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新校区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2017-03-29 09:15
山西建筑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学区教学实验培训中心

李 雅 琦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高等院校新校区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李 雅 琦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介绍了山西煤炭学院新校区的区位特点,分析了其总体规划布局方案,并从教学区、体育运动区、核心景观区、行政区、生活及配套服务区等方面,阐述了该学院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体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新校区,教学区,景观区,培训中心

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学建筑的规划中不仅要求设计者对教学、行政及辅助等特定功能充分考虑,以合理布局空间及流线,还应注重创造有利于广泛交流的非特定功能空间。面对着教育新区的不断涌现,如何处理区域内各院校之间的关系和他们自身内部中央教学区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设计人员着重解决的问题。

山西省高校新区位于晋中市榆次区的北部新城。山西煤炭学院新校区坐落于该高校新区的东北角,纬六街以南,新建路以东,纬五街(学院街)以北,南临山西医科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西临中医学院、职工医学院。该地段学校相对集中,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同时也是学术交流、学习氛围良好的环境。 山西煤炭学院新校区规划占地面积约620.15亩,建筑总面积约22万 m2,净容积率0.60左右,预计容纳人数6 600人。整个校园以核心景观为主体,分别布置了多中心的礼仪区、教学区、生活及配套服务区、行政区、产学研区、体育运动区等几部分。

1 教学区

教学区由综合教学楼和教学科研楼组成。位于基地竖向中心轴线东西两侧,呈组团式布置。与学生宿舍区平行分布、便于步行交通的直接联系。整个教学区将核心景观引入教学区,使自然与建筑相互交融、渗透。与中部图书馆联系紧密,与北侧的学生宿舍区保持最短的步行距离。

2 生活及配套服务区

其位于基地北面,沿基地东西分区组团式布置,呼应教学区组团,与教学科研区紧密联系。学生课余方便往返于教学与生活空间。同时,学生宿舍区的景观营造也通过展示河谷地貌与煤炭地质的坡地建筑,形成半室外的学生活动中心,致力于创造优美的室内外交往空间,使生活场所也成为陶冶性情的第二课堂。

3 行政区、产学研区

行政区、产学研区位于整个校区的南面沿街,由会议中心、行政中心和实验中心组成,毗邻南入口,方便校内外取得有效联系,同时避免对校内造成过多的干扰,便于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4 体育运动区

体育运动区位于基地西北角的地势平坦区。由北入口与之相连,可向城市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体育运动区由体育馆、球场、田径场组成,形成校园的标志空间。其余分散运动场地布置在学生宿舍附近,方便使用。

5 核心景观区

核心景观区居于校园中心地带,是校园生态景观中的主导要素,是与基地外生态环境连成一体的连续的生态脉络,也是一个开放、连续的生态系统。规划以生态优先原则为指导,充分发挥它在校园中的生态环境效益。图书馆和综合教学楼一起,结合学生公寓形成对景观区的四面围合,形成校园建筑对校园生态环境的充分接纳与融为一体。

新校园空间中包含程度不同的伸展和围合,轴线结构与周围的人工环境取得协调,如建筑、道路、组团等,从而控制全园布局构图的庄重、开阔。在这样的空间布局中,各区域又有以下重要节点。

5.1 校前区广场

校前区广场由综合教学楼、培训中心、实验楼围合成的中心绿化广场构成,位于主校门入口处,是山西煤炭学院新校区中轴线上的开端建筑群。它的整体形象设计将会成为山西煤炭学院的首要印象,需要体现出学院“礼以养情,乐以导志”的办学特征。因此设计者延续“礼乐相济”的思路,三大建筑以方正笔直的线条感,及理性的对称式建筑空间,清晰的表现出学校严谨的治学科研态度。围合空间中的绿化广场,茵茵绿色曲径通幽、疏密有秩,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培养(见图1)。

稳重的综合教学楼作为校前区广场的底景,大气庄重,底层两侧的阶梯教室成合抱之势,有欢迎之意。培训中心及实验楼沿校园中轴线对称布局,且均在入校门处采用折线推进的设计手法,层层递进将人们引入校前区广场。这种形式既突出了庄严的轴线感,也使得校前区广场极赋和谐及平衡感。

5.2 教学实验楼群

教学实验楼群位于新校区中轴线中心广场两侧,与综合楼、图书馆等核心教学区紧密相连,是学院各个系实验教学的场所,具有重要的教学核心地位。

教学实验楼群由五大组团构成,每个组团又分为两个院系楼,各自围合成一个院落,形成一个半私密的交流空间,是学生交往、交流、聊天的场所。总平面充分考虑校园总体规划布局特点,采用院落式空间布局,既能充分的利用教学实验区面积,又能形成半围合的空间,给整个教学区在现代化气息的基础上添加了具有地方特色传统的院落感,形成富于变化而又有节奏的院落空间,赋予建筑传统归属感的同时,也构筑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丰富了建筑群的生命。

楼群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将机动车道设置在教学组团外围,不影响其内部的宁静,设计中也力图减弱其形式上的几何性。强调其功能性与最佳通达性。步行线通过校园中轴线旁的弧形步行主干道,将教学区与生活区紧密相结合,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车分流。

各建筑单体的主要入口临中央教学景观轴,并设置景观带,为教学区提供更加安静舒适的环境。教学实验区在入口处结合学生人流走向设自行车停车,并保证其最佳的位置和与教学实验楼的便捷联系,自行车停车主要布置在教学实验楼群一层灰空间,避免了下课时喧嚣的自行车停车给教学区内景观、环境带来的影响,也加强了校园内部交通的安全性。同时也缩短了停车后步行去教学实验楼的距离。

教学实验楼群从校园总体规划的目标出发,充分考虑组团的建筑形象和内部空间,使其和校园总体规划相协调,建筑、绿化、道路、广场等融为一体,保持建筑风格的一致性与建筑空间的延续性。

5.3 教学主楼

综合教学楼位于新校区中轴线校前广场以北,承担整个学校的所有公共课程。具有重要的教学核心位置。综合教学楼正对主校门,因此可以此为学校的门面工程,它的外立面设计代表了整个山西煤炭学院新校区的建筑形制。

设计者将方形的厚实的主楼立于两个稳重的三角形基座上,体现了教学主楼的踏实感。底层建筑微微向前伸出的臂膀拥抱校前广场,与培训中心及实验中心的引导折线向人们显现欢迎之势。整个教学楼采用深咖色面砖,代表着山西深厚的土壤资源。底层黑色的立柱映射出煤炭的意寓。整体设计体现出山西深厚的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同时也点出学校的专业指向性(见图2)。

整个教学楼分为大型阶梯教室、普通教室及教研室三大部分。大型阶梯教室置于底层,设置通向学校各级道路的入口及通道,方便集中性人流的疏散。专业教室置于主楼中段。教研室人流量最小,分布于主楼顶层。

5.4 培训中心

作为主轴线西侧的培训中心是山西煤炭学院新校区的主要对外培训基地。整个建筑分为南北两楼,北楼为办公楼,南楼为会

议会展中心。南北楼采用连廊连接,东侧连廊层高9.0 m,设计为生态大厅。西侧连廊3层,1层架空,2层、3层层高为4.5 m。建筑的设计理念来源于沉积岩的层层递进,结合弧形的校门将人们引入校门。建筑顶部轻巧、活泼。在总体造型上,墙面上的层次关系运用,对建筑总体形象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见图3)。

合理的流线组织是该单体设计的重点。设计者采用分类分流的方法,培训中心的主次出入口供工作人员使用。会议会展中心的出入口分别单独设置,可以快速疏导会议会展人员的疏散,避免了人流的交叉。同时又通过连廊的连接,方便了人员的流动。为行政中心创造了一个相对合理、有序的环境。同时,在建筑东侧(连廊处)设置出入口,使整个交通流线方便、快捷。并在多处出入口处设置生态大厅,使培训中心成为一个绿色建筑。

5.5 工程训练实验中心

工程训练实验中心首层设置实验中心、培训中心和实验大厅。主楼1层为工程实验室,2层~8层均设置实验室。实验大厅局部为1层,主体部分为2层,均为大型设备工程实验室。

工程训练实验中心以现代建筑为基调,充分体现当代建筑的特征。根据基础实验的个性特征对立面进行处理:通过塑造简约的体量及对不同材质的运用,使之具有鲜明的工程训练实验中心特征。依照工程训练实验中心的使用功能,设计者将实验室两侧布置,尽量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运营费用。连廊处设置中庭,形成贯通空间,有利于夏季高温天气的散热速度与室内环境的采光(见图4)。

建筑造型庄重威严,光影变化丰富,强调立面的韵律,以严谨对称的构图手法突出了高等院校的工程训练实验中心重要地位,并呼应了培训中心。外墙同样采用深咖色基调的外墙砖,以取得协调。高低错落的建筑体型,使建筑有机地融入优美的校园景观之中,具有浓郁的大学文化教育建筑的特色,体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山西煤炭学院新校区校园布局设计结合了山西校园历史发展的印记,延续原有校园的独特氛围,采用轴线布局与园林式结构相结合的校园规划模式,并对整体校园进行全局性的尺度控制,力求创造丰富的人性化交往空间。

校园空间中包含程度不同的伸展和围合,轴线结构与周围的人工环境取得协调,如建筑、道路、组团等,从而控制全院布局构图的庄重、开阔。园林式结构将自然景色和人工造园艺术应用其中,两者巧妙地结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文章编号:1009-6825(2017)05-0019-03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ew campu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Yaqi

(ArchitecturalDesignandResearchInstitute,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new campus of Shanxi Coal Institute, analyzed its overall planning and layout scheme, and from the teaching area, sports area, central landscape area, administrative region, living and support service area and other aspects, discussed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campus single building, reflected profound cultural detail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campus, teaching area, landscape area, training center

1009-6825(2017)05-0017-02

2016-12-08

李雅琦(1982- ),女,工程师

TU984.14

A

猜你喜欢
教学区教学实验培训中心
首都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简介
森浦上海展示培训中心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五行真经(9)
高校教学区景观探讨——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教学区为例
北京市劳保所培训中心
基于PLC的冲压成型自动化教学实验系统设计
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学区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素质教育与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刍议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