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2017-03-30 09:15许曦张静斐
科教导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音乐专业预防

许曦+张静斐

摘 要 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然而校园犯罪不断出现,其中音乐专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心理状况具有特殊性,对这个群体的犯罪心理现象需要教育者和社会学者进行专门的考量。对音乐专业学生犯罪心理进行分析,必须了解这个群体的心理特征,从心理特征中找寻犯罪心理的诱因和类型,根据这个特殊的犯罪心理类型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对策。

关键词 音乐专业 犯罪心理 预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2.084

Abstract China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s, but the campus crime appears constantly, the music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s a special group,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crimin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for this group of educators and social scholars specialized considera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music majors of criminal psychology, must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group, looking for incentives and types of crime psychology from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types of criminal psychology.

Keywords music professional; crime psychology; prevention

隨着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普及化教育”,高等教育的门槛变低,受教育群体变大,艺术类尤其是音乐专业的学生数量出现“井喷”的态势。学生数量不断增大,社会压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犯罪个体总量增大。社会不断发展,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犯罪手段呈现多样特征。同时,音乐专业学生在高校教育和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与特殊性,因而在分析高校学生犯罪心理的过程中不能笼统的将音乐类学生直接囊括其中。

1音乐专业学生心理特点

音乐人才在专业结构上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在社会中属于专业人才,音乐专业学生与高校其他专业学生的成长具有共通性,又具有自身鲜明的心理特征。两者的共性:有较强的进取心,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等。在认识音乐专业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共性特征的同时,还应当看到音乐专业学生鲜明的个性或者心理特征。

1.1 思维活跃崇尚自由和个性,但缺少规范意识

音乐专业学科本来应该是自由和严格相结合的学科,然而在国内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大多接收了自由、活跃的学风思维,而将自我学术约束、自我行为约束进行了利我性的放弃。例如,在同一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文理科学生多为知识的接受者,维持课堂秩序。而大多数音乐学生更认为自己是课堂主导者,在课堂中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表现自己的存在,课堂活跃且课堂秩序较差。

1.2 荣辱观念朴实强烈,但缺少正确价值观的指导

由于本科教育扩招,音乐类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选拔过程中,更多的注重了专业素质而综合学科素质有所降低,这样造成多数音乐专业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上显得过于单一,能够知道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但是并不能将价值观经过实践转化为方法论进行自我改造,所以音乐专业学生自身行为具有着朴实而强烈的荣辱观念,但缺少科学的个体发展方法。笔者通过在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二年级与三年级发放《关于课堂使用手机的调查问卷》得出统计数据(部分项目)表1: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在课堂学习中,大多数学生有使用手机娱乐的情况,而且他们能够认识到课堂用手机进行娱乐是违纪现象并且对自身发展不利的是非观,但是仍然觉得课堂中不得不使用手机。

1.3 个人物质条件较好,但易于产生盲目攀比的心理

音乐专业学生多数家庭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另外一部分家庭并不宽裕的学生通过在社会中兼职比普通学科学生兼职取得收入更高、更容易。所以,音乐专业学生相对于普通专业学生来看个人物质条件更好,但是,更多的学生利用自己的这个优势并不是进行自我发展,而是进行非理性消费、盲目攀比。

2 音乐专业学生犯罪心理分析

2.1 冲动型心理

在诸多学生犯罪中,冲动型心理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音乐、体育类专业学生在该类心理造成的犯罪中又是重点。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过程前,虽然没有明显犯意,也不会进行犯罪预谋,而更多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年轻学生还不能很好的处理社会与人、人与人的矛盾。出现不特定的激烈矛盾时容易出现逞凶斗狠、觉得丢脸面等心理。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在驾车撞倒被害人张某时,发现发现张某在抄写车牌,此时药家鑫对张某连捅八刀,致使被害人死亡。药家鑫就是典型的冲动型犯罪,看见被害人的行为对自己不利,没有选择最佳的解决矛盾方式,而是采用了极端的犯罪行为。

2.2“自我中心”型心理

“自我中心”型心理是社会认知观心理的一种,它是指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只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去思考问题的认知心理。从上文音乐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可知,音乐专业学生一般具有不错的家庭背景,同时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具有以“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征。这样的心理造成了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漠视,强调个人权利,淡化个人义务,当行为突破个人义务的法律底线,此时犯罪将随之而来。

2.3 无知型心理

音乐专业大部分学生热衷于专业学习,而轻视文化课学习,造成思想政治水平、法律文化水平欠缺,同时很多大学生又具有“半熟性”即生理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特点。由于对自己行为与社会法律的无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侵害到他人、集体或者国家的利益,而造成他人、集体或国家利益受到损坏。

2.4 虚荣攀比型心理

根据音乐专业学生心理特征可以知道,该类学生群体易于盲目攀比,进行虚荣性消费。当自身家庭情况和合法兼职不能满足自己消费开支时,一部分学生会想到非法获得收入。例如,盗窃、卖淫、传销等非法方式。

2.5 效仿型心理

学生心智尚不成熟,生活在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不負责任的网络和传媒传递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或者西方不健康文化,例如暴力、色情,会被学生效仿。乃至很多社会艺术名人、明星的行为会成为音乐专业学生模仿的对象,例如酗酒、吸毒、滥交。甚至还有少部分音乐专业学生认为不良社会习性是音乐创作灵感的一部分,于是染上不良习惯。

3 音乐专业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对策

人的犯罪行为产生和发展都是受到犯罪人自身心理的支配和制约。犯罪的形成与犯罪心理息息相关,犯罪心理的滋生是需要一定时间、地点和环境互相作用,从一点一滴的心理因素生根发芽成为罪恶之花。犯罪心理的发展也有由心理因素的出现、成长、变化,最终量变成为质变。笔者经过分析和研究音乐专业学生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找寻其中的变化规律,试从心理学入手进行犯罪心理的预防对策。

3.1 犯罪心理之预防

犯罪心理预防是针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所采取的削弱和排除犯罪动因,防止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则、措施和方法。简言之就是,为了防止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而采取的措施。那么,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心理之特殊性,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从自身来看,提高自我认识水平。事物的发展内因是关键,同样在犯罪心理预防的过程中,自我的素质修养,个人法律认识是阻止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方面。作为一名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和良性的认识。因而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兼修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以及思想政治素养。只有自身素质过硬,能够掌控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行为,才可以减少和阻却犯罪心理的形成。

(2)从社会来看,培养社会控制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有时候这个条件对事物发展起到重要指导意义。社会要对年轻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良好的引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需要的是一个专业过硬、思想健康的建设者,因而社会必须加强法律、道德的宣传,使社会的建设者懂得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社会失去了这个控制力,使年轻人看不到公平正义,最终导致犯罪心理的滋生和形成。

3.2 心理教育之预防

心理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以积极措施和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既然是教育,那么就应该从三个层面分析其预防措施。

(1)高校的教育措施。高校不断发展,不能仅仅以学术发展为学生教育之根本,同时也要加强学生道德水平、学生法律规范、学生思想政治、学生情商等因素的锻炼和教育实践。同时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在中国高校中更是刻不容缓,目前,在高校中很少专业有相关的设置,而且心理教育实践开展较少,笔者建议高校各专业,尤其是音乐专业设置专门的心理实践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活动,让心理教育切实影响到每个学生。

(2)家长的教育措施。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尤其作为音乐专业学生的父母,不要一味只是给孩子提供物质保障就认为完成了抚养任务,而更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目前的思想动态,主动开导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创造一个行为规范的榜样,让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3)社会的教育措施。社会环境影响如同细雨润物,如果整个社会积极向上,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的发展目标,将自由、公平、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引导方向,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那么社会的教育必定向着良性发展。如果社会以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作为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必定造成青年学生的心理扭曲、变态,最终成为犯罪心理。

3.3 犯罪心理之矫正

(1)提高认识水平。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那么高校作为知识输出的阵地要将法律思维培养、道德水平养成作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素质之一。学校要教育学生依法办事、依规治学,让学生知道如何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指导自己实践的方法论,让学生自己能够分辨是非的同时达到律人律己的效果。

(2)改变认知结构。大学生的认知尚不成熟,尤其是音乐专业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具特殊性。因此在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全面的分析社会、个人问题,不要片面的对待出现的矛盾。只有用全面而合理的认知才能避免个人观点的片面和极端,犯罪心理也会得到极大的缓解。高校可以为学生搭建各类认知世界、分析社会、了解自我的活动平台,例如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情景话剧比赛、社会热点辩论赛、模拟法庭、学生手册及法律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分析自我,改变不成熟的认知结构。

(3)培养自控能力。从上文中对音乐学院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来看到,学生明知手机在课堂中的使用对自身发展不利,而且也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但还是在课堂中使用手机。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尤其是音乐专业学生的自控能力并不理想,因而学校应该从外部督促和内部个人锻炼来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外部督促,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监督措施,来从外界干扰违规行为的产生;内部个人锻炼,利用科学的暗示、疏导、行为练习的方法,使自己能够逐渐地控制不良习惯。同时也只有培养出自己的自控能力,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行为模式,才能在遇到困难、矛盾的过程防止心理过于激化,而造成情感的失控和行为的冲动。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犯罪心理极易被诱发,而音乐专业学生的心理又具有特殊性,所以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工作者为了预防学生的心理向犯罪心理变化,要从社会教育、专业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多层次、多方式的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要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为点,社会教育为面的立体教育体系积极改变他们的教育、生活、社会环境,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程小白,汪立夏,曹晋.当代大学生罪错行为典型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4] 刘晓善,洪晓楠.高知群体犯罪问题研究范式的多维视域比较[J].社会科学辑刊,2013,(6).

[5] 张娟.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现状分析及预防对策思考[J].学理论, 2013(12).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音乐专业预防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盗窃罪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