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哥特因子”

2017-03-31 09:25石潘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12期

石潘

【摘要】本文从哥特式的角度,解读《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人物与意向描写,体现王尔德的唯美的艺术主张。

【关键词】哥特因子 恐怖场景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受争议的小说家。与众不同行为和个性使得了王尔德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之路,并践行着自己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创作理念。《道连·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980)更是一部晦涩朦胧,广受争议的小说。小说的内容触及到了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等敏感问题,而作者本人并未明确表明个人的态度,一经出版便遭来非议。而正是在这部作品中,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艺术作品伸张自己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思想,敢于公开挑战当时传统的伦理道德。

神秘,恐怖,死亡,颓废成为哥特小说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暴力与仇恨并非哥特思想的元素。相反,部分哥特思想是由主流文化被忽略或遗忘的社会或个人罪恶的认知、了解、悲痛所组成,强调个人主义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厌恶社会保守主义。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也不乏这些“哥特因子”的存在。

一、哥特式的人物

哥特式的人物,不禁让人想到苍白的皮肤,看透世事,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性格。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连姣好的面容,放荡不羁的性格,扭曲的灵魂正是哥特式人物的真实写照。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从王尔德使用白色开始,正是道连从无知的到堕落的形象转变。白色通常被暗指无知和空白,这是作者在初次引荐道连时用的词。事实上,用亨利勋爵的话,是属于少年所有的那种充满激情的白净,纯净。当霍华德看到道连用自己的灵魂换取美貌,看到自己亲笔画作面目全非时,想借用白色让道连明白,他是用自己的无知作为牺牲品,他引用圣经中的一句话:“尽管你的罪行是红色的,然而我会让他们变得跟雪一样白。”但也正是这句话,使道连产生了更邪恶的想法。白色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意味,变成了死亡的代名词。

道连的人生轨迹也如这白色,从无知到死亡,从懵懂到堕落,人格的扭曲,为的只是自己的青春能够永远停留,他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灵魂为代价。在亨利勋爵的鼓吹下,他把西比尔的死看作是艺术理想化身美好的牺牲品,而并不是他的不负责任的言辞造成了西比尔的死亡,进而将他推向了罪恶的深渊。正如画像中逐渐丑陋、老去变形的他一样,没有灵魂的他失去了人性中善的一面,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他邪恶的笑和脸,尽管美丽时刻伴随着他,但他却始终摆脱不了灵魂对他的折磨,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读着令他陶醉的黄色书籍,最终将罪恶之刀刺向了霍华德。游离于画像与自我之间,道连的内心并没有因为罪恶而宁静,他的内心越发焦虑和不安,正是这种扭曲变态的心理,把谋杀当成复仇的快感,在霍尔华德死后他竟然可以平静地回到自己房间入睡,不仅没有忏悔,反而寻找毁尸灭迹的机会。道连的沦落,心理的病态,人性的扭曲,行为的怪异,都是哥特人物的真实写照。事实上,道连在毁灭他者的同时,自我也随之毁灭。王尔德正是从人性隐秘的阴暗面出发,让读者体验艺术美的极致。

二、恐怖意象

王尔德运用象征的意象,为环境的营造和情节的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意象的描写,不仅含有丰富的心理信息,象征着人物形象,隐喻人物的内心,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画像是小说的中心意象,而画像经历了一系列诡异的变化,无疑给故事更增添了几分神秘。这幅画像,话中的道连,经历了由年轻英俊,到苍老丑陋的变化,又由苍老丑陋重新变回了美丽英俊。画像只是道连真實灵魂的反映,而他本人年轻的外貌只不过是其人格面具。实际上,他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享乐者,色情狂和杀人犯,只有道连自己最清楚画像的本来价值,画像由具体的物象提到象征层面,产生的艺术效果已经远大于其原本的价值。

阴郁、朦胧的烟雾,带给人们更多是沉重的压抑感,正是哥特因素的一个体现。文章中多次提到了雾。在道连遇到霍华德的晚上,正是天冷雾浓的夜晚,就在那个夜晚,他杀害了霍华德。当他毒瘾发作的时候,也是在大雾中乘着马车外出吸食鸦片,也正是在鸦片的迷雾中,在昏暗的烟雾笼罩的酒吧里,有个女人认出了他就是十八年前的道连,也正是在大雾弥漫,阴冷潮湿的那个晚上,他幸运的逃脱了西比尔弟弟的仇杀。雾不仅为背景做烘托,而且隐喻了道连日渐迷失的自我。

恐怖的声音意象,不仅在视觉的基础上更形象,更能烘托气氛。抛弃西比尔后,道连在街道上徘徊,听到女人嘶哑的呼喊,醉汉的骂骂咧咧,从阴暗的院子里传来尖叫声。这些尖叫声,从暗处暗示了道连的不负责任导致了西比尔的死亡。当霍华德死在他的尖刀下,他站在屋外的阳台,看到马路对面的疯女人,听到她夜晚传来疯狂的尖叫声让他不禁发颤,黑暗里的尖叫隐喻了他的自杀。当他被人在酒吧里认出后,还是伴随的首先是女人的尖叫,而最后讽刺的是,他自毁在一声惨叫和呼啦啦的倒地声中。尖叫声仿佛像幽灵一样,始终伴随着道连,挥之不去。

三、结语

诸多的哥特元素就像附着在道连画像上的眼睛一样,带着读者去感受美带给生命的诱惑和罪恶,在愉悦的同时,看清人性的善与恶,体会到欲望向美的升华,并致力于超越现实伦理学层面的道德性,使王尔德的作品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参考文献:

[1]Wilde,Oscar.1994.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Beijing:Penguin Classics.

[2]陆建德.王尔德全集.中文版序[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