逐字逐句地照直译出,译文不仅会晦涩难懂,也会令读者如坠云雾。所以,翻译这类文本时,译者需要对源语文本信息进行有效筛选,需要化繁为简。

翻译与文本文体关系密切,译文的谋篇布局也要考虑文体的现实因素。由于翻译过程是动态的,文本类型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三维”转换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排序也应该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换言之,语言形式转换、文化内涵转递、交际意图转达的排序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文本体裁/语篇类型的不同有动态变化的[11]。

翻译生态环境是由多个维度和多种元素构成,所以,“当我们为了便于描述而强调某一维度、某一元素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其它维度、其它元素没有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事实上,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文化的、交际的等等因素往往相互交织,互联互动,有时又是很难截然分开的”[11]。

3 结语

地方特色文化外译,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地方特色文化外译中,译者应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要特别注意源语与译语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的转换。好的译文一定是这“三维”的综合体。“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适应和‘三维’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出恰当的译品;相比较而言,适应转换的维度越多,选择的适应性越高,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才有可能相对地越高”[11]。

[1]黄友义.适应新变化,迎接新挑战——在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新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3-66.

[2]胡六月.方言英译原则初探——以绍兴方言为例[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82-87.

[3]蒋好书.对外文化翻译与交流的五个层次[J].中国翻译,2014(3):13-16.

[4]陈刚.旅游英汉互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6]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7]杨永刚,从功能语境视角看“非境”旅游外宣的翻译——以扬州非物质文化旅游外宣汉英翻译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4(5):459-463.

[8]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9]刘秀芝、李红霞.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人文景观介绍翻译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9]朱敏杰,朱薇.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民族地区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J].贵州民族研究,2016(1):124-127.

[10]王振国,李艳,王林.新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2]陈锦阳.公示语翻译的“三维”转换——以横店影视城为例[J].上海翻译,2016(1):38-42.

[责任编辑:余义兵]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Princip les of Local 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Liu Jinl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ocal 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go⁃ing-out strategy.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the present research probes into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translation of local 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and elaborates three basic transl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local 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which are as follows:the acceptabili⁃ty of language dimension,the adequacy of cultural dimension and the interaction of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present context and provides a valuabl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applied researches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and Eco-Translatolgy.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Chinese Culture Going-out;Local 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Translation Principle

H059

A

1674-1102(2017)01-0006-05

10.13420/j.cnki.jczu.2017.01.002

2016-11-2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74004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k201621001)。

刘金龙(1979-),男,江西庐山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翻译,翻译书评,中外经典互译研究。

猜你喜欢
外译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民族典籍外译比较研究——以藏族《萨迦格言》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