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圣与凡俗之间:傩佛共存下的池州民俗

2017-03-29 05:49姚玉屏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九华山傩戏池州

姚玉屏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教育系,安徽池州247000)

在神圣与凡俗之间:傩佛共存下的池州民俗

姚玉屏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教育系,安徽池州247000)

九华山与南泉山赋予了池州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以傩仪、傩舞、傩戏为表现形式的贵池傩传承了远古巫术文化。佛文化、傩文化至今仍然活跃在池州大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池州由于地处长江南岸和历史战略要冲,深受自然与社会双重灾难,因而具备深厚的崇敬神灵的心理。在神圣与凡俗之间的池州民俗表现出立足现实,敬畏神灵并存的特征。

贵池傩;地藏信仰;民俗;池州

地处吴头楚尾的池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于远古时代的傩文化在民间长期流传,至今仍然活跃在贵池南部的乡间田野。东汉初年楚王刘英迁徙到泾县,将佛教带到长江南岸,自此以后南方佛教开始发展。进入公元八世纪新罗僧人地藏和禅宗大师马祖道一弟子普愿先后卓锡九华山和南泉山,共同推动了池州佛教的迅速发展,至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受到帝王重视和官方扶持而进入鼎盛,九华山也跻身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傩、佛在池州的长期共存,深入影响池州人民的生产生活,给池州民俗带来了新的文化因素,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 九华山与南泉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在中国佛教史上,池州的九华山和南泉山双峰并立,前者因地藏菩萨道场而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和浙江普陀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后者则因普愿禅师及其弟子赵州、黄檗、良价、道允诸师的弘法与修学而享誉禅林[1]。

据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记载,约于公元八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出身于新罗王族的僧人地藏渡海来华学习,最终选择九华山作为栖止之地,并在这里修行七十余年,于八世纪末在九华山圆寂。在他卓锡九华山的漫长岁月,他的苦修得到了当地百姓、地方行政长官及四方商贾的同情与称道,他们为他捐资建寺,太守张岩奏请皇帝赐额“化城寺”。一时间,天下来学之人众多,九华山成为佛门人士向往之地,以至住宿与粮食供给不足[2]299-230。僧地藏圆寂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神异现象,最为引人注意的是其肉身三年不腐以及所葬之地南台绽放神光。神异现象的出现,为僧地藏的神格化奠定了基础,遂有人认为僧地藏即是地藏菩萨的示现。在以后的千余年中,人们将僧地藏与佛教中的地藏菩萨混同,最终于明清时期形成共识,认定僧地藏为地藏菩萨之化身,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

九华山佛教的传入或许早于唐朝。九华山的历代志书载有东晋时期杯渡尊者来山建庵和南朝时期伏虎禅师建寺的传说,或不可信。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中明确提到僧地藏建化城寺之前,九华山有僧人檀号居住,由于触时豪所妒,其寺被毁[2]299。从历史记载可靠性而言,檀号是真正早于僧地藏卓锡九华山的僧人。但是,人们习惯于认为僧地藏是九华山佛教的开山祖师,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寺,这种认识不是基于时间的先后,而是基于对九华山佛教影响的重要性。僧地藏真正打开了九华山佛教的这一本大书,理由众多:(1)僧地藏在九华山腹地建立了九华山第一座官方认可的寺院——化城寺;(2)僧地藏在九华山开山弘法,培育了以胜瑜为代表的一批弟子;(3)僧地藏素愿写四大部经,得到南陵俞荡等人的支持,将佛经传入九华;(4)僧地藏在九华山弘法,对周边人民群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士绅代表诸葛节、士大夫代表池州太守张岩等各界人士;(5)最为重要的是,僧地藏后来被人们认为是地藏菩萨化身,最终使九华山成为地藏道场,跻身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经历佛经翻译与讲研之后,判教创宗,形成了八大宗派。九华山佛教兴起于唐,繁荣于宋,而鼎盛于明清。宋代以来,中国佛教中禅宗一枝独秀,而习禅者多兼修净土,禅净合一。从九华山大量的历史资料来看,九华山佛教宗派主要是禅宗与净土宗。宋代禅门临济宗大德宗杲来山,传入临济一脉。明末清初,曹洞宗云门系明雪大师来山,开启禅门曹洞宗一脉。总体而言,九华山禅门中大抵以临济为主,曹洞为辅。

在民间看来,九华山佛教的最大特色是地藏菩萨信仰。在佛教的偶像崇拜中,大乘佛教的佛菩萨体系十分完整。十方世界均有佛,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娑婆世界的佛释迦牟尼身边有文殊、普贤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阿弥陀佛身边有观音、势至菩萨。中国的四大菩萨信仰中,文殊、普贤和观音都是佛的侍者,唯地藏菩萨不是佛的胁侍菩萨,但地藏信仰却在中国生根,并迅速形成,广为传播,甚至佛门把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合称为“沙婆三圣”。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地藏信仰在中国佛教中的特殊性。九华山在明清时期被佛门广泛认同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信仰的地理中心,因而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九华山也因此与地藏菩萨有了特殊的关联,全国也因此出现了很多的“小九华山”,作为地藏信仰地理中心的延续。

位于池州贵池区境内的南泉山,在唐代因为普愿禅师的卓锡弘法而名振禅林。普愿禅师为马祖道一的三大入室弟子之一,为六祖慧能的三传弟子。他在南泉山建立了南泉禅院,是八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规模最大的世界性农禅中心。普愿禅师提倡的“平常心是道”思想后来成为禅宗的正统思想,他的弟子黄檗希运、洞山良价先后开创出的临济宗、曹洞宗法脉长流,一直延续到现在,远播韩国、日本等地。他的弟子道允禅师为新罗国人,回国之后创立了新罗禅门九山之一的狮子山门。南泉山因此而成为禅宗祖庭。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知道池州佛教文化渊远流长,地藏道场九华山和禅宗祖庭南泉山,均具世界性影响。

2 傩仪、傩舞、傩戏:远古巫术的传承与演进

作为巫术的一种,傩通过佩戴面具模拟神圣事物,伴以歌舞号啕,为人类驱赶疫鬼,祈福佑民。傩起源很早,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即有表示手执棍棒在室内驱鬼的文字,春秋时代《论语·乡党》中也有“乡人傩,孔子朝服立于阼阶”的记载。像傩这种巫术驱邪的仪式随着宗教的兴起逐渐被宗教仪式所取代,然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农村被沿袭下来,甚至流传到今天。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农村生活方式逐渐被城市生活方式取代,思想观念也从传统走向现代,大量的传统文化形式开始消亡,退出历史舞台。傩这种古老的巫术仪式在今天越来越罕见,只存在于贵州、湖南、江西和安徽贵池等极少数地区的农村中,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池傩起源于何时,并无历史资料的记载。贵池地处吴头楚尾,人民自古相信巫鬼。明代嘉靖《池州府志·时序》记载:“凡乡落自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象,或滚球灯,装神像,扮杂戏,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盖周礼逐疫遗意。”无傩不成村,贵池村村流行傩。到上世纪中叶,清溪、桃坡、刘街、棠溪、茅坦等地的农村仍然有傩事活动[3]。古代贵池的傩事活动有春、秋两祭,又称“傩神大会”、“嚎啕戏会”,其内容包括傩仪、傩戏和傩舞。傩戏在地方志中,被称为杂戏、杂剧,在乡村中称为“嚎啕神戏”、“地戏”。春祭活动时间集中在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的九天之中,各乡村的傩事是在“社”的范围内活动,其目标是祭祀土地神。各家族或自然村按照所属傩神会约定的日期,依次将傩神面具迎请至本村,开展各项傩事活动,每个村庄一天。轮到正月十五的村庄,则要举办隆重的傩事活动,演出全面傩戏剧目,并且负责在本年度内保管全部面具。春祭活动在上述一些村庄被保存沿袭至今。秋祭活动在每年八月中旬。据郎遂《杏花村志》记载,每年八月十五日为“梁昭明千秋”,各乡的傩队都要来池州城西的西庙祭祀“土主”昭明太子萧统。贵池曾是梁代昭明太子封地,当地百姓后来视昭明为土主(土地神),供奉祭祀。“要所从来,相沿已久。始在池口二郎庙掘得面具。池口所扮以十二日集于郡,以十五日游于池口。是日,举市欲狂”[4]180。

贵池傩事活动,是以面具为特色的,最具宗教色彩的是傩仪。用木材雕刻的面具经过“开光”之后,具有了神的灵性,代表神的存在。傩仪活动就是围绕面具而进行,包括迎神下架、请阳神、社坛起圣、送神、送神上架等神圣仪式。在这迎来送往的过程中,完成人与神的交往,达到驱邪逐疫的目的。在傩事活动中,还要进行傩舞和傩戏的表演。傩舞以舞蹈为主,表演者戴上面具,在锣鼓的伴奏下进行各种不同动作的表演,如舞伞、打赤鸟、舞回回、舞古老钱、舞财社等等,旁边则有掌管先生念诵颂词,众人应和。每一种傩舞都有特定的宗教含义,表达人们特定的宗教诉求。傩戏作为傩事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最具观赏性。作为“戏曲的活化石”,傩戏具有很多原始戏曲的特征,是巫傩活动的一个环节。傩戏演出最主要的特征,是戏中主要角色都要戴上神性的面具。每个家族或村落的傩戏都有自己的戏曲剧目,名目众多,代代相传,主要的剧目有《刘文龙》《孟姜女》《和番记》等。

贵池傩表现出原始的宗教心理和巫术观念,从傩仪、傩舞到傩戏,都是以虔诚的鬼神崇拜和巫术意识为中心的。当它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当代人观赏的时候,人们如果忽略了这种原始宗教心理,便无法真正看懂其中的文化含义。傩与宗族的结合,是贵池傩得以长久传承的现实基础。从田野调查中,人们已经发现贵池傩事活动常常是以家族为单位组织的,各种傩事活动并无专业班底,全是由家族中的人员有序组织而成。家族的稳定使得以它为组织单位的傩事也得以长盛不衰。傩事活动成为家族每年不可或缺的重要宗教活动。

3 傩佛共存下的池州民俗

传承远古巫傩文化和世界性佛教文化的池州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一方面,佛教文化和巫傩文化赋予了民间生活的神圣面向,另一方面生产生活迫使人们立足现实,与自然和社会的种种苦难相抗争。神圣与凡俗,在民俗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统一。

宋代以来,中国佛教教义的发展远不及唐代具有创造力。佛教转向民间,深入民间,各种佛事活动兴起并不断民俗化。九华山佛教在明清时期的繁荣正是佛教民俗化的一种表现。随着九华山地藏道场地位的确立,以朝礼地藏菩萨为中心的佛事活动大量涌现,一年一度的九华山庙会使这种宗教民俗活动达到顶峰。庙会以地藏菩萨成道日(每年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为时间节点,以朝山进香和法事活动为重点,四方香客云集,杂耍戏剧商贩咸来,人满为患,十分热闹,成为九华山的盛事。除此之外,其它与佛教直接相关的民俗活动也传播开来,如佛教节日、佛事活动以及百子会、阴陟大会、观音会、求签、拜地藏、许愿还愿、盖地藏印等等,不仅在九华山周边产生了较大影响,甚至辐射到安徽全省以至江、浙、鄂、赣、闽等地区。

巫傩祭祀本身即是一种民间习俗,贵池傩就是池州民间远古的祭祀习俗。它以宗族为组织单位、以祭祀社神为重点、以驱鬼避疫为目标,通过傩仪、傩舞、傩戏等表现形式,在每年的固定时期(春祭在正月初七至十五日,秋祭在八月十五日)举行。与其它地区的傩事活动不同之处在于,贵池傩吸收了池州本地的昭明信仰,它们奉昭明太子为“土主”,每年的秋祭即是贵池各地傩队集体祭祀昭明太子。贵池城西还专门建立西庙,作为供奉与祭祀昭明太子的场所。

在傩、佛自身形成的民俗之外,由于傩、佛活动的长期浸染,池州人民的生产生活在某些领域也发了改变,打上了傩佛的烙印,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例如,在佛教的影响下,九华山居民在春节期间有先过荦年再过斋年的习俗,他们会在除夕前二日食荦食,之后洗洁餐具,在除夕之日开始吃斋,持续到正月初三。在生产方面,由于九华山佛教兴盛,佛事用品需求量大,九华山周边出现了专门从事佛事用品生产的手工艺者,产品包括佛菩萨像、佛珠、僧服、香袋等各类用品,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专门从事佛事用品、纪念品及土特产经营的商贩群体,这是别具一格的“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表现。同样,傩事在贵池各家族的普及,也使得傩事用品的制作成为少数手工业者家庭世袭的不传之秘。例如傩事面具的制作需要既怀雕刻技艺又具宗教背景的手工艺者来完成,和佛菩萨像一样,面具雕刻的过程无须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尤其是完成之后还要进行“开光”仪式,以使面具不再是一尊木像,而要赋予灵性。

目连戏是在池州傩佛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古老戏剧,是池州民俗文化中的瑰宝。明万历年间祁门人郑之珍(1518-1595)根据民间流传的目连救母的故事编辑《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又称《劝善记》),宣扬劝善行善思想,在皖南的池州、南陵一带演出。目连戏也称“还愿戏”,是我国唯一的历史题材的宗教戏,与九华山佛教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其内容而言,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地藏菩萨救母的故事主题相同,并且明清时期在民间人们已经混淆地藏菩萨和目连,认为二者为同一人,即目连即是地藏菩萨。从戏剧的演出来看,目连戏被称为“还愿戏”,佛教信徒在还愿时要搬演此戏,这明显是佛教中许愿还愿民俗的表现。从思想而言,目连救母的故事重在劝人行孝,劝人为善,这与地藏菩萨的孝道精神如出一辙。从其演唱来看,目连戏的“唱、做、念、打”,也能看到佛教教唱诵佛经的影子。

傩、佛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相互影响,最显著的例子是傩面的佛像化。傩面是神的代表,傩事目的在驱赶鬼疫,因而傩面往往比鬼的可怕形象更加狰狞恐惧。在一些地方唱傩戏时,大人往往把孩子眼睛遮挡起来或者干脆不让孩子看。然而,贵池傩面则显得有些面善,这是受九华山佛像影响的结果。据贵池傩专家王兆乾的调查,“文革”以前,青阳县九华山下庙前乡有专门的雕匠,他们既为寺庙制作佛像,也为农村制作面具,并有祖传的面具图谱[3]20。佛菩萨像都是慈悲面善,傩面的制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面具的制作由同时兼做佛像的雕刻师完成,制作之后还要仿照佛像的仪式装金,并由“杵师”(一般由学过宗教仪式的漆匠担任)举行“开光”仪式,使神灵依附其上。可见佛教对傩面制作的影响之深。在傩事活动中,敬奉的神灵也包括佛教中的神灵和人物,如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在傩面中,就有观音菩萨及及金童玉女。反过来,九华山佛事活动中也有傩的影响,在九华山庙会中,有时也会唱傩戏。

池州的民俗,徘徊于或统一于神圣与凡俗之中。由于池州地处长江南岸,水灾和血吸病频发,加之地处战略要冲之地,战事频仍,杀戮常起,给池州人民带来了自然与社会双重苦难。所以,敬畏神灵和祭祀神灵在这一片土地上具有深厚的心理背景。池州民俗吸收和传承了远古傩文化和深奥佛教文化尤其是地藏信仰,因而独具特色。傩文化、佛文化和民俗文化在池州这片土地上相互影响而又各具独立性。今天,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贵池傩和九华山庙会都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重视和保护。在当前中国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去粗取精,深入挖掘和保护池州特有的民俗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深入开发和利用池州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将有利于促进池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池州的文化品位和对外形象。

[1]尹文汉.只此平常心:南泉普愿禅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5-36.

[2]九华山风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九华山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3:47-52.

[3]何根海,王兆乾.在假面的背后: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64-184.

[4]郎遂.杏花村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5:15-20.

[责任编辑:钱果长]

G122

A

1674-1102(2017)01-0078-04

10.13420/j.cnki.jczu.2017.01.0020

2016-12-16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重点质量工程项目(2015jyxm528)。

姚玉屏(1964-),女,安徽枞阳人,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教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宗教与民俗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九华山傩戏池州
九华山地质资源与地域文化的渊源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
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以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