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罗古规》对于云南元阳村落规划选址的意义★

2017-03-29 09:15谭人殊
山西建筑 2017年5期
关键词:元阳哈尼族哈尼

谭人殊 唐 昊

(1.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昆明理工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惹罗古规》对于云南元阳村落规划选址的意义★

谭人殊1唐 昊2

(1.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昆明理工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以哈尼族传统的《惹罗古规》为研究蓝本,解析了《惹罗古规》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我国现有的城乡规划法,探讨了一套富有云南元阳本土意愿的村落选址方式,为该地区今后的地域性乡村规划活动提供了参考信息。

惹罗古规,哈尼族,村落选址,传统文化

村落选址总是体现着民间智慧和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其蕴含着当地居民对于人地关系的理解,亦反映了原住民的生活习性、经济制度以及文化认同。《惹罗古规》作为云南哈尼部落中代代相传的“选址规范”,不但为聚落营造活动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指导,更在文化学意义上将哈尼族的“风水观”和“自然观”予以传承。

1 《惹罗古规》的定义以及对其选址方法的诠释

“惹罗”即哈尼族语中的“惹罗普楚”,泛指当今的大渡河以北及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交汇处的山区。在哈尼族的迁徙与发展历史中,“惹罗普楚”是哈尼人结束了部落战争与颠沛流离以后第一次安寨定居、开垦大田,过上幸福生活的地方。因此“惹罗”作为哈尼族历史中的精神桃园被后人赋予了至高的文化学意义,而在“惹罗普楚”时期便已成形的《惹罗古规》更是作为村落选址与营造的技术指导一直被哈尼人沿用至今。

《惹罗古规》:“上头山包像斜插的手,寨头便靠着交叉的山岗;下面山包像牛抵架,寨脚就建在这个地方啦。寨心安在哪里呢?就安在凹塘的中央吧!寨头安下了神林,先祖们便来这里祭拜;寨脚安下了高秋,远处也能望见。安居的基石是寨子的父母,它们来自遥远的惹罗普楚。最直最粗的树选作神树,它为这哈尼子孙的繁衍提供庇护。大寨要安在那高高的凹塘,寨头要栽三排棕树,寨脚要种三行金竹,吃水要吃欢笑的甘泉,住房要住好看的蘑菇房。”

细品《惹罗古规》全文,有三个重要的地点统领着整个村域的格局:即寨头、寨心和寨脚。寨头是“寨神林”,静谧而深邃的树丛寄托着哈尼人对于原始自然宗教的敬畏。寨脚为“磨秋场”,一片开阔的坝子上架构起数杆类似秋千的民俗器械“磨秋”,这既是孩童们玩耍的地方,又是村民们集散议事的场所。而最富有规划学意义的选点在于“寨心”:首先凹塘在地理空间上相对封闭而隐秘,“寨心”落足于此能够给予村民足够的安全感并免受外界侵袭;其次“凹塘”所处的谷地更容易蓄水从而形成塘渊,这又从民生层面满足了村寨的用水需求。因此根据《惹罗古规》的核心思想,从当代聚落学的角度可以将哈尼族的村寨选址方式诠释为以下四点:1)背靠山凹,寻找合适的塘渊作为村寨中心。哈尼先祖们早在千年以前便将这一诉求谱写在民族的歌谣里,可见水源点的确定是哈尼村寨形成的根本条件。2)开垦适宜的空地修建磨秋场,保留相应的树丛作为寨神林。磨秋场和寨神林都是哈尼部落重要的活动场所,并在空间和精神上限定着古村的疆域范围与边界。3)注重植被的栽种。4)建筑形式以蘑菇房为主。

2 在《惹罗古规》与我国村落规划法双重作用下的哈尼新村选址方式

《惹罗古规》在选址方式上的考量更多侧重于哈尼族人在传统文化层面上的精神寄托。尽管居民的生活用水早已被便捷的入户自来水所取代,但“凹塘寨心”所带来的聚集效应却依然真挚的表达着村落族群的社交诉求。此外如磨秋场、寨神林等场所也都秉承着精神交流和民俗文化传承的意义,从而不难看出哈尼人在村寨选址活动中将情感层面的诉求置于物质空间以前,这是一种颇具感性色彩的意识表达。但也正因如此,《惹罗古规》作为部落社会时期的选址规范虽较多的展现了哈尼族人的精神内涵,可对于实体空间中的物理要素却关注较少,譬如自然气候、地质灾害、坡度坡向等问题,这又将直接影响到村民居住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反观当下我国村落规划的相关法案和条例,对于选址的侧重点则主要集中在地质评估、各级保护区圈定、基础设施营建等物质空间的选择上,这种纯粹理性的指导方式虽然在建构安全和制度规范上为村民提供了舒适与便捷,但却又在文化传承和情感诉求层面弱化了原住民的归属感。

因此,鉴于《惹罗古规》和我国现行的村落规划指导各有权重,如何更为合理的为云南元阳地区的哈尼居民制定一套新村建设选址规范,既考虑到国家法律所倡导的安全性又融汇着原住民的文化情怀,这将是设计师所进行的一次极富人文关怀的尝试。那么经过梳理、对比与整合,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要素便于后期参考:

1)村落总体选址与布局应首先尊重具有国家法律效应的规划文件,不能只考虑人为需求,而忽略了法规限制。譬如由于经济介入和建筑扩张所导致的侵占基本农田等做法,便是明文禁止的。

2)选址地块内应有良好的水源点。哈尼传统村落总是围绕着天然塘渊或泉眼而兴建的,从而适宜的水源点不但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更无形中生成了社交和活动的公共空间,这也为地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保留提供了先决条件。

3)在排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前提下,择优选用凹谷区域作为新村用地。凹谷不但具备了地理汇水条件,增加了水源点的发掘概率,更因为其天然的藏匿效应从而加强了原生部落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4)开垦和营造具备寨神林和磨秋场性质的区域。对于村落首尾两处精神场所的保留既从情感层面满足了原生居民的传统文化诉求,也有利于村落范围的空间限定,从而控制了村域的环境容量,避免了无序生长,使得村寨能够可持续发展。

5)方便村寨与梯田的交流。元阳哈尼聚落的精神核心是民族文化与稻作文化的融合,而梯田这一兼具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历史产物则凝聚着元阳哈尼族人关于地域性特色的所有表达。因此,作为新村选址的外环境,方便村落与梯田交互的布局形式应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

3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范围内新建村寨的选址实践

随着元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大量外来人群和本土返乡人群纷纷涌入,于是各种诉求和经济行为也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山区中蔓延开来。初始阶段的乡村建设是无序而散漫的,充斥着个人意志,这对梯田遗产保护区的民居风貌传承与发展极具威胁性。从民生的角度而言,遗产区的人文资源和景观优势急需转化为地区经济的增长动力,并使得原住民的人居生活条件得到最大可能的改善。但同时原生环境中的民居建筑风貌也必须得到完善的保护与传承,因而选址,拟建新村成为了一个理想的策略。

通过实地踏勘与地质比较,位于普朵上寨东南方向,毗邻梯田景区旅游环线附近的普高老寨和硐浦新寨两个地块具有较高的选址价值。虽然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的行政村落,但普高老寨和硐浦新寨同属于一块相对完整的山地版图,且西南低、东北高,地势走向从东北往西南递减,中部低洼,并有一条山谷径流汇入,形成天然的水源涵养区。

从《惹罗古规》的角度来看,拟选址地块在地理环境上自然形成了山谷凹地,且原生的地表径流足以供给村寨内的用水需要,这为促成寨心提供了先决条件。而溪流的滋润又有助于周边植被的栽种,并可持续供养地块北部的原生树林,从而为寨神林的设定奠定了基础。此外地块最南端相对平坦,适合于新村磨秋场的修建,并由于地块本身的高差走向在空间上对村寨的规模进行了约束,使其不能无限扩张,这也有效地维护了遗产区内新老建筑的数量平衡,从而起到了相应的保护和制约作用(见图1)。

就当前地质状况而言,由于原生地块内拥有天然径流,因而导致了径流周边形成了相应面积的沼泽区,这对区域内建筑基础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在后续建设活动开始之前需聘请专业的地勘机构进行详细的评估与修建指导。但总体而言,该拟选地块无论从社会人文还是自然地理层面都相对满足了哈尼新村选址的各类诉求,是较为理想的一块新建用地。

4 总结与思辩

回顾元阳哈尼村寨的选址实践活动可以看出:基于生存、繁衍、安全、健康等诉求,人类总会创造出各种相应的文化措施来满足其精神需要,这种感性层面的诉求和理性需要相辅相成,最终成为了构建乡村永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惹罗古规》等一系列本土经典的内涵应与我国当下盛行的村落规划法案一起注入其中,不仅在选址阶段,并且在后续的规划实施和民宅建设等环节中也应融合与贯彻。这既是设计师对于地域性文化的尊重,也是我们对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种责任。

[1] 王清华.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罗德胤.一个哈尼族村寨的建成史——以云南省元阳县全福庄中寨的形成和发展为例[J].住区,2011(3):36-37.

[3] 邹辉.哈尼族村寨的空间文化造势及其环境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6):137-139.

[4] 曹贵雄.生态文明与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设——以哈尼族传统村落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4(1):149-150.

The significance of “RomanRules” to village planning location in Yunnan Yuanyang★

Tan Renshu1Tang Hao2

(1.YunnanArts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2.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Kunming650500,China)

Taking the Hani traditional “RomanRules” as the research bluepri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re idea of “RomanRules”, and combining with ou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law, discussed the village location ways with Yunnan Yuanyang native will, provided reference information for future region village planning activities.

Roman Rules, Hani, village lo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1009-6825(2017)05-0005-03

2016-12-04★: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Y345)

谭人殊(1982- ),男,讲师

TU982.29

A

猜你喜欢
元阳哈尼族哈尼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哈尼幸福万年长
哈尼之心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研究述论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
元阳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