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三昧

2017-03-30 14:51应勇
课外语文·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主问题课堂

应勇

【摘要】主问题提纲挈领,让课堂重点明确突出,紧凑高效;问题之间相互勾连,组建问题群,多角度训练,深入文本;问题链扩大思维的广度,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关键词】主问题;问题群;思维链;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主问题支撑课堂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关键。它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但对于文本的语言多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虽然有不少名为“合作探究”,但问题的设计大多繁琐细碎,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没有围绕文章的重难点精妙点进行必要的精当的主问题设计。课堂表面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却是高耗低效——耗时耗力收获少。

而张贤臣老师能另辟蹊径、高屋建瓴,从主问题设计的角度,寻找信息密集点,整合文本,统领课堂,将课上得实效高效,学生获益良多。

片段:师:孔乙己一到店,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

生:笑声。

师:而且是众人的笑声。文中有一个词语非常形象:哄笑。(板书:众人的哄笑)大家找找看,文章哪几节写到众人的哄笑?

(学生速读课文,圈画)

生:第四节、六节、八节、十一节。

师:接下来,我们就从“哄笑”入手,来深入品读孔乙己,看看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很多名师都执教过《孔乙己》,有人从孔乙己的长衫入手,有人从孔乙己的手入手,而张老师选择从众人的哄笑入手,这一角度可谓独特,同时又能够连接到孔乙己遭到哄笑后的不同反应。这一主问题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把文本的众多人物、事件囊括进来,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揣摩文章主旨,品味作者情感,又将本课的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之间的棱角消弭于无形,使四、六、八、十一这几个分散的重点段落有机地整合,教者和学生能够从容潇洒徜徉在文本中,又不会信马由缰散乱在字句间。可以说,张老师的主问题意识非常强烈,这对于语文的高效十分必要。

二、问题群深入文本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语感的教学,要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让学生通过字词句的表面读出蕴含其中的深层义,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語文课堂须深入文本,斟酌文章,扣住字词句,而不是花里胡哨多媒体、热热闹闹表演唱,真水无香,静水深流,质朴的课堂更加具有语文味。这时除了执教者要敏锐地抓住聚焦 点——主问题外,还必须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问题群,才能回到语文本真的理念中来。

而且,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张老师就很注意这一点。以分析“脸伤”这一教学环节为例,张老师先紧扣“叫”“又”这两个字内涵来分析看客的心理,并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同学“演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化思维,走进文本,加深理解;然后分析孔乙己的反应及其背后的心理,尤其是对其语言中的“要”和动作上的“排”的探究,运用了比较法,这样的问题情境就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同时还暗示学生从文本出发的真谛;最后扣住文本中的省略号这一细微处,让学生在“演读”中辨析、体会、揣摩。

这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中,对字词的咀嚼和挖掘是重头戏,名家作品字字珠玑,只有真正读进去才能含英咀华、齿颊生香,否则不是贴标签就是经验论,对孩子语文水平的提高毫无益处,也破坏了语文课堂的本真——语文味。一些很明显的词语的品析固然重要,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让孩子从看似无疑的、平淡的、一目了然的词语中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深入文本就使语文味更加浓厚了。

三、思维链提升素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说明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加有条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张老师不仅运用主问题和问题群教学让学生体味文本,感知形象,还带领他们走进理性思辨的世界,用一连串的思维链让孩子自己感悟。在分析完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张老师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要安排这样几次哄笑,是否重复多余?选择一处来写不就可以了吗?”这是诸多名家的实录中所没有的,这个问题既是对文章写作技法的讨论,又是对文本主旨的深入,更是为下面探讨作者态度张本。学生讨论之后就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思维构成了连贯的链条,不断向文本更深处延伸,延伸到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理解,延伸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最后老师通过板书的总结,完成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纵观整堂课,从孔乙己与“长衫客”“短衣帮”的不同入手,逐步分析“短衣帮”的步步紧逼以及孔乙己的招架无力,最后得出孔乙己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态度,这本身就是一条最大的思维链,在它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与文本、与老师相碰撞,构建知识、锻炼能力、获得智慧,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提升。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主问题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