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创新路径研究
——基于唯物辩证法重构对分课堂三过程

2017-03-29 05:49陈瑞丰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

陈瑞丰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306;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创新路径研究
——基于唯物辩证法重构对分课堂三过程

陈瑞丰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306;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理论和实践都已经取得较丰硕的成果,而适应《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要求,如何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课题组在已经成功实践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基于唯物辩证法重构对分课堂三过程,形成了围绕大学生的问题聚焦与解决的路径和理论与实际沟通的路径,并进行了2个学期的有效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唯物辩证法;对分课堂;创新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中办发[2013]24号《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并要求:“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思政课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教社科[2015]2号《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要求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那么,课堂教学如何进一步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题组用唯物辩证法重构对分课堂三过程,形成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经验和问题

1.1 经验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践,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个学期安排一次或者两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宣讲,作为课程内容的一个独立单元,与课程内容并列。第二阶段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内容的具体关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具体内容中,成为课程具体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达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又拓展了课程内容。比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文简称“原理”)的“绪论”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精神解放结合起来讲授。第三阶段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条线,融贯到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程各章节具体内容的教学建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整体。以“原理”课为例。可以将“原理”分解为14个专题①和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做法是:(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解放的历史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世界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主流价值观的必要性;(3)联系、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紧迫性;(4)唯物辩证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规律;(5)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形成规律;(6)真理与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观的真理性;(7)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生产方式——社会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动力;(10)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诉求;(11)两种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区别;(12)两种制度——两种制度与其价值诉求的关系;(13)两条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14)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内在关联。

1.2 问题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践,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方案设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个部分环环相扣,彼此关联到一起,能够照顾到理论本身的连贯性和有机整体性,使理论成为一个结构清晰的体系,这一点很好。但是,这个外在于大学生的客体,如何能够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中介,被大学生内化?尤其是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基本是片段性、零碎化的,他们在学习下一个内容时,已经记不清、甚至忘记上一个学习内容了,要把前后几周、甚至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融会贯通是有困难的。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自洽性远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导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缺失。教育教学实践中,大学生即便明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价值诉求的一个历史性形态,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科学性,坚定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和决心,但是,他们仍然很困惑、很迷茫。感觉作为学生,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培养计划按部就班地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这个好像关系不大。

2 基于唯物辩证法重构对分课堂三过程的创新路径

对分课堂是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系博导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原创性的课堂教学新模式[1]。其包括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2]。思政课对分课堂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整合已有经验和方法,重构对分课堂的三个过程,实践中形成了分别贯穿三个过程的问题聚焦与解决的路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路径,创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路径。

2.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称为辩证法,并论证了它的非唯心主义性质[3]。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概括为唯物主义辩证法。他说:“我们发现了这个多年来已成为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的唯物主义辩证法”[4]。唯物主义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通常简称为辩证法。

辩证法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世界图景,这些联系和作用“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在运动变化中,必然趋向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即发展。而联系和发展的展开,包含并体现为一系列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6]。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7]556。“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7]412。

抓住“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借助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以往已经成功实践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重构对分课堂三过程,创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路径,促使大学生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发展。

2.2 创新路径

抓住辩证法的实质:“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就是抓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大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的解决[8]。具体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思政课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使大学生不断改变自己“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由量变到质变,新质产生并确定,也就是新质否定了旧质,在发展的过程中,新质又会被更新的质否定,这是个辩证否定的过程。

由此,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路径,根本上就是探索到一种模式、一种方法或手段,使大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斗争,通过内省和成长,最终能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基于对分课堂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过程,课题组在已经取得的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9]形成了围绕大学生的问题聚焦与解决的路径和理论与实际的沟通路径。

问题聚焦与解决的路径,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在每一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矛盾”开展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过程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发现自己思想中的矛盾,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通过积极参与讨论,找到解决的方法。比如,讲解“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的时候,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到当下的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解放;要求他们在内化吸收的时候,用文字明确地表述出来;讨论的时候,引导学生聚焦矛盾,在思想的交流和撞击中获得进步的动力,解决矛盾。

理论与实际沟通的路径,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大学生究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比如在讲授、内化吸收、讨论过程中,注意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他们的宿舍行为、食堂行为、课堂行为等学校行为关联起来,与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行为、公共交易场所的行为、公共娱乐空间的行为等社会行为关联起来。使大学生充分意识到:原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是渗透进自己的行为中的。这样,大学生在为行为实践时,就可以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要求自己。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创新路径实践

3.1 问题聚焦与解决的路径

第一,理论阐释主要是教师讲授课程内容,用适合的、可行的任何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促使学生生发问题和困惑。比如,在讲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可以用设问式,以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可以用案例法,案例的呈现方式可以是讲授、视频播放、图片对比展示,等等。还可以用情境法、故事法、活动法(让学生完成一个给定的任务),等等。

第二,问题聚焦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课程内容之后,通过自主学习任务的布置,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理论和实践的矛盾斗争,其中学生能够吸收内化的是“亮”,不仅能够吸收内化,还能够帮助其他同学的内容是“考”,不能够消化吸收的则为“帮”。

第三,问题解决是学生完成问题聚焦之后,回到课堂上,分享和讨论彼此的“亮考帮”,促成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主要又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小组讨论、教师抽查、全班交流、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小组讨论是小组成员间分享和讨论彼此的“亮考帮”,通过矛盾交锋和斗争,凝练出小组的“亮考帮”。教师抽查的目的是进一步将小组的“亮考帮”提交到全班分享和讨论,通过全班的矛盾交锋和斗争,凝练出全班的“亮考帮”。然后,通过任何个人或者小组的自由发言,处理下遗漏或者延伸问题。最后,教师根据理论阐释、问题聚焦、问题解决整个课堂过程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还能够进头脑、进思想、进信仰、进行为。

“问题聚焦与解决的路径”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0]:第一,创新路径下单元课程的目标、任务、内容、时间和传统课堂相同,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控好理论阐释、问题聚焦、问题解决各过程的内容和时间安排。第二,理论阐释和问题解决是在课堂上完成的,问题聚焦既可以课内完成也可以课外完成,但是课外完成最好。因为理论聚焦需要大学生先充分熟悉和理解教师的理论阐释和教材内容,然后才能够与自己“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发生碰撞,形成“亮考帮”。第三,创新路径的目标是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所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务必突出这一对矛盾,促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渐进性的改变,由量变到质变,再到辩证否定,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轨道实现课程目标。为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先讲、先教后学,而且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讲授,使理论阐释能够像扣第一粒扣子一样,主导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进展;问题聚焦过程,教师务必设置合适的自主学习任务,成功激活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斗争,形成亮考帮;问题解决过程,教师要技巧性地引导好大学生的讨论,使讨论围绕同伴激励、矛盾斗争、量变-质变-辩证否定-联系发展的路径紧凑自然地进行。

3.2 理论与实际沟通的路径

理论与实际沟通的路径,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根据学生实际组织课堂材料,促使学生在理解理论、聚焦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抓住存在于自己的主要矛盾,既发现自己的亮点,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切中要害地既从思想上、也从行为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

以“原理”课为例。“原理”每一次课都要着重解决一个“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和大学生的当代践行融入到“基本原理”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大学生如何践行,必须融入到每次课程的“基本原理”教学中。以“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例。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必须完成两个任务:

一是关于“基本原理”本身的阐释,帮助学生梳理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继承者、批判什么、建设什么、实现什么,再从“基本原理”的高度帮助学生明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科学,让学生领悟“批判—建设—实现”,说明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的层次性、渐进性,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1]539。

二是关于“基本原理”的当代发展和大学生如何实事求是地践行。完成“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阐释后,可以抛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解放?究竟什么是解放的科学?引导大学生面向共产主义思考解放的科学,再落脚于当代中国实际和大学生自身,实际上已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播进大学生的心田。

对于大一刚入学的新生(课题组“原理”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大一新生),切合他们憧憬未来的激情,用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带领他们简单梳理下接到入学通知书到大学毕业后的几个主要片段,比如为新学期新生活积极准备、开学典礼为新生活插上理想翅膀、榜样学长的科创和学习生活、榜样学长满载收获的毕业盛况、榜样学长事业旅程上的成功启航和对社会的初步贡献,在与大学生一起梳理这几个重要片段的时候,突出这是个体人生道路上的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的解放的过程、发展的过程,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每一个行为中的指导作用,启发大学生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时,自然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聚焦,要求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思考:当下的自己,应该实现什么样的解放,如何实现解放,才能够无愧于大学4年,才能够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大势一致?才能够参与面向共产主义的“现实的运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解决,引导大学生从实现共产主义的高度,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解放的内涵的高度,着重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参与到中国梦的建设大潮中,大学4年究竟应该怎样度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创新路径实践,让课题组深刻感受到,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1]3,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就是渗透于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生活实际本就是密切关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实效可以不断得到提升,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课题组的路径创新也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注释:

①“原理”一个学期16次课,每次课2*45分钟,考试需要1次课,机动安排1次课,实际上课学时按14次课计算。14次课14个专题,围绕14个基本原理,并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融入到基本原理中,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中国梦,等等。

[1]张学新.对分课堂[N].教育文摘周报,2016-03-02.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0.

[6]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9-45.

[7]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9]陈瑞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课堂模式下如何“落地”[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91-95.

[10]陈瑞丰.对分课堂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探索[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6(3):84-88.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束仁龙]

G642

A

1674-1102(2017)01-0126-04

10.13420/j.cnki.jczu.2017.01.0033

2016-10-28

2016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2016-D-107);2016年度上海电机学院思政课题(2016-Z-01)。

陈瑞丰(1970-),女,安徽霍邱人,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