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及溯因

2017-03-30 17:53李英夫
课外语文·下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问题

【摘要】文言文教学可谓是教学一大难题,文言生涩难懂,教师往往无从下手,学生成绩提高微乎其微,教学方式的改变也是新壶装旧酒,难以取得成效。随着新课标的逐步完善,对于朗读的重视日益凸显,并对各学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所以在当今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法被广泛应用,但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旨在讨论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存在的问题及溯因。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朗读法;问题;溯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張颂先生在《朗读学》中给“朗读”下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所谓朗读,是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是说声音的清澈、响亮;读,就是读书、念文章。朗读,也可以叫诵读、读书,就是诵书的意思。”可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不乐观。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发现,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虽然个别教师比较重视文言文朗读,但从整体上来看,文言文朗读的现状并不乐观,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重讲轻读,朗读形式化

当代许多教育专家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洪镇涛认为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余映潮老师在《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多次提及文言文应重视朗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诵读,以便于加强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可是,在“唯分是图”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却轻视朗读,对于文言字词和句式的讲解代替书声琅琅,往往只在要求背诵的段落进行朗读,非重点段落一笔带过,朗读时间短,个别教师甚至一堂课只有一次朗读,所以朗读就流于一种形式,枯燥生涩的讲解使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成绩提高慢,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一问一答机制代替了学生朗读的体验,学生所学的“经验”是教师强行灌输的,而朗读正是进行审美体验的必由之路。

(二)教师疏于范读,朗读技能差

此外,教师还缺少范读,当今很多教师喜欢用音频代替范读,不可否认,音频朗读有很强的示范性,字正腔圆、感情充沛。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与学生进行交流,不具有教师范读的亲和力。面对冷冰冰的多媒体,学生始终无法真正贴近朗读。教师要重点强调的断句、重音、节奏等,音频能完整的展现出来吗?因此,教师要自身进行范读,学生达不到的要求可自身进行示范,灵活性好,随时范读,随时指导,这样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还有部分教师不仅没有音频范读甚至也没有自身范读,在实习听课中发现,对于比较简单的文言文,教师基本没有范读,稍难一些的文言文教师大都进行范读,但范读基本以正音目的为主,没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于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大。

(三)学生缺乏朗读兴趣,朗读积极性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当今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却缺乏朗读兴趣,在教育实习中发现,学生对于音频范读和教师范读的期待很高,但当教师提问学生朗读时,大多数人沉默不语,课堂上鸦雀无声,只有少数几个同学主动要求朗读,这时教师只能指名朗读,在自由朗读时,学生们往往提不起精神,没有积极性,朗读在他们眼里就是例行公事,随便一读,不讲究朗读技巧和思想感情,平淡如水,草草了事,生怕自己声音太高引起同学和老师的关注。更有甚者,把教师布置的朗读任务当作耳边风,根本不进行朗读,只是默读,本该人声鼎沸的朗读课堂却死气沉沉,就是因为学生缺乏兴趣,主观能动性差。

(四)学生朗读技能较差,羞于课堂朗读

高水准的朗读是朗读技能和情感的有机融合,但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仅朗读没有情感,平淡如水,而且也缺乏朗读技能,在朗读过程中,读错字音随处发生,读错停顿、重音更是司空见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被读得七零八落,毫无美感,学生也知道自身的朗读能力差,所以在朗读过程中从不积极发言,当被教师强制朗读时,他们显得羞涩、胆怯,手足无措,害怕读错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出丑,以后在班级抬不起头来。学生羞于朗读是缺乏自信心的体现,这又制约了学生朗读技能的提高。

(五)朗读目标模糊,漫无目的

在文言文朗读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对于朗读目标认识模糊,甚至是根本不制定朗读目标,教学过程随意性大。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朗读,不带着任务地读效果甚微,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成果。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又会让学生重新读课文,如此翻来覆去耽误课堂时间,还不如朗读前就制定好目标。有的教师制定的朗读目标不够具体,没有确定朗读后要达到什么结果,何种程度。比如,第一遍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掌握重点字词;第二遍朗读要求对文章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初步感知课文;再次朗读要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课文。有些教师也了解朗读的目标,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偏离了轨道,学生像没有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一次次反复地读,可朗读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天长日久也就对朗读失去了信心。

(六)朗读形式单一,呆板僵化

在文言文进行朗读时,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学生单读或全班齐读的形式。在齐读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不读或很小声音的读,完全没有融入课文中去,所以,学习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说就成了难题,就是因为朗读形式单一让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生觉得无趣而不喜欢朗读,自然不会参与到朗读中间去,学生单读时教师也只会点班级的“积极分子”,班级的气氛死气沉沉,不朗读的同学仿佛课堂与自己无关,完全“置身事外”,小众的朗读不能调动全班学生的朗读兴趣,其实,调动课堂气氛的朗读方式有很多种:分角色朗读、配乐读、比赛读等等,教师可用多种方式相结合,防止朗读形式过于单调乏味呆板僵化,从学生兴趣出发,设计与学生兴趣一致的朗读形式。

(七)朗读评价欠缺,指导匮乏

当今的语文教学,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问题是朗读之后不分析、不评价。在学生单读时,有的教师漫不经心,不注意听学生朗读,有的教师虽然认真听学生朗读了,但学生读完,也仅仅是说:“好,就读到这吧”。这当然也不是评价。朗读的学生自己不知道朗读得如何,全班学生当然也不明就里。此时这正是朗读指导的最佳时机,但却白白浪费了。若长此以往,这对语文教学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还有就是似议非议,如学生单读以后,大多数教师都会说:“读得很好”“读得不错”“读得很棒——声音很大、很流利”。有的学生确实读得好,老师就问:“他读得好不好啊?”学生们就大声说:“好——”但诸如此类都不是评价,因此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有的教师则专门挑学生朗读的错误,更有甚者,在学生单读前,先向全班学生宣布说:“大家认真听同学读,看他都哪儿读错了,提问同学们回答!”结果听读的学生生怕提问自己,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读错处,别的内容就不加理会,茫然一片。而朗读的学生,就更加紧张,生怕读错,被同学和老师笑话。读完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挑朗读者的错误。但哪里读得好,教师却不管了。这样就等于把朗读的学生置于审判席上。被评价的学生往往羞红了脸,低下了头,不敢直视老师和同学。无疑,这既挫伤了朗读学生也挫伤了全班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所以此种评价是行不通的。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存在问题的溯因

当今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朗读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渐渐地失去了古代时期的位置,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而却忽视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实属本末倒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专注应试,忽视朗读

在中考的压力下,教师往往重视的是结果,而非过程,朗读不在考试的范围内,于是朗读在教师的眼里似乎成了浪費时间的事情,教师的忽视导致学生对于朗读不以为然。这不利于提高学生个人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多做题、多讲题才是实在的做法,滔滔不绝的讲解成了文言文教学的主旋律,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多讲授了知识点,效率貌似很高,但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不能长期停留在脑海里。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一堂本该生动的语文课,在没有熟读的情况下就开始提问、讲解,没有理解就得出结论。课堂上常常是死气沉沉,启而不发,尴尬至极,学生也渐渐失去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惰于学习文言文。

(二)教师素养较差,能力匮乏

教师疏于范读是因为不懂朗读知识、朗读理论,又不具备较好的朗读技能技巧。在当今文言文课堂上,很少听到教师范读,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也没有经过正式的朗读训练。因此,未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未训练过这方面的技能和技巧,怎么能指导学生进行范读呢?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低,当然不敢范读。所以一遇到朗读问题,就唯恐避之不及。当然许多教师都知道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但又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能力长久得不到提高。

(三)学生朗读实践较少,缺少情感体验

由于应试考试的束缚,不仅课堂上的朗读时间较少,教师重视文言文字词句式的讲解,就是课下的时间也被用来学习其他科目、复习考试,在学生眼中,朗读是浪费时间的举动,还不如做几道习题来得实在,所以就不会浪费时间去朗读,不朗读就无法走进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无法与作品融为一体产生共鸣,缺少情感体验就无法对其产生兴趣,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才有体验,所以,学生要多朗读、多实践、多体会,慢慢朗读兴趣就会被培养起来。

(四)学生缺乏技能训练,自信心不足

学生忽视朗读,很大程度上缘于教师对于朗读的轻视,由于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文言知识的讲解,使得朗读时间所剩无几,久而久之,教师的轻视逐渐影响学生对于朗读的态度,渐渐地学生也忽视了朗读,学生读的时间短缺乏朗读锻炼,所以在朗读过程中常常伴有紧张感,羞于当众发言,全班学生处于紧张状态,生怕问道自己头上。有时见那被问的学生坐下之后脸还涨得通红冒出一身冷汗。这怎会不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万万不行的,因为只有在放松的心理状态中才能更好地学习,在放松的条件下完全接受信息才能获得更多知识。没有朗读实践,学生怎能体会到朗读的乐趣,没有兴趣,朗读成为心理负担,学生怎么能放心大胆地去读,只能在原地兜兜转转,朗读能力的不到提高。

(五)课前备课疏忽,无规划性

现今有许多年轻教师在对课文没有深入理解分析、备课不足的情况下就纷纷走上了讲台,甚至还有一些老教师也存在此种情况,教学设计没有经过认真推敲琢磨就教给学生,朗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更是马马虎虎,一些教师因为态度散漫不制定目标,一些教师因为思考和规划不周全制定模糊教学目标。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的确定决定着做事的方式,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模糊的教学目标对教学不会产生任何效果,白白浪费课堂时间,学生的朗读水平不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六)教师思维僵化,墨守成规

学生单读和齐读是朗读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式,正是因为比较常用,以至于教师已经习惯于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这两种单一的方式并没有想法,更不以为然。当人们习惯于一种习惯时就会产生思维定式,它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防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一些教师在教学多年后失去了教学激情,墨守成规,不想再花心思在新的事物上,还在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七)弱化朗读反馈,无针对性

教师对于朗读评价的忽视缘于自身能力的限制,虽然现在很多教师都是高学历,但不意味着他们的朗读水平高,事实上,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没有经过正规朗读方面的训练,关于朗读的知识知之甚少,自己的朗读素养有限怎么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生读完后教师只能简单评论,单一的语言评价已经显示了他们在朗读能力上的欠缺,所以只能一带而过,读得稍好的同学只能说“好”,“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这些模糊的评价,具体好在哪里,为什么好,教师只字不提,读的不好,哪里不好,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教师就更无法指导了,朗读评价只能在尴尬中止步。

三、结语

语文是工具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它的特点,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文言文朗读的现状,使朗读能力成为当代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柴自生.朗读艺术与朗读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杜凯丽.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李英夫, 女,1990年生,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硕士,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张驰)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问题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