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瓘书学思想探析
——以《书断》为例

2017-03-29 05:49江建龙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书家书法

江建龙

(安徽新华学院动漫学院,安徽合肥230088)

张怀瓘书学思想探析
——以《书断》为例

江建龙

(安徽新华学院动漫学院,安徽合肥230088)

张怀瓘是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书断》是其重要的书法理论著述。在《书断》中张怀瓘确立了他品评书法的几个立足点,即骨与肉、曲与直、质与妍、心与手、急与缓、刚与柔、美与善、天然与功夫、风神与气调等,并提出了神、妙、能“三品”的评价标准,张怀瓘的书法史观主要表现为厚古薄今、重名轻实、重文轻墨、动必中庸等几个方面。

张怀瓘;《书断》;评书标准;书法史观

张怀瓘,唐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生卒年不详,开元十五年(727)以善书应诏翰苑,历任翰林待诏、升州司马、鄂州司马等职。其主要著述有《书断》《书估》《二王等书录》《文字论》《评书药石论》等篇。《书断》分上、中、下三篇,完成于开元十二年(724)至十五年(727)间。《书估》完成于天宝十三年(740),《书议》完成于乾元元年(758),从其著作完成的时间推论,应该主要活动于盛唐时期。

《书断》是张怀瓘书法著述中最重要的一篇,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张怀瓘的书学思想。在其《文字论》中详述了此文的写作缘起,当时有吏部侍郎苏晋、兵部员外王翰欲与怀瓘共同创作一篇《书赋》,以讨论书法,品第书家[1]。一来超越王僧虔《书赋》之不足,二来与陆机《文赋》媲美。别经旬月之后,苏、王发现书道玄妙,虽沉思多日,极难下语。于是二人共推怀瓘担此大事。赋成之后,呈之诸公,多有激赏,万希庄说:“文与书被公与陆机已把断也,世应无敢为赋者。”褚思光则言:“《书断》三卷,实为绝妙,犹蓬山沧海,吐纳风云。见者莫不心醉,后学得渔猎其中,实不朽之盛事。”观者虽觉不乏虚美之词,但怀瓘对此作却自视甚高,在其《序》篇中更认为此作有勘定成见、解除疑难、考穷乖谬、探幽索微的作用。本文以《书断》为中心,来讨论张怀瓘的书学思想。

1 品评书法的立足点

如果对《书断》作整体分析的话,将会发现张怀瓘用一系列对立的范畴来品评书法的,概括而言,主要以下几对:骨与肉、曲与直、质与妍、心与手、急与缓、刚与柔、美与善、天然与功夫、风神与气调等。其中骨与肉、曲与直、刚与柔着眼于书法的形式,心与手、急与缓、天然与功夫立足于书法的技巧,质与妍、美与善针对于书法的审美观照,风神与气调则强调书法的精神气质与个性表现。

1.1 骨与肉

骨、肉、筋都是比喻论书,骨是骨架,骨骼,指构成书法形体的结构;肉是指书法线条丰满、肥腴的部分,筋是附在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其有张力,有弹性,人体各种运动主要依靠筋的收缩和舒张来完成,用之于书法,主要指书法的笔力[2]。以骨、肉、筋论书古来有之,非怀瓘始,主要讨论其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骨肉相称,是张怀瓘对之所持的基本看法。他说:“骨肉相称,则神貌泠然。”“若筋骨不胜其肉,在马为驽胎,在人为肉疾,在书为墨猪”[3]。如果只有筋骨,没有皮肉,也是书写一病,他说:“理须裹以皮肉,若露筋骨,是乃病也。”并称赞王羲之书法骨肉相称,批评钟繇“伤于疏瘦”[4]。杜度草书“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羊欣评张芝书法“劲骨丰肌,德冠群贤之首”。皇象八分书则“伤于多肉也”。

1.2 曲与直

张怀瓘认为书法线条必须圆转委婉,即使侧锋也不例外,直线用笔会形成棱角,造成险峻之势,让人看上去不舒服,因为圆转的线条更符合自然万物的形态,他说,“书能如流,含于和气,宛与理会,曲若天成,刻角耀锋,无利余害”,“棱角者,书之蔽薄也,脂肉者,书之滓秽也”[3]。张怀瓘对王羲之书法极为推重,称其“韵媚宛转”,张芝草书则“宛若银钩,飘若惊鸾”。刘德升行书“风流宛约”,卫夫人书法“婉然芳树”,羊欣书“婉似流风之雪”,张怀瓘比较欧阳询与虞世南书法,认为欧书用笔险劲,若武库矛戟,筋骨外露,虞世南则姿容秀出,内含刚柔,结论是“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1.3 刚与柔

刚指书法中硬质的线条以及结构形式,柔指书法中软质的线条以及结构形式。刚硬的线条显得筋骨劲健,但也会给人剑拔弩张的感觉;柔软的线条显得婉转多姿,但也会给人软弱乏力的感觉。因此刚柔相济也是书法用笔的一个原则,在此问题上,张怀瓘认为理想的书法应该是外柔而内刚。正是这一点上,他批评欧阳询外露筋骨,称赞虞世南内含刚柔,并说君子藏器,以虞为优,正是外柔内刚的一个例证。对于过分柔软的用线,张怀瓘也提出批评,说萧思话书“风流媚态,殆欲不减,但笔力恨弱”。

1.4 质与妍(美与善)

质是指书法的朴实、古朴,妍是指书法的妍美、风姿。质偏重于内容,妍偏重于外形。古质而今妍是书法发展的一个基本倾向,在《书断》发表的40年前,孙过庭《书谱》就说,“古质而今妍”,又说,“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贵能古不乖时,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孙过庭主张质妍结合,张怀瓘亦认同此一观点。称钟繇书“古雅”有余,王羲之比钟繇古雅不足,称张华书“体势尤古”,王僧虔书“丰厚淳朴,稍乏妍华,寡于风味,子曰:质胜文则野,是谓之乎?”萧子云书则妍妙至极,少乏古风。当朝陆柬之书“殊矜质朴,耻夫绮靡”,调虽古涩,一览未穷,大可长久品味。质妍俱佳,可称尽善尽美,张怀瓘评王羲之父子,“备精诸体,唯独右军,次至大令。然子敬可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逸少可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1.5 心与手

心手合一是书写达到自由境界的一个标尺,也是优秀书法家的基本条件。孙过庭《书谱》中也描述过这样一个极佳的创作境界,他说“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张怀瓘在此问题上也是英雄所见略同,他认为下笔钝滞或行笔脱落,都是心手不能相应之故,一旦心手相应,就会运笔自如,变化无方。在评钟、张、羲、献的书写状态时说:“夫钟、张心晤手从,动无虚发,不复修饰,有若生成;二王心手或违,因斯精巧,发叶敷花,多所默缀。”在心与手的问题上,张明显的扬钟、张抑羲、献,而从《书断》整篇流露出对羲、献父子书法的推崇来看,恐怕是言不由衷吧。

1.6 工夫与天然

工夫与天然是《书断》中讨论最多的一对问题。工夫是花时间和精力进行反复训练而获得的书写技能,天然就是天质、天分,生来具有的写好书法的能力。在天资与工夫的问题上,张怀瓘首先强调天资、禀赋,其次才是工夫磨练。但是仅有天分,没有工夫也是写不好书法的。如评孔琳之书“但工夫少,太自任”,宋文帝书“天然胜羊欣,工夫恨少”,孙虔礼(孙过庭)书“少工用,有天才”等等;当然,对于缺少天分的书法,张氏也是持批评态度的,评王导书“贤有余,才不足”。因此,书法作为一项技术活动,张怀瓘主张天分和工夫的结合。

1.7 风神与气调

风神指书法形态所映射出的书家个人风度、神采,精神面貌,气调指书法形态呈现的品味与格调。优秀的书法应该呈现这种独具个性的精神特征。正如清代书论家刘熙载《书概》中曾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曰如其人而已。”张怀瓘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其提出了“不由灵台,必乏神气”(《文字论》)的观点,差可仿佛。并进而提出了“风神骨气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的观点。评书注重神采,其实是沿袭了魏晋以来的形神观念,但由此也会导致书法品评的玄妙境地,再与诗文相结合,其文学想象的成分愈加丰富。如评小王书,“有若风行雨散,润色花开,笔法体式中,最为风流也”(《书议》)。评谢眺书,“草殊流美,薄暮川上,余霞照人;春晚林中,飞花满目”。评卫夫人书,“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对于个性、气质不够突出或者不够优美的书家,张怀瓘也通常给以品评,如评僧智果书,“此公稍乏清幽,伤于浅露”,,评王褒书,“虽风神不峻,亦士君子之流也”,评阮研书,“风神稍怯”,

2 神、妙、能“三品”的评价标准

张怀瓘之前的书法评价等级一直沿用九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三等。此是魏晋品评人物的方法移用于书法评价的做法。如王僧虔《论书》、袁昂《古今书评》、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庾肩吾《书品》、李嗣真《书后品》等。九品分类法,繁琐细碎,且标准很难厘定,张怀瓘取其三分法,用神、妙、能代之上、中、下,一是简化了分类标准,便于把握,二是分品的依据更为明确、贴切,神、妙、能一经提出,九品法皆废,一百年后,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就沿用神、妙、能三分法,又吸收李嗣真《书后品》提出的“逸品”之说,[5]这样,神、妙、能、逸便成为中国书画千古不易的评论标准了,怀瓘首创之功,实不可没。

2.1 神品的标准:绝

《书断》列神品二十五人,抽取每条评价的共同点,则神品的标准有如下几条。

第一,技艺超群,古今独步。

如评杜度,“今古独步”;评张芝,“冠绝古今”,“超然绝世,独步无双”;评蔡邕八分书,“穷灵尽妙,独步古今”;评钟繇书,“真书绝世,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评王羲之,“得之神功,登峰造极”,“飞名盖世,独映将来,其后风靡云从,世所不易”。

如果只是一时一世有名气,就不能列入神品。行书的创始人,东汉末年的刘德升,其行书“风流婉约,独步当时”,张怀瓘将其列入妙品。

第二,天资优异,得之神助。

列入神品的书家,都是天资超绝之人,能够将书写规律和自然规律以及社会规律(儒家伦理秩序)融汇起来,通于神,达于圣。如评张芝,“心手随变,窈冥而不知其所如,是谓达节也已”;评蔡邕“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真异能之士也”;评卫瓘“遂至神妙,天姿特秀”;评王羲之,“得之神功”,“冥通合圣者也”;评王献之,“率而师心,冥合天矩”。

第三,难以企及。

进入神品的书家,其书写水品,普通人无论智力还是功夫都是难以达到的,因而无法动摇其已有的地位。比如张芝的书法,是“百世不易之法式,不可以智识,不可以勤求”。

2.2 妙品的标准:善

《书断》列妙品九十八人,析其主要特点如下。第一,擅长某种书体。

所谓擅长,指虽然没有登峰造极,但已远超众人。在《书断》中妙品的评价最多的词语就是“善”,如评秦胡毋敬,“善史书”;评曹喜,“喜善篆,小异于李斯”;评刘德升,“以造行书擅名”;评梁鹄,“以善八分知名”;评张昶,“尤善章草”;评桓玄,“善于草法”,等等。

第二,博学多识。

妙品书家大都博学多识,“发挥文者,莫近于书”,书法与文章密切相连。如卫宏,“修古学,善属文”;胡昭,“少而博学,不慕荣利”;嵇康,“学不师受,博览该通”;张华,“博涉群书,盈万卷余”;虞世南,“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辞藻,五曰书翰”;褚遂良,“博学多识,有王佐才”[6]。

2.3 能品的标准:工

《书断》列能品一百〇七人,其主要特征:工某种书体。

“善”与“工”的区别主要在于,“善”有擅长,含有一定天分的意思;而“工”主要是花时间、精力而达到的某种水平。在列入能品的书家中,大部分都是“工”某书,虽然也有“善”某书而列入能品者,《书断》仍然视其为“工”的,形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一是《书断》绝非全部原创,转抄前代的内容较多,二是出于语言修辞的需要,若一〇七人全部写成“工”某书,行文未免单调乏味。

3 张怀瓘的书法史观

3.1 厚古薄今

对古代文化的尊崇,对先贤的礼拜,形成了张怀瓘厚古薄今的书法思想。如周史籀,其人虽见于记载,但书迹无存与世,张怀瓘也清楚这点,还是奉若神明,将其列入神品。再如杜度,其书迹亦不存,张怀瓘还是将其列入神品。如此,世无书迹而列入三品的书家还不在少数,从写于乾元元年(758)四月的《书议》可知,当时名迹俱显者仅为十九人,东汉有崔瑗、张芝、张昶;魏晋有钟繇、钟会、韦诞、皇象、嵇康、卫瓘、卫夫人、索靖、谢安、王导、王敦、王廙、王洽、王珉、王羲之、王献之等人,其写于乾元三年(760)五月的《二王等书录》一文显示张怀瓘时代内府收藏的主要是王羲之的书法,较之前朝,已经很少了,“今天府所有,真书不满十纸,行书数十纸,草书数百纸,共有二百八十一卷,张芝一卷,张昶一卷”[7]。综合来看,《书断》列入三品的书家,其中一半恐怕没有书迹流传下来。在列入神品的12(不重复计算)位书家中,唐朝有0人;在列入妙品的39(不重复计算)名书家中,唐朝仅有4人;在列入能品的46(不重复计算)名书家中,唐朝仅有9人,像今天大名鼎鼎孙过庭、薛稷都被列入能品,尤未妥当。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个人情感好恶之外,厚古薄今的思想恐怕是主要因素。

3.2 重名轻实

列入神、妙、能三品的书家,有些人没有作品,却一代代流传开来,有些人对书法的发展颇具开创之功,却被隐没。如程邈作为隶书的开创者,被记入史册,在《书断》之前的书论中均有记载,但张怀瓘却置之不论,理由是“其于工拙,蔑尔无闻,遗迹又无,何以知其品第?”并批评李夫人置程邈于一品的做法,这与将史籀置于神品的做法非常矛盾,究其原因,是张氏看重出身、地位、个人声望,不愿把出身下层的狱吏拉入队伍。另外一个例子亦可足印证,史游是章草的创始者,由于其地位低下,史传无载,书迹不存,竟没列入三品之中。

3.3 重文轻墨

列入妙品的书家,很多人都有文学才华,博学多识。嵇康才华横溢,卓尔不群,张怀瓘极为欣赏,其书法“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笔墨”,实在不拘一格。曾得嵇康《绝交书》一纸,有人以二纸右军书交换,居然不易,慕其为人,珍重其书。张怀瓘总结说:“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羲、献等十九人皆兼文墨”[7]。

3.4 动必中庸

中庸,是儒家思想里最重要的学说,其核心是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动必中庸”是张怀瓘评王羲之书提出来的,他说,“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动必中庸”是张怀瓘最重要的书法审美观念。中庸主和,主静、主雅,主变化统一,这在上面的书法审美的许多对立因素中得到体现,如骨与肉、曲与直、刚与柔、质与妍等,因为心中有这个标准,所以张怀瓘推崇王羲之胜于王献之,推崇虞世南胜过欧阳询。因为前者更接近中和标准,后者感情外露,不知藏也。

4 结语

《书断》对书家的评论主要立足于骨与肉、曲与直、刚与柔、质与妍、心与手、工夫与天然、风神与气调几个方面。神品的标准为“绝”,妙品的标准为“善”,能品的标准为“工”。其书法史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厚古薄今、重名轻实、重文轻墨、动必中庸。

[1]张怀瓘.书断[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154-207.

[2]张怀瓘.文字论[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08-211.

[3]张怀瓘.评书药石论[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88-234.

[4]张怀瓘.六体书论[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08-211.

[5]孙过庭.书谱[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124-132.

[6]张怀瓘.书估[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150-153.

[7]张怀瓘.书议[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144-149.

[责任编辑:钱果长]

J292

A

1674-1102(2017)01-0074-04

10.13420/j.cnki.jczu.2017.01.0019

2016-09-13

安徽省教育厅2014年省级质量工程教学团队项目(2014jxtd045)。

江建龙(1974-),男,安徽利辛人,安徽新华学院动漫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

猜你喜欢
书家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杂说书家之性灵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书法欣赏
书法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