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赵谦翔绿色语文教育观

2017-03-29 15:03焦晶莹许彩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绿色语文教育

焦晶莹,许彩娟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评析赵谦翔绿色语文教育观

焦晶莹,许彩娟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语文教育即人的教育。在教师为“高考”而教、学生为“高考”而学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赵谦翔提出了“绿色语文”的教学观。他倡导把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素质教育带动应试教育。绿色语文教育以有素质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及新课程改革理念为理论依据,与传统语文教育相比具备一定的先进性。

绿色语文;教育观;教学

赵谦翔是清华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他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发现曾经的教育“大多是在灰色的泥淖中蹒跚”:“‘教死书’,只教语文之‘毛’,不教语文之‘皮’;‘死教书’,‘满堂灌’,‘题海战术’;‘教书死’,教学方式和内容固定,学生训练形势单一。整个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没有任何活力。”为了改善语文教学僵硬的状态,必须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充分展现语文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突出语文教学灵动、诗性的一面,让语文教学激发人的内在活力。赵谦翔认为语文的教学不能像传教士那样,死板单一地进行知识的传输,而应该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语文教学在这种互动中完成。语文教学应该充分体现文化的积淀,在教学过程中影响人的思想。“绿色语文”是由赵谦翔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建立在足够的实践基础上,符合教育改革的整体方向,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实际经验。

一、绿色语文的概念

为了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生硬死板、不重视语文实践的状况,赵谦翔提出了“绿色语文”的教学理念。他认为“绿色语文”是诗意的语文,提倡“教绿色语文,享诗意人生”。“绿色语文”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充分体现出人文教育的特色,将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中,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和创造性。

“绿色”本是环保概念,具有两个核心: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的纯天然性是指语言文字作为人类发展最重要的成果,不仅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更是人文的体现。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绿色语文”改变了传统语文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和学习语文。语文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学科,具有更丰富的感情色彩,充满诗意和文化活力。

“绿色语文”是一种重视习惯养成的语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精神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索,养成极具探求精神的语言学习习惯。“绿色语文”突出了对语言文字深切的热爱,体现了对周围事物和其他人的关爱,亦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

二、绿色语文的功能与作用

(一)绿色语文的功能

“绿色语文”是对语文陶冶性功能的开发与探索。曹明海教授在《语文教学智慧论》一书中指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不能不注意用美来陶冶情感,塑造性灵,使知识和感情两不偏枯,而绿色语文教学正是关注学生内在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收获更多的东西,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塑造一个健康成长、积极向上的人”。由此可见,语文陶冶性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兼顾精神素养的提升,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把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作为最根本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怀、人文素养。赵谦翔提倡的“绿色语文”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核心目标,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这些目标都与语文陶冶性功能的价值和意义相符合。

“绿色语文”教学的陶冶性功能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上。赵谦翔以阅读为手段,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大力探索阅读教学的方法和试验,致力于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沟通活动,是学生与伟人进行精神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可能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内心被熏陶得更加美好。在阅读中可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氛围,通过感悟生命和生活,探讨自身的个体价值和社会的时代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对生活和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这一点上来讲,阅读对学生来说有着非常大的陶冶和启迪作用。

赵谦翔的“绿色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探索是语文教育理念的一次革故鼎新,是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实验和探索,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二)绿色语文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确定了语文学习应该重视实践、与世界和未来接轨的目标。语文的学习也应该与时俱进,突破传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以及学习范围,充分应用现代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加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和互动,保持语文学习的强大生命力。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文化并被其所感染,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绿色语文”教育理念的最大特点在于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对语文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争论的一个重要议题,有人坚持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语言技巧,有人认为语文的教学和学习是为了提升文化素养。“绿色语文”教育理念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精神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对人生有更好的领悟。这种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生活和发展的本质,符合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更加具有人文和时代精神。

三、绿色语文给我们的启示

(一)语文教育的根源应是学科特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学生进行填鸭式加工塑造的教育方法劣势日趋显著,促使教育者真切地面对学生的现实基础,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是“绿色语文”的总目标,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人们也应该意识到,每个学校的教育任务都应以加强提升学生素质、在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为基础。以语文学科自身特点为依据是语文教育的目标,应从内容和结构上加以具体落实。

(二)语文教育需要注重实践

增加阅读量、注重实践是“绿色语文”改革的特点之一。我们要转变传统的封闭性教育,不能让学生继续挣扎在固定的课时中,而应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和社会的大环境中感受其丰富性和可变性。在古代的教育中,一切学习目的均是围绕语文来进行,而如今的语文课只是学校教育里众多教学科目中的一门,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利用有限的精力来进行语文学习。

(三)语文教育必须创新教学

赵谦翔的教学别具一格,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他的绿色文言写作和绿色旧体诗教学被广大教育者熟知。他倡导学生求新求异,发挥主体意识,开启了“创造性阅读课”,带给众多优秀语文教育从事者更多创新的启发,但也带来质疑的声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棘手问题是如何处理学生主体性与教师的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如仍倡导教师的风格和个性,是否会陷入刻意创新求奇的怪圈而偏离课程规范的轨道?提倡“教师风格”或“教师个性”,是语文教学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上严重落后情况下的一条出路。王荣生认为“教师风格”或“教师个性”指的是“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即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严重落后甚至空缺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所做的创造性开发,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现”,并认为即使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相当齐备的情况下也应该大力提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四、绿色语文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人为本,重视人文内容

给予学生初级的审美体验来培养血性、怜悯、良心和同情心,方可称之为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以人文精神为基准的前提下选择作为教学例子的文章。教育者需借助内容深邃、意义深刻的文章陶冶的学生情操,充实学生的知识。我们要用人文精神的眼光重新定义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切割文化基础、泯灭民族意识为代价而实现的现代化,是失去遗传功能的“骡子文化”。在整个世界人类文化史上,中国古代文化具有辉煌灿烂的历史,现代化的健康发展需要由语文教学的民族化来支撑。当代文学精品是现阶段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之一。中学课堂应以学生多学、多看、多读为重点。《人民文学》《诗刊》《文萃》《海外文摘》《新华文摘》等刊物上的一些作品,把认识意义、审美价值的道德影响紧密地联成一体,被称为真善美的艺术结晶,社会效应显著,应该精选这类作品作为语文课程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加强文本的审美体验教学

重工具、轻人文是以往的语文教学的显著劣势。轻学生体悟、重教师传授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普遍问题,这种方式掠取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致使学生丧失学习、阅读的兴趣。注重人文、重视生命是“绿色语文”教学的内涵。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接受审美情感的过程。赵谦翔认为在教育实施中要让学生重视“口诵心惟”,“整体感悟,涵养精神”。体验是感悟和增长生活认识、丰富人生经验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思想认知。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会用自己的经验、内心的思想情感去体味和揭示生命的涵义。

应该重视知识对学生思想感情以及人格的影响。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当知识被赋予情感时,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都会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语文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在与知识的互动中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情感,深入了解知识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让知识变得更加灵动、富有人文气息。

(三)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语文教学的历史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能够被清晰地认识到。最开始的语文教学以教材为出发点,对教材上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认识,却忽略了实践和教材之外的内容,形成了死板的教材教学。“绿色语文”的提出从观念上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语文的教学必须走出教材,深入到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切身体会语言文字的学习。

五、结语

要想寻得语文教学的真谛,就必须还语文教学以“真”、以“诚”、以“诗性”,发现语文教学与人的发展之间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人本主义思想为核心,彻底革除僵化教条的教育方式,全力培养具有生命活力的人。

[1]赵谦翔.绿色作文实例实说[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赵谦翔.赵谦翔:绿化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1.

[3]刘美丽.用“绿色语文”写透生命的美丽——赵谦翔语文教学智慧[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8(7).

[4]桑哲.赵谦翔:“绿色语文”的倡导者——访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4(9).

[5]李晨路.浅论赵谦翔“绿色作文”[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19).

[6]张小杰.浅谈“绿色作文”教学观的理论与实践[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12).

[7]夏瑜,胡宁霞.让绿色评语走进孩子的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0(17).

G633.3

A

2095-7602(2017)09-0180-03

许采娟(1963- ),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2017-05-18

焦晶莹(1986-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绿色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绿色低碳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