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政—企”三方协同创新的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7-03-30 09:35邱欣杨青胡永举罗小花
科教导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邱欣+杨青+胡永举+罗小花

摘 要 为探索工科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校-政-企”三方协同创新理念,以高校理论导师与企事业单位实践导师协作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为实施方式,实现了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践,增强了教学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实现了工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并提出适用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工科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 工科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协同创新 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2.011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school government enterprise" three par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in theory and enterprises practice Tutor tutor collaborative graduate training "double tutor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The teaching of the exploratory, creative and practical,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strategy to study for master of Sc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s talent.

Keywords Master of Science in Engineering; training mod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ual tutorial system

当今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科学技术的较量,科技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高等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本科基础教育、硕士研究生技能培养、博士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是评价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衡量其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准的重要指标。各国对硕士研究生培养也十分重视,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Angela Lilley介绍了通过大学和企业紧密的合作,促使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相关建议和改革途径。M.S. Beck介绍了英国高校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以布拉德福德大学为例,详细分析了通过学术训练和大量通识课程,提高硕士研究生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David M Holbur和Thomas P Bligh比较了麻省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工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事实上,工科硕士研究生需要具备服务于工程,同时又要有超越于工程的能力,纵观我国现行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仍存在着诸多缺陷。因此,不断探索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需要,已成为目前我国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1 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培养上往往共同按“学术型”人才培养,一直强调工科教育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并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增强研究生阶段操作能力的培养,各高校都相应开设专业实践课程。一般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三年,而前两年基本上都是留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在第三年大多数采取投入实习或实训的形式,进入提前适应阶段。在理论学习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将工程类专业的课程分为通识类、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其中实践性课程又分为基础、提高、创新三个层次。同时也呈现出过度强调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局势,而忽略其能力的培养,虽然有进行项目试验,但是很多趋于形式化。

高校为给工科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更快地融入產业实践,投入了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但企业参与的形式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学生在完成研究生阶段的理论学习阶段之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阶段主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与所学内容安排基础性工作。这种形式下,两方的互动少,学生无法亲身参与其中,形式上是项目成员,但操作投入不足。部分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会发现自身专业技能与单位技术要求不能契合,一部分原因就是企业未深入到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模式单一,实践操作课程形式化,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与新时代人才需求不相符合。

由此可知,目前对工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着重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实现对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难度较大。从广大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去向来看,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很少一部分选择读博继续深造,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又有很大一部分去工程企业单位,少部分去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工作。针对进入工程企业的部分毕业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大部分毕业生不仅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时间,而且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专业知识不能灵活地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基于此,研究认为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项目实践能力的工科硕士研究生而言,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的要求,如何对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2 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需要具备服务于工程,同时又要超越于工程的能力,纵观我国现行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仍存在诸多缺陷。因此,不断探索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需要,已成为目前我国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基于此,借鉴国外成功案例,提出基于“校-政-企”三方协作创新理念的“双导师制”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对于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双导师制”是指高校老师任硕士研究生理论导师,政府或者企事业人员任实践导师,两者共同完成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政-企”三方具体指高校、政府、企业。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在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分担不同角色,高校主要为企业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撑,为企业输送人力资源;政府担任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负责驱动、调控、监督校政企合作,给校政企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企业接收高校的人才输出,负责及时反馈产品的更新换代、市场需求信息,并与高校共享实验实习设备。最终,实现“校-政-企”三方系统创新培养模式下高校、政府、企业的三方共赢、相互需要的目标。

“校-政-企”三方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利用高校、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下实行的教育模式,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拓展和延伸,是工科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当前我国实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基本内涵是产学研相结合,即充分发挥产业、高校、科研机构各自优势,形成一个集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先进培养系统,并在人才培养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早的校企合作历史,如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瑞典的知识交换计划等,并在该领域积累了较丰富的成功经验。虽然我国部分高校也引进了一些校企合作的项目,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实践形式化,学生参与不深。为贯彻落实新型培养模式,构建“校-政-企”三方协同创新合作平台,需在强化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化教学改革、深化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基于内容层面和实施层面的系统研究。因此,在高校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企事业单位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政府深层次的加入,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为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以形成一种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3 “校-政-企”三方协同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首先需要明确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的责任与义务,其次需要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双导师制”中理论导师通常为高校、者科研院所相关工作人员,实践导师可选择在相关政府或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对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选取时,均需考虑具有一定高级职称。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时具有明确分工,其中理论导师主要负责提供研究生选修课程建议,相关课程学习,以及学位论文理论指导等,实践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可结合具体项目课题开展相关专业实践。研究生课程教学可通过研究生参与相关企业或者科研院所研究项目来实现,并以实际科研项目为毕业论文选题提供支撑。对于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以及学位论文,需由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共同商讨加以决定。

通过融合高校、政府、企业三方优势,构建“校-政-企”三方协同创新的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现方式如下:

(1)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种职能。高校在”校-政-企”三方合作中发挥主动作用,一方面承担研究生人才培养与输出职能;另一面为企业攻克重大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支持。在与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共同体过程中,既可以了解企业生产或技术服务领域的新变化,并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又可以充分了解国民经济发展对各类技术科技攻关人才的实际需求,继而与企业形成平等互利、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

(2)政府要成为连接学校和企业的桥梁。政府应以协调、调控与、监督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并在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为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提供政策支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校企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确保工科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与达成,并在人才培养及技术创新方面促进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

(3)企业给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基地。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为教师和研究生提供技术需求方向,并采取有力保障措施鼓励教师与研究生投入到一线科技研发工作中,促进学校为企业培养并输送创新型高素质科技研发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与相关高校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校企合作研发平台,逐步扩大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领域中的参与广度和深度,在人才储备、技术储备与创新发展等方面达成了共赢,从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与竞争力。

4 “校-政-企”三方协同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

基于“校-政-企”三方协同创新的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工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的,以“校-政-企”三方协同创新为理念,协调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在工科研究生培养中发挥各自作用,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体系。突破了传统单一导师制模式,以高校理论导师与企事业单位实践导师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以实际科研项目为载体,在完善理论知识之余,培养了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以增强学生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为目的,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下转第59页)(上接第25页)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新体系。该模式实现了工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升了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为高校工科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5 结语

本文针对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政-企”三方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体系,并重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实践教学改革进行系统性和全方位的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實现工科应用型、创新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改革对未来工科学术型硕士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课程体系改革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浙江师范大学第五期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项目(2016-1-23) “基于“校-政-企”三方协作创新的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Lilley A.Engineering through education[J].Education+ Training,1998.40(2):63-67.

[2] Beck M S.Beck.Training engineers for the chemical industry[J].Education + Training, 1966.8(8):354-356.

[3] Holburn D M, Bligh T P. Effective models fo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C].Proceedings, Southeast Asia Conference 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Johor Bahru, Malaysia. 1998.

[4] 韩帮军,任敏.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5(4):6-7.

[5] 彭长宇,刘晓琴,代显华.校政企合作共育应用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7):225-227.

[6] 杜静,丁忠.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的双导师制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6):78-80.

[7] 殷文,唐建云,王英民等.基于政校企深度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36(3):301-304.

[8] 王友仁,姚睿,洪春梅等.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工科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3):22-25.

[9] 葛敬民.谈情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创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5):459-461.

[10] 王家华,张杰.校政企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中的导师地位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3):47-51.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