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范畴的跨语言研究

2017-03-31 09:08李蕊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12期

李蕊

【摘要】在语言类型学视野下,对被动范畴进行跨语言研究。认为,在世界语言中,语言对于被动的表述有共性也有个性。被动范畴的范围有所扩大,分为基本被动和非基本被动,同时也包括了逆动态语言现象,并将逆动态与汉语中的把字句进行比较,两者之间有相同点,但是也有所不同。因此,世界语言有共性也有个性。

【关键词】被动态 被动范畴 逆动态 类型学

一、引言

在世界语言中,被动态指的是一种语态,由主动向被动的一种语法操作,通过这种操作,由主语凸显衍变成宾语凸显,从而使句子的语义重心发生变化。而对于被动范畴来说,其所属范围扩大,不仅包括被动态,也包含了语义被动,逆动态以及世界语言中不同语系对于被动的表现形式。从国内到国外关于被动态的研究屡见不鲜,基本上对于其研究都是围绕着英汉语的类型对比研究,从世界语言的角度研究被动范畴的很少,因而本文从世界语言的视角对被动范畴进行研究分析,找出世界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二、被动态的跨语言形式

1.基本被动。语言的句法形式区分出两种被动态:基本被动和非基本被动。在基本被动中,不同语言的被动形式也是各不相同。

在基本被动中,有的语言会用到助动词的帮助去形成被动态,如英语,法语和拉丁语等。这类语言的基本被动句结构是:主语+助动词+动词的过去分词。

1)The glass is broken.

在上面的例子中,1)中的助动词是英语中的be动词,是借助助动词完成被动态的转变。

助动词不仅仅只有以上语言中的形式,

(1)表示“是”“变成”。这类的助动词的意义是一样的,此外还有,

2)Hans wurde von seinem Vater bestraft

Hans became by his father punished

‘Hans was punished by his father

(2)表示“接受”“感应”。这一类的助动词在英语中比较常见,另外,在Welsh 和Tzeltal(Mayan)中也会有这类助动词出现去实现被动句的句法操作。我们在此仅举Welsh的例子。

3)Caffodd Wyn ei rybuddio gan Ifor

Get Wyn his warning by Ifor

‘Wyn was warned by Ifor

2.非基本被动态。非及物动词的被动句没有名词短语的出现,因此是没有主语的(subjectless).此类被动句被称为“客观被动句”(impersonal passives),他们远没有非客观被动句(personal passives)出现频率高。

客观被动句和基本被动句有相同的动词形态变化,施事短语有相同的标记,但是前提是两者都有施事短语可以出现在被动句这样的句法规则,因为有的语言中则不允许施事短语在被动句中出现,例如,Dutch。在客观被动句中,不会仅仅要求是非及物性动词,及物动词也有在客观被动句中出现。一个及物动词和它的名词短语将会形成一个动词词组,然后变成被动态。在这种情况下,名词词组在被动句中仍然还是宾语。例如,North Russian,

三、逆动态的语言研究

在主受格语言中,被动态是一种常见的句法表征,但是在施通格语言中,则会有另一种句式结构,它没有被动态的句式结构,但是句子意义却有被动态的意义——逆动态。关于逆动态的研究在国内不是很多,但是在国外,许多语言学家都对其进行了研究综述,他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对逆动态进行解释说明。最早使用逆动态这一专业术语的学者是M.Silverstein(Dixon 1994:149).逆动态是由主动态派生而来的,是及物句的一种去及物化的操作。逆动态主要有以下特征:

1)从及物句衍变为不及物句2)及物句中的施事变为逆动句中的主语3)及物句中的宾语在逆动句中可以省略,也可以用介词引导。

汉语中存在逆动句的结构,但是把字句不是,因为逆动态的受事成分是降级,施事成分是升级,谓语从及物性变为了不及物性,把字句却与上面的特性相反,其施事成分保持了原来的地位,受事成分提升,句子语义增强了影响性。

四、结语

通过对被动范畴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世界语言中不同的语系对于被动范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个性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语言中的共性。我们常见的被动态是一种类型,在施通格语言中,逆动态的出现也使得语言学家对被动范畴的研究更加的广阔。在世界语言的背景下,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英汉的逆动态的研究,虽然目前的研究范围有限,但是在以后的学习理解中,英汉的逆动态研究一定会有新的进展,世界语言的共性将会更加的凸显。

参考文献:

[1]Dixon,R.M.W.1979.Ergativity[J].Language,55:59-138.

[2]Dixon,R.M.W.1994.Ergativ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 s.

[3]Perlmutter,D.M.1978.Impersonal passives and the Unaccusative Hypothesis[A].I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C].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57-189.

[4]Bittner M.1987.On the semantics of the Greenlandic antipassive and related constructions J.IJAL 53 2 194-231

[5]张伯江.汉语句式的跨语言观——“把”字句与逆被动态商榷[J].語文科 学,2014,(6):58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