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教育目标与人的核心素养

2017-03-30 17:35梁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核心素养

梁君

摘 要:《论语》貌似杂乱,但孔子一再强调“吾道一以贯之”。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其实就是他对人的核心素养的重视。在孔子那里,人的核心素养主要显示为“智仁勇”三达德。三达德与“中庸”一起构成“三成四德”。而在“智仁勇”三达德之中,智与仁属文的教育,勇属武的教育,两者一起构成中国儒家教育学派独特的文武双全、文质彬彬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论语;孔子;核心素养;文质彬彬

中图分类号:G40-0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7)01-0072-05

《论语》篇章貌似驳杂随意,但孔子多次强调自己的思想“一以贯之”。第一次在《里仁》中,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第二次在《卫灵公》中。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究竟什么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一”?孔子自己并不明说。

从《论语》频繁出现的词语以及相关观念来看,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其实就在于“仁智勇”三者以及“中庸之道”。《论语》多次将“智”(知)、“仁”、“勇”并列。《雍也》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子罕》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能同时具备三达德者,就称得上有“中庸之道”。一般将《论语》中的智、仁、勇称为“三达德”。“三达德”的说法最早见于《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朱熹《中庸章句》第二十章)。“智、仁、勇”三者兼备,则有“中庸”之德。

《论语》所强调的智、仁、勇、中庸实际上就是先秦儒家所理解的人的核心素养。或者说,在《论语》那里,人的核心素养就是“三成四德”:智、仁、勇以及中庸。“智仁勇”与现代教育中的“德智体”大体对应。更重要的是,先秦儒家提出了“中庸”之德。“中庸”之德是传统教育的独特魅力,也是现代教育的缺憾。

一、仁

《论语》之“仁”,关键在于“他人” [1 ]。就此而言,西方文化的核心是“我”或“主体主义”,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文化的核心是“他”(或“整体主义”)。也因此,西方传统文化强调“自我维权”的法律与法治,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的礼仪与德治。

狭义的“仁”主要指“仁爱”,而狭义的“德”主要指“善良”。当仁与德相提并论时,皆指狭义之仁和狭义之德。比如,《老子》三十八章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在这里,道即天道,德即善良,仁即仁爱,义即义气,礼即礼貌。《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天道,据于善良,依于仁爱,游于学问。

广义的仁和广义的德几乎同义。广义的仁与广义的德皆包含“仁爱”、善和礼,三者兼而有之。《论语》中单独出现“德”的概念,几乎都是广义的德,等同于广义的“仁”。比如,《学而》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里仁》曰:“德不孤,必有邻。”《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里仁》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颜渊》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也就是说,在《论语》这里,虽然“仁”主要指善良,但广义的“仁”包括善良(仁厚)、仁爱(仁者爱人)与礼(“克己复礼为仁”)三种情感。

第一,作为仁厚之仁,主要包括善良与同情心。在《论语》中,仁厚有三种呈现方式。一是存而不论、论而不议,直接使用,不加解释。比如,《八佾》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又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或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阳货》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二是以类似“忠恕”的说法表达“同情心”、“同理心”的追求。比如,《里仁》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雍也》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颜渊》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又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三是以“温”、“良”作为仁厚(善良)的代称。《学而》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述而》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张》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第二,作为“仁爱”(仁者爱人)之仁。墨子主张兼爱(博爱),人人平等,但儒家主张有“差等”的爱,“儒学本于五伦” [2 ]。后来发展为“三纲五常” [3 ]。 “五伦”的根基是孝爱,然后由孝爱推广为忠爱、友爱。《论语》对“孝”有详细的解说,《为政》提出孝爱的三个标准:“无违”、“恭敬”、“色难”。《里仁》也提出三个标准:“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不过,有人认为,这一条只是孔子的学生有子的提议而并非孔子本人的主张。孔子本人严格区分齐家与治国。家庭之孝仅限于“色难”,而治国之关键在于公而忘私。“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 [4 ]孝爱是忠爱的基础,儒家强调“移孝作忠”。比如,《论语·学而》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除了孝爱和忠爱,《论语》特别关注友爱(包括邻里之爱)。论语开篇就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里仁》则曰:“德不孤,必有邻。”又曰:“朋友数,斯疏矣。”《公冶长》则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三,作为“克己复礼”之仁。“礼”不同于“理”。礼的根基是仁,尤其是仁爱之情。而理的根基是“智”,即所谓“理智”。理智可能显示为“法不容情”、“存天理灭人欲”,但礼恰恰关乎情感。礼强调情感,它是情感适时与适度的呈现,发乎情而止乎礼。礼的核心是恭敬、谦让、诚信。《礼记·礼运》提出“大同”和“小康”两种社会形态。“大同”虽是最高理想,但就当时的世道而言,孔子在现实中追求的是“小康”,“孔子平日所讲,皆小康之道” [2 ]。正因为针对“小康”社会,孔子特别重“克己复礼”之仁,而“所谓礼者,小康之世之所贵耳” [2 ]。孔子的初衷是“复礼”,“仁”只是“复礼”的手段。但是,孔子这么做的客观效果是:真正使得“礼”具有价值、具有生命力的是“礼”的背后所承载的“仁”的精神。“仁”才是“礼”的灵魂。有人認为:“孔子用‘仁解‘礼,本来是为了‘复礼,然而其结果却使手段高于目的,被孔子所发掘所强调的‘仁——人性心理原则,反而成了更本质的东西,外的血缘(‘礼)服从于内的心理(‘仁)。” [5 ]尽管孔子的教育被统称为“礼教”,但孔子之学其实是“仁学”。而且,在孔子那里,礼教的主要途径是诗教与乐教。《论语·泰伯》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此,《论语》中有关“诗”与“乐”的谈论,往往属于“仁”的主题。

二、智

智主理性,仁主情感。智(理性)与仁(情感)相反相成。在《论语》中,“智”主要有三个含义。一是智慧,也可称之为聪明、机智,这是智的形式。二是理智,也可称为理性,这是智的内容。三是智育,也可称之为学习,这是智的途径。

第一,作为“智慧”之智,主要包括明智(聪明)、智谋、机智。《论语》所谓“智仁勇”或《孟子》所谓“仁义礼智”以及汉代以后出现的“仁义礼智信”,主要指“智慧”之智。《论语》之“智”,往往以“知”代之。比如,《雍也》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子罕》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阳货》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之“智”首先是明智(聪明)。据《颜渊》,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若不为谗言、诬告所动,则称得上明智。除了明智,“智”还包括政治智谋或机智。比如,《泰伯》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卫灵公》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

第二,作为“理智”之智。理智之智主要显示为“以法治国”且“法不容情”。《论语》虽不谈“法律”、“法治”之“法”,但常以“刑”(或刑罚)、“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且无耻”)、“残”、“杀”(“胜残去杀”)作为德治(礼治)的对立取向。孔子提倡仁政而反对刑罚,本身就说明当时社会盛行“刑罚”。孔子只是以尧舜之“德主刑辅”为理想,但并不浪漫地主张在任何社會都可以取消刑罚。

第三,作为学习之智接近现代教育学之“智育”。孔子特别强调学习。在孔子看来,虽有“生而知之者”,但多数人属于“学而知之者”。《阳货》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又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礼记·学记》曰:“人不学,不知道。”《论语·述而》中孔子对自己的定位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中有关“学”的讨论,皆属于“智”的主题。《论语》之学,主要显示为“游于艺”。《论语·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主要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孔子重视“仁”,将其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但孔子同样重学,甚至比崇“仁”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二者其实并不矛盾,“仁”是目标,“学”是方法和途径。《论语》开篇第一章便是“学而”,足见“学”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自孔子后,凡儒家都重学,如《荀子》第一篇也是《劝学》。也因此不少人只承认有“孔学”而无“孔教”,因为“孔子一生,是把‘学看做终身事业,并不是把‘教看做终身事业” [6 ]。

三、勇

勇是对仁与智的重要补充。在王夫之看来:“知、仁是性之全体,勇是气之大用。以知仁行道者,功在存理。以勇行道者,功在遏欲。” [7 ]在《论语》中,广义的仁原本包括勇。孔子认为“刚毅”之勇几乎就是仁。《论语·子路》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宪问》则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但是,狭义的仁偏于仁厚、仁爱、礼仪等“厚德载物”之“坤德”,较少勇敢、刚毅、勇猛等“自强不息”之“乾德”。仁主要显示为包容、承认和示弱于他者的整体主义精神(非主体主义),这在和平的社会的确不失为美德。勇则显示为与他者对抗、抗争、不妥协、不投降、不苟且的主体主义精神。虽然孔子强调君子之仁德,但是,孔子并非主张对任何他人都保持无条件地容忍、投降和妥协的仁爱状态。否则,就无法理解孔子所推崇的“刚、毅、木、讷,近仁”。

表面看来,仁主情感,智主理性。仁智双彰,则合情合理,德才兼备,似乎两不亏欠,万事大吉。但是,无论仁还是智,无论德还是才,皆只是“文”(人文、文化、文明)。若无自然朴素之“勇”,则人文、人道、文化、文明、文人很容易退化为文弱、繁杂、猥琐、衰败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为此,孔子在提倡“仁智”的同时,特别将“勇”作为君子必备之核心素养。

《论语》之“勇”,主要有三义:一是勇气或勇敢;二是勇毅,含刚毅、意志、激情、威严;三是勇猛,含野性、血气、血性。《中庸》第十章“子路问强”之“强”,含勇气、勇毅、勇猛,三者兼而有之。《论语》严格区分“威”与“猛”,且“威”高于“猛”。“威”(威严)属勇毅之勇,与刚毅、刚强相关;“猛”属勇猛之勇,与血气、血性相关。

第一,作为勇敢、勇气之“勇”。在《论语》中凡单独出现的“勇”字,几乎皆指“勇敢”、“勇气”。比如,《公冶长》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泰伯》曰:“勇而无礼则乱”,“好勇疾贫,乱也”。《子罕》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先进》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阳货》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作为“勇敢”之“勇”与“义”相表里,正如“仁”与“礼”相表里。如,《为政》曰:“见义不为,无勇也。”《阳货》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又曰:“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第二,作为刚毅、意志或激情之“勇”。《论语》中主要显示为“威”、“刚”、“毅”、“狂”、“狷”。比如,《学而》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述而》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泰伯》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子路》曰:“刚、毅、木、讷,近仁。”《子罕》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公冶长》曰:“吾未见刚者。……枨也欲,焉得刚。”在孔子看来,无欲则刚。有人甚至认为:“刚之一义也可以统括孔子全部哲学。” [8 ]另外,孔子所谓“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亦为刚毅之勇。《宪问》所谓“仁者必有勇”,也主要指因孝爱或忠爱而甘愿冒险去克服艰难甚至愿意献出生命。也因此,《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而《卫灵公》则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第三,作为勇猛、野性、血气之“勇”。《论语》中主要呈现为“猛”、“野”、“质”、“血气”、“战”、“戎”、“斗”,等等。比如,《述而》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之所慎:齐,战,疾”。《先进》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子路》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又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季氏》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阳货》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中庸》第九章“白刃可蹈也”和第十章“衽金革,死而不厌”,亦与“勇”(勇猛)相关。

总之,勇是对仁智的补充。仁智为“文”,勇为“武”。即便“文”可以发展出高度发达的科学与艺术,此种科学与艺术也必导致人的堕落 [9 ],并由此导致主奴关系或“三世”的轮回 [10 ]。只有文武双全,允文允武,才可能终止或阻止主奴关系或“三世”的轮回。智仁勇三者兼而有之,才达到孔子所追求的“中庸之道”或“文质彬彬”。《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包括智仁,“质”涵括勇气、刚毅、野性。“野”指朴实无文,如野人一般质朴。“史”之本义为史官,史官善文辞,且辞多浮夸,常文过饰非 [11 ]。古代史官记录天子、诸侯的言行,不能秉笔直书,必须加以修饰,加以美化。故“史”与“野”相反。质接近情感,文接近理性。质胜文近似动物,但有生命活力。文胜质如同机器,迂腐不堪。孔子提出“文质彬彬”,主要是为救时人之弊。时人之过,主要不是“质胜于文”,而是“文胜于质”。

四、中庸之道

孔子之学,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之学,他所关怀的核心问题是政治。甚至可以说,孔学乃是“帝王之学”。孔子明确区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而且,孔子大量地谈论精英教育而不是大众教育。樊迟问稼,孔子之所以不高兴,因为孔子认为稼穑乃大众的事务,而孔子看重的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之精英教育、帝王之学、政治哲学。就此而言,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也可能指自己的帝王之学一以贯之。但是,政治、从政只是一个目标,其关键方法(或途径)是“中庸”。中庸之道为政治之实践智慧。所谓“中庸之道”、“政治”或“实践智慧”,三者异名而实同。一旦从政,则必中庸、中行,反之则可狂狷。《论语·子路》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在孔子那里,中庸之道主要有三:一是适度;二是适时;三是经权关系。

第一,适度的智慧。适度是空间的、横向的中庸之道。在两者之间,行中道,保持均衡,兼而有之,整合资源,不顾此失彼,不制造不均不公,不偏袒,不执著于一端(执著于一端就成了“异端”)。在《论语》中,孔子直接谈论“中庸”,主要指“适度”。《雍也》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中有大量类似的说法。《尧曰》载,“天之歷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先进》则曰:“过犹不及”;“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与之相关,孔子以“中庸”作为标准考察所有“两难选择”的合理性。比如,在文明与野蛮之间,理想的君子是“文质彬彬”。不能过度偏于“文”,也不能过分偏于“质”。乐与哀的标准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礼”的标准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对待鬼神的标准是“敬鬼神而远之”。对待君子和小人的标准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对待“小人”或“女子”的标准是不近不远,“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对待公平的标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由于“中庸”原本与政治相关,孔子尤其看重“行藏”、“有为与无为”关系。虽然历来有“文死谏,武死战”的慷慨激昂之声,《论语·微子》亦曰“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但是,孔子并不赞成“死谏”。尽管孔子也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但是,就政治参与而言,孔子更重视儒道结合。《论语·述而》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泰伯》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先进》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颜渊》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泰伯》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宪问》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又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卫灵公》则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第二,适时的智慧。适时是时间的、纵向的中庸之道。适时是对适度的补充与扩展,当两者之间无法取舍而至于两难选择的矛盾困境时,则让时间来解决矛盾。适时的消极意义在于,适时就是拖延,让时间来解决矛盾。几乎任何人为的矛盾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拖延往往导致拖垮。适时的积极意义在于,适时就是时机,静观其变,把握时间。在孔子看来,沉默不言并非美德,关键在于“时”。《论语·宪问》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乡党》篇尤其强调“时”。“夫孔子之圣,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语默,莫非时中,编者因又置之于篇末以拟之,盖明《乡党》一篇皆为时中也。” [12 ]有人甚至认为,孔子之学不是“仁学”而是“时学”。所谓“时学”,既指“时政”之学,政治学、帝王学,也指“时机”、“时变”之学。而所谓“时机”,也还是强调政治要重视时机。《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此“时”也,或有深意 [13 ]。孟子比较伯夷、伊尹、柳下惠与孔子的为官与为人之道,对孔子作出的赞誉是:“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

第三,经权的智慧。经权智慧是对适度、适时的补充说明。适度与适时追求平衡和妥协,但是,适时适度也并非完全没有原则没有标准的机会主义或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真正的适度、适时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孔子主张“君子贞而不谅”,即坚守正义而不拘泥于小信。孔子既强调道德原则的学习和坚守,朝闻道夕死可也,甚至可以杀身成仁,同时,又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见机行事,权衡利弊。孔子甚至把权衡的实践智慧视为至高无上的艺术。《论语·子罕》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又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孟子那里,中庸智慧即经权智慧。《孟子·尽心上》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于执一者,为其贼道也。”经即大道、中正、原则、规则、律法。权即“权变”,指权衡各种关系并保持灵活变通。《孟子·离娄下》甚至提出,信虽然重要,但在特殊情境中,可言行不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总之,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就是立足于“仁智勇”三达德的“中庸之道”。“中庸”主要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形式,“中庸”的内容是“仁智勇”三者的适度、适时与权衡(经权关系)。

(刘良华教授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修改建议,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伍晓明.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2-26.

[2]陈 柱.子二十六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

[3]贺 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M]//贺 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1-62.

[4]熊十力.乾坤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38-39.

[5]李泽厚.孔子再评价[M]//周予同,朱维铮,等.论语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31.

[6]钱基博.孔学真诠谈[M]//钱基博.大家国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94.

[7]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中庸[M]//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六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489.

[8]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13.

[9]卢 梭.论科学与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26.

[1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26-131.

[11]沈知方.四书新解[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105.

[12]韦政通.孔子的性格[M]//周予同,朱维铮,等.论语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86.

[13]许仁图.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5.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核心素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