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傩事中的色彩学考析

2017-03-29 05:49李宁许平山史锋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傩戏池州面具

李宁,许平山,史锋

(1.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系,安徽合肥230011;2.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工作室,安徽合肥230011)

池州傩事中的色彩学考析

李宁1,许平山2,史锋2

(1.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系,安徽合肥230011;2.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工作室,安徽合肥230011)

池州的傩事中最为抢眼的是其表演的空间、场地以及穿着服饰的色彩。通过色彩空间的有效转换,营造出池州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通过场地的色彩的摆放,彰显池州傩作为乡人乡傩的自然亲润的神秘朴实之美;通过跳傩者穿着的服饰,还原了池州傩的驱邪攘灾、祈子延年、纳福招财的恒常主题。

池州傩;色彩;营造;红色

池州傩戏给人的印象是古朴、自然、纯真的乡村傩。观傩人第一印象就是傩之色彩,池州傩的色彩有着独特的视觉人文效果,它能让观傩者见之不忘、流连忘返,使观傩者进入一个特殊的傩的气场氛围之中。

1 原色是池州傩服饰的主色调

在色彩学上,原色是指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原色可以通过调和、混合生成另一种颜色,狭义上的原色是指红、黄、蓝三色,广义上的原色是指未经调制的色彩。一般原始艺术中的用色,多半是使用原色作为穿着、装饰、化妆的,这是原生态艺术的配色手段。池州傩就是属于乡村原生态艺术,封闭的地理环境,穿着方面受其他艺术流派影响小,还保留了原色装扮的效果。

池州傩戏的服饰主要包括面具、服装与鞋帽,其色彩有着华夏民族的共性,又有着别样的搭配理念。

傩仪与傩舞的服装现今保存和传承的相对完整。傩仪、傩舞服饰形制相对标准,包括袍服、衫衣、马甲、裤、云肩、腿甲(京剧中叫下甲)等种类。基本穿着搭配方式有:袍服+裤子;衫衣+花马甲+花裤;衫衣+裤子+腿甲衫衣+云肩+裤子。傩戏演出的服装基本采用戏剧服饰,根据扮演角色确立穿着款式,如官员穿“官衣”或“蟒”,百姓穿“素褶”,而女性的服装则主要以穿着“袄裙”为主。池州的傩事表演,傩衣的着装在色彩学上运用三原色的配色手法,以红黄蓝为主,另外辅以绿色搭配。色彩饱和度高,凸显色泽纯正而艳丽,彰显了山民们的淳朴审美观。由于受到当地的条件的限制,傩衣的面料就地取材,采用葛布、麻布、土布等制作,而富裕家族采用丝绸面料制作傩衣。服装色彩多为山民自己染织,就地取材,黄山栀通过压榨,液汁可以把土布染成茶色,用靛蓝还可以把当地土布染成蓝色,用当地乌桕树树叶榨液,把白土布能侵染成深灰或青黑色。这样的染色服饰,凸显了古傩事的乡土情怀。能有效把观傩者带入那个原始洪荒时代。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家族外出直接购买现成戏服成为主流。这一时期红色作为傩事传统的吉祥色,被更广泛地使用在傩衣上。在色彩搭配上,主要是三原色搭配。红、蓝、绿是其主要色彩选择,色相纯净,印染遵循当地土法。花衣主要是采用外购再加工形式。值得一提的是黄色服装主要用于抬龙亭的侍者,也在傩舞“二郎神舞滚灯”的演员身上出现,因为他们承担的是天神出游,因此他们享受与人间的皇帝是同等的着装地位[1]。

演出人物着装装扮,从上往下依次是:用巾帽固定头发,再戴上脸子(面具),巾帽的式样按明朝的网巾、四周巾和结巾制造,色彩上采用红色;脚上穿的鞋子按古制应该是线鞋、蒲鞋或是外缠高筒动物粗糙皮靴,解放初期当地演出演员穿着的是自家做的土布千层底,色彩上倒也十分古朴自然,工艺粗放。“文革”后重新恢复傩事表演,在穿鞋上演员较为随意,有穿着皮鞋的、有穿着运动鞋的,这种着装有违傩事的古朴粗放自然乡土风格[2]。

池州的傩事,面具是其灵魂核心扮演道具,戴上面具就是傩神的化身。面具有多重说法,“嚎啕戏神”、“脸子”、“社神”或“菩佬”等。无论傩事以何种方式诠释傩仪、傩舞和傩戏,都依然不变地绕着面具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展演。一个家族不论何种理由,假如不小心遗失了面具,按当地规矩这个家族的傩事活动权限就此终结。

每个家族的傩戏演出的面具数目不等,多则48枚,少则13枚,主要包括戏剧角色、舞蹈、当地老百姓信仰的神,比如关索、土地、财神、二郎神等。面具皆为木雕。现在能看到的面具,清代只有27枚,这是因为“文革”、战乱、自然损毁等因素导致的。其余的面具大多是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当地政府允许恢复傩戏表演后新雕刻的[3]。池州傩戏面具雕刻,大多敦厚朴实,神态或优雅神闲,亦或端庄秀丽;即便是正邪之神,也被雕刻得怒而不狰、凶而不狞。早期的色彩是当地村民自己用岩石和植物萃取,手工绘制于木雕面具上。色彩本真自然,朴实厚重。在色彩搭配上主要是红、黑、肉色以及少量金色妆点。原色在面具上同样表现得酣畅淋漓。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傩戏面具的狰狞恐怖,色彩上的极力夸张表现得大相径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池州的傩衣穿着的色彩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保持高度一致。中国的色彩一直是沿用“五色观”,历时两千多年的历史。“五色观”对民间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池州傩戏的面具就是最好的例证。面具的用色,地处池州的先民们,一直遵循千古不变的口诀:“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年老、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从口诀中,我们不难看出池州老百姓一直遵循华夏民族对色彩的认同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五色观”理论,当地老百姓也被打上了等级的烙印,黄色是皇家专用色,它是“禁色”,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代表。在池州,傩事服饰色彩主要包括:赤、黄、青、黑、白五种基本原始颜色,在色彩使用上,纯度极高、色彩对比强烈,极少使用间色和复色[4]。池州地处封闭山区,世族观念浓厚,除了面具外,傩戏服装也遵循“五色论”观念。服装使用的是纯色的红、蓝、黄,与黑白无色系相搭配,形成池州傩戏的基本色调。再加一个传统的绿色形成一个完整的傩戏服饰基本色系。特别是红与绿的配色,对比尤为强烈。

2 以天地为背景的自然色彩彰显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池州的傩戏自古就遵循着不变的祭拜仪式。一年一度的傩事活动,从“迎神下架”开始。正月(农历)初六夜子时,族长代表整个家族等准时赶到祠堂(庙宇),在点灯,燃香烛的同时,击鼓鸣锣,以警示神圣傩事的开始。众族人从阁楼上把面具从神龛上迎取下来,并当当众族人面前将盛有面具的木箱虔诚地打开,一边把神伞平放在面具上面。从这时开始,一鼓一锣就不能停止鸣响,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七晚开饭前。当锣鼓声在夜半的深山之中响起,黑夜之中,万籁俱寂。其震撼深入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个中韵味和唐朝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描绘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意境如出一辙。可以想象在漆黑的深夜里,山民们通过傩神下架,营造出敬天敬地的傩仪式出场气氛。让众生感受到时空的永恒和黑暗的孤寂,而当此时,天地人达到全天候最佳的融为一体时刻,令人产生出关于人生和历史的无限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营造,精妙地传达出池州傩文化最为典型的艺术的韵味。

在池州,每年同社各村按事先排定的日期轮流迎接面具回村,当地人称之为“移驾”。一般“移驾”是在轮值演出之日傍晚进行,首先是将傩神(面具)迎进祠堂之内,家家户户将事先准备好的三牲供品、香烛、酒,听候号令。并把三牲供品摆放到傩神(面具)面前,同时由本族族长率领本族男性集体跪拜傩神,大声宣读《请神文告》,酻酒礼拜,恭请各路神袛。时值立春刚过,天气依然寒冷,“移驾”队伍从祠堂出发,经过山丘、田埂、小溪等地方,远远望去,但见青山如黛,郁郁苍苍;小溪流水淙淙;田野是收获后衰草枯叶。正好与迎神队伍的彩旗、彩伞、挑担面具的傩艺人的花衣等形成了色彩上的强对比。顿觉天地之间生机勃勃,天地人再次达到和谐统一之大美,一幅大美民间祥和庆丰画卷呈现于天地苍茫之间。

随后,各家的供品集中摆放在祠堂进门天井一端,对面是傩神供奉的地方。家家户户用竹筛盛放供品,酒和米饭是单独供放在三牲之前面一排,讲究本族拥有多少面具(傩神),供奉多少杯酒和多少碗米饭。要求供品上披红,乡民们用红纸剪成福禄寿图案,放置各菜品之上。祠堂之上高高悬挂传统六角大红灯笼,傩神前集中点燃红蜡烛。在请神之前,有本族尊者站立于祠堂天井正中,向上抛洒纸钱和米饭,安慰路过的神灵和孤鬼。当值时刻,光线从天井之上倾泻而下,通过彩色纸钱,把祠堂里的人与物与天地连接起来,通过倾泻的光线,仿佛打开了时光通道,从而为迎阳神做足了意境铺设。这种通过“象”与“意”之间的色彩营造,强调“形”与“神”之间的色彩处理,把观众情感体验带入审美意境之中,营造出“遗貌取神、离形得似”的最佳艺术梦境[5]。

3 红色是贯穿傩事活动中的灵魂之色

走进池州傩堂你就会立刻被红色包围,从帷幔到蜡烛,从对联到表演傩戏的演员穿着的服装,红色显得格外的抢眼。池州的傩堂演出,其背景是用红色布幔仗起,左右为对联,上方有横批。对联、横批中的汉字是用红色中的桃红色书写,同时四周装饰有桃李等花卉图案。这种用色和当地的农耕文化相吻合,傩事演出的季节,是一年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桃花、杏花等相继开放的季节。其中预示着年景祥和,丰收喜乐,人丁兴旺。

演出中的起末场地是家族的祠堂,祠堂中的每根立柱上一定要用长长的对联张贴,目的是增加红色的面积感。祠堂空中悬挂红色的灯笼,里面点燃红色的蜡烛,蜡烛燃放出红红的火苗。两侧再插上数面红旗,红旗分大红与桃花,分别与立柱上大红对联与中堂上桃红对联、图案相呼应。而这正是美学中的重复原理,充分反映了山民们的审美水准。

在演出道具中,红色也是大行其道。在社庙前踩“起圣马”中的起圣马,主要是用红色装扮的;龙亭一定是大红色油漆装点过的;举起的牌匾“回避”“肃静”“傩神大会”等是红色装饰过的。还有“罗伞”“神伞”与“古老钱”也是红色装点过的。

傩戏演出中的演员的穿着的服饰是以红色为主,从头上来看,头巾是红布系扎。所戴面具是以红黑二色为主,外加肉色为辅。身上穿着的服装主要色彩也是红色,外加蓝色、黄色,这三原色着装的核心就是天地人一体的表征。蓝色代表天空,黄色代表大地,红色傩神是神人的化身,当然是人的代表[6]。

为什么傩戏中穿着色彩大量用红色呢?归根到底一句话是:傩的本质所决定的。傩事举办的目的是驱除疫鬼,祓除灾邪。郑玄《礼记》记载:“春傩,难阴气也。阴气至此不止,害将及人,所以及人者阴气右行……”。当代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厉、傩”两字一声之转。……郑玄一直是以逐厉鬼的意义来解释“傩”,由此可见,傩就是祭厉神。因而可以推导,“祭厉神”是傩礼的主要功能之一。《周立·天官》所载:舃有三等,分白、黑、赤三色,以赤为上,因赤系盛阳之色,表阳明之义。可以抑阴扶阳。中国人认为:阴者,鬼、疾作怪也,红色是代表阳气的力量,可以驱鬼避邪,集中用于祭祀活动中。所以,傩衣中的大部分是选用红色。当然,在人们认为值得庆祝的时候选择红色亦是自然的事。庶民百姓不惜假借神化、故事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中国的农民世世代代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他们生活中最大的威胁来自天灾,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平安幸福、添人进口,年景能风调雨顺便好。百姓们的愿望集中代表的色彩就是红色,因而在傩事中服饰色彩的主角绝对是红色,祭祀者要扎上红头巾,穿着红色衣服,傩堂、道具也被点缀成抢眼的红色,加以红色的蜡烛发出红色的光辉,就连观看傩事的老妪也拿一根红头绳来系发。

中国人对红色有很多的想象和解读,以红为美,以红色为吉祥,用红色来代表中国的观念,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根深蒂固。汉族人就有在过年时穿上红色衣服、袜子、系红色腰带来避邪讨吉利的风俗;在汉族的婚俗中,结婚这种喜庆的事情被称为“红”事,红色被认为是一种吉祥喜庆的色彩,红色自然是唯一的选择;就连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都用“红红火火”这样的色彩词汇来形容。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率先利用火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对太阳、火神的崇拜反映了中国农耕文明的特征[7]。由崇拜日神、火神,转为对色彩符号性的崇拜。

4 结语

通过表演的空间、场地以及穿着服饰的色彩的有效转换,营造出池州傩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通过场地的色彩的摆放,彰显池州傩作为乡人乡傩的自然亲润的神秘朴实之美;通过跳傩者穿着的服饰,还原了池州傩的驱邪攘灾、祈子延年、纳福招财的恒常主题。池州傩的美是天地之大美,它不像其他傩类可以在狭小的空间演出,博得人们短暂的视觉愉悦,池州傩只能在池州这山区的天穹之间,通过时空、地域转换而博得观者的灵魂深处的永久震撼,这就是池州傩的魅力,它是把融天地之色彩与人的着装、古祠堂的质朴、乡村原生态色泽充分糅合为一起的大美。

[1]许平山.池州傩中的花卉图案寓意解读[J].池州学院学报, 2015,(2):92-94.

[2]许平山,李宁.池州傩服饰形制及其美学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34(1):128-131.

[3]桂迓衡.池州县志[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0:306-308.

[4]吕光群.池州傩文化艺术[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8:165-166.

[5]汪涛.颜色与祭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71-72.

[6]杨蕾.古代戏曲色彩考论[D].郑州:河南大学,2013:103-118.

[7]梁兵.中国安徽池州傩衣形制考[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59-61.

[责任编辑:钱果长]

J805

A

1674-1102(2017)01-0120-03

10.13420/j.cnki.jczu.2017.01.0031

2016-08-28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581);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5jyxm551)。

李宁(1978-),女,山东淄博人,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城市设计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

猜你喜欢
傩戏池州面具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面具中的鱼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