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三步曲”预习的教学实践

2017-03-31 08:25许柳英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三步曲三部曲初中英语

许柳英

【摘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笔者通过研究采用“三步曲”策略,即从明确预习的指向,加强及时检测,讲究预习方法三方面着手,培养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预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英语 三部曲 预习策略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预习工作,是每个老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任教初中英语学科十多年的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实践了“三步曲”预习策略,取得了不错的预习效果。

一、预习进行曲:——明确预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因材制宜地设计预习内容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规律,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预习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对每一单元的教学我们又可采用“三段走”的策略,所谓“三段”指的是每一单元学习的三个不同阶段。

1.第一阶段:预习词句——校准发音,辨析造句。

(1)校准发音。目前英语教材的设计以单元为单位,每一单元分为Section A, Section B和Reading三部分,前两部分注重的是听说和语法,而后一部分则注重篇章阅读。因而在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时,我们在单元的第一阶段必须熟悉并掌握本单元的单词、词组和句型,一般可采用跟读,朗读的方法,准确对单词、词句进行发音。而预习也就从这一步开始。

(2)辨析造句。预习英语单词时,我们要做到读音准确,词义明确,词性明了,对于四会(听、说、读、写)的单词,还要求拼写正确。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重点的单词词组要会辨析,会应用。以《Go for It 》九年级Unit8 Section A部分的预习为例,这一部分主要掌握的是几个动词词组,如“clean up, cheer up, give out, put off, set up,think up等,事实上学生对这些词组的发音并不是问题,但如何正确的使用,则可以根据词组的辨析牢牢把握。以give out为例,我们经常会碰到的带give的词组有give up放弃,give away赠送,give in屈服, give off发出,而give out的意思为分发,学生根据该词意可造出新句子:“Some Study Clubs always give out ads near our school.通过这样的预习方式,学生对于第二天课堂上要学习的单词、词组、句型早已心中有底。

(3)扩充词汇。这一阶段的预习中,妨碍学生预习的因素是:知识面窄,词汇量小。预习过程中碰到不好理解的词,有的同学会胡乱编造一个,或者干脆放弃,等老师课堂上去讲,这种现象是很平常的,完全出于一个字——懒。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使用一些英语的工具书。事实上经常在课前查词典,将有助于丰富学生对相关单词、词组、句型等用法的理解和把握,通过英语解释从而使我们的词汇量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2.第二阶段:预习语法——找准要点,举一反三。

(1)寻找焦点。如果Section A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是一些新单词,新句型,那Section B则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并最终总结出该单元的重点语法。语法一直是困扰初中学生的一大难题,很多学生是语法规则背得滚瓜烂熟,而真正运用时却不知所措。因此,在预习语法知识的时候,可让学生先找出本单元的例句,尤其是关注焦点,也就是每个单元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Grammar Focus中所罗列的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语法及句型。让学生预先了解本单元将要学习的语法、结构及用法,可以为自己所上的新课做好铺垫。例如,在上《Go for It 》九年级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前,先让学生读Grammar Focus所列的句子,接着让学生说出这些句子的相同之处。然后告诉学生这是定语从句,并布置学生预习定语从句(看书本附录中的语法部分)且找出关系代词who,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的区别。通过以上的预习,上第一课时,在播放一段音乐之后,可以引出 I like music that is gentle. 然后问学生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學生也就很自然说出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等句子。在之后设计的活动Enjoy the music中,学生通过欣赏各种音乐并回答问题:Of all these kinds of music,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prefer? Why? 和Guessing games及最后的Survey学生都能熟练地运用定语从句。定语从句在这一节课上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操练。

(2)钻研句型。这一阶段的预习中,妨碍学生预习的因素是:没耐心,畏难。很多学生认为语法的学习枯燥乏味,尽管他们能找到单元中的Grammar Focus,但不能静下心去研究句型结构的特点,没有了分析,也就无法归纳该语法点所表示的意义和结构。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具有钻研精神,并能根据例句学会举一反三。

事实上学生在预习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Section A, Section B的具体内容,把第一、第二阶段合在一起进行预习,也就是在预习了单词、词组、句型后,同时总结出该单元的重点语法。这样预习的知识将会更系统,但预习的量会增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更高。

3.第三阶段:预习篇章——化繁为简,梳理归纳。

教材每一单元的最后,通常是一篇较长的阅读文章,特别是八九年级,学生如不事先预习,当堂掌握阅读内容对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如何设计阅读课型的预习作业则是笔者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这一阶段,笔者认为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亟需培养的能力是化繁为简,可采用根据内容找关系或画示意图的形式进行,当然在开始阶段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1)梳理人事关系。对于一些叙事类的文章,化繁为简的最好方法即为找出关系,如人物间关系,事件间的关系等等。以《Go for it》九年级Unit8 Reading: Ill send you a photo of Lucky為例,这是一篇书信格式的阅读文章,属于叙事的体裁,从标题事实上看不出全文的大意,但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事先去梳理一下Miss Li, Liz Smith及 Lucky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对把握全文的内容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前可布置学生的预习内容为:找出Miss Li, Liz Smith及 Lucky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比找出Liz Smith在拥有了Lucky之后发生了哪些变化。预先做好了这一步,学生对于把握文章的大意也就简单很多了。

(2)填好示意图。对于一些说明类型的阅读文章,化繁为简的最好方法则为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通过预习完成示意图,以此熟悉课文内容。但这个预习任务在实行的初期,对绝大多数学生(包括一些上游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始一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先由教师画出示意图,让学生填信息,逐步发展到培养学生独立根据文章画出示意图,从而激发学生对预习英语阅读材料的兴趣与信心。以《Go for it 》九年级Unit 9 reading 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为例,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去预习完成课后3a的图示题。

如果学生能正确完成图中的内容,则该学生对将学的文章已有了很好的理解,对于第二天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就做到心中有数了,课堂效率自然高出很多。而如果图示是不正确的,那么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找出其错误的地方,加以引导,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能初步理解文章内容上存在的逻辑关系。

二、预习完成曲:——及时预习检测,做到有效反馈

学生既然进行了预习,教师必须有针对预习的作业检查,有预习成功的呈现。否则,学生是否真正预习教师不了解,预习到何种程度教师不了解,预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教师也不知道。时间久了,学生就会觉得预习和不预习一个样,预习认真与否都一个样,预习也就成了一种形式。因此,教师对学生预习结果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预习检测可以分为两层,即课前检测和随堂检测。

1.课前检测,教师可以通过批阅预习作业来检测。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认真批阅预习作业,不但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新课前的知识水平,还能够反馈到学生对新课的学习程度。对学生的学情有了全面把握,新课教学时也就能真正实现“会的不教,不会的精教”,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2.随堂检测,应该落实到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上。课堂上,精妙的预习检测问题,不仅能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巧妙检测,更能不落痕迹地将学生自然地引入新课学习,教师在认真研读课标基础上明确三维目标,结合具体学情设计的课堂问题既检测了学生的预习,又获得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反馈,更是对新课学习的引导。在关键处设疑,在疑难处追问,这样的设疑与追问,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去思考,这也正是新课所倡导的。如前面提到的《Go for it》九年级Unit8 Reading: Ill send you a photo of Lucky,学生事先根据教师的预习要求找出了Miss Li, Liz Smith及 Lucky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比找出Liz Smith在拥有了Lucky之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根据文章的标题马上进行提问:

T(teacher):“What is “lucky”?

S1: “Lucky is a dog.”

T: This is a letter which is from Liz Smith to Miss Li, who is Liz Smith ?

S2: He is a disabled person, he is blind, deaf, and unable to walk or use his hands easily.

T: Who is Miss Li? What do you think of her?

S3: Miss Li is a generous woman , she donated money to “Animal Helpers”, I think she is very kind.

课堂上短短五分钟的对话足以检测出学生究竟有没有对教师要求的预习内容进行认真的执行。这种当堂检测的方式也迫使学生不得不认真在英语课前进行预习,假以时日,这种预习便成了学生自然而然的习惯。

三、预习保障曲:——讲究预习方法,做到授之以渔

叶圣陶老师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 预习作业的设计不能仅仅只让学生抄写单词、背诵词组,应该要充分运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多“官”齐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思维潜力,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所谓多“官”,即为耳听、口诵、手记,心想。

1.耳听。预习过程中的听,主要听的是教材中的配套听力材料。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一篇文章,用英语怎样表达,首先从听录音开始建立语言印象,进行形象思维,从而形成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新的一个单元开始前,可先听该单元的单词发音,然后再听下节课将学习的材料,以此作为预习的第一步。

2.口诵。诵即读,读能训练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适度的节奏感。预习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做到“三读”——跟读,粗读,细读。跟读,指听录音磁带,模仿朗读单词,句子,培养自己的英语语感,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粗读,指学生事先读一些对话或文章,学生既可以单独读,也可以与他人合作读,从而使学生对所读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最后是细读,细读一般出现在一单元的最后,指让学生读背记单词和课文。

3.手記。有经验的老师认为:“教师上课前要写教案,而学生也有必要写一个简单的学案。”所谓的学案,就是让学生课前预习时针对自己的问题,作好适当的记录。在预习过程中,边看、边想、边写,在书上适当勾画和写点批注。看完书后,最好能合上课本,独立回忆一遍,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强化记忆。同时,可以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找出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尝试作笔记,把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

4.心想。预习时,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思考相关的前置知识基础是什么?新知识与前置知识间的联系是什么?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同时预习时要求学生能够将有关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事实上在预习过程中,这四种预习的方法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每一次预习,都应该是多管齐下,以达到最后预习的目的。如在预习《Go for It 》九年级Unit 4 Period 1(1a-2c)时,学生可先跟读本单元的新单词,并能对新单词正确发音,然后大声朗读本课中出现的一些句子,注意语音语调。这一课时的主要语法是关于虚拟语气的使用,对于文中的重点词汇适当进行圈点,对于虚拟语气的一些用法适当做好笔记,如:虚拟语气的含义:与事实相反或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虚拟语气的结构If+主语+动词的过去式,主语+would/should+动词原形。学习生在预习总结的时候可能不太完整,但有必要记录下来,不到位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补充。最后是发挥想象力,特别是那个话题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what would I do? 答案可以为:

(1) 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I would give it away to the charity.

(2) 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I would buy a big house for my parents.

(3) If I had a million dollars, I would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

多“官”齐下的预习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并且能有条不紊地对预习的内容进行听、读、记,思,对最后的课堂学习效果必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教师如果能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只要教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引导,及时进行预习后的检测并注意预习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普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是能使学生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但预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的,它需要长期地培养,因此也要求笔者进行更深入地探究,努力让每位学生爱上预习,让学生的预习更加行之有效,从而为教学的完成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黄耀.初中英语教师如何走出词汇教学的困境.

[2]廖荣莲.学生预习后的课堂更精彩—评判反对预习的四种观点.

[3]杨卓.有意栽花巧预设 无心插柳妙生成—试谈新课堂的动态生成[J].教学创新,2011(5).

[4]廖影红.课前预习,有效课堂的奠基石——浅谈对小学英语课前预习与评价策略的思考.

[5]宋军.预习导学案的实施方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11).

[6]《新课程标准英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编 2007.6.

猜你喜欢
三步曲三部曲初中英语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小学语文阅读“三步曲”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小学作文批改“三步曲”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