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有效作业策略的研究

2017-04-01 08:40李旭朱成兵
中学化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案例作业实验

李旭++朱成兵

目前关于新课标的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如何优化教学过程,不少专家和同行提出了各种应对策略。但在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改进中,存在一个“盲点”——作业布置环节。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让作业布置这一教学环节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的精神,笔者认为应该讲究必要的策略。

一、预习型作业明确化

古人云“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要想将预习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就一定要将预习要求明确化,而不是一句话“请同学们晚上回家预习某某页——某某页”就结束了。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两个较为实用的方案类型。

1.创设情景型

案例1:

关于有机化学中“苯酚”性质的预习。

发给学生一张纸,上面是一种软膏的说明书。

【性状】黄色软膏,有苯酚的特臭味。

【药物组成】每克含苯酚0.02克(2%)

【作用类别】皮肤科用药品

【药理作用】消毒防腐剂,其作用机制是使细菌的蛋白质发生凝固和變性。

【贮藏】密闭,在30℃以下保存。

【药物相互作用】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

【不良反应】 局部应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用量稍大或涂布不均匀,可使皮肤变白或腐蚀。

【注意事项】

1.避免接触眼睛和黏膜。

2.用后拧紧瓶盖,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尤其是色泽变红色后。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有用信息,并在书上找到对应的知识点。经过学生有目的的预习,在教学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且也可以培养他们获取有用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种从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材料、环境等问题入手,创设一系列生活化环境,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的方法,可较多地用于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如金属钠可以用《神秘水雷惊现珠江》的新闻报道,氯气可以用《江苏淮安车祸致液氯泄漏》等。

2.问题引导型

案例2:

关于“元素周期表”的预习。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如此区分的依据是什么?

2.介绍了哪些典型元素,从书上的介绍中你能总结出它们有什么样的规律?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这一种类型适用于某些理论性很强、规律性较为明显的内容,建议以教师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如“离子反应”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尝试书写几个典型的离子方程式;“物质的分类”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完成相关内容的树状分类图等。

在设置预习型作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预习作业的选择一定要围绕着主干知识,不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2)预习作业的设置一定要具有较好的梯度性,即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预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预习作业的检验一定要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可以在课堂上讲授新课前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讲述在预习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甚至可以将某些主要的预习问题设置成书面作业,对其检查等。

二、复习型作业基础化

学生在接触到新知识后,将大量出现的是复习型作业,但如果处理不当,就极有可能出现“题海战术”,这无疑是与新课标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1.基础化的前提是要保证作业的“质”

要想在有效的时间内辅助以有效的练习,就要求这种练习要有“质”与“量”的两方面保证,尤其是对于作业“质”的控制,做到精选、精讲、精练。

案例3:

关于“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练习处理。

如:请利用图1所示装置及试剂组装一套装置。其流程是:先制取纯净干燥的Cl2(不收集),后试验干燥的Cl2和潮湿 Cl2有无漂白性。回答一系列问题。

毫无疑问氯气的性质、制法等一直以来都是高中无机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但书上的题目量以及内容明显不够,尤其是关于制备与性质的组合型题目,所以还是应当根据学生情况增加题目训练,尤其是一些经典例题。尽管高考试题不断的推陈出新,但一些基本学科内容是不变的,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对最经典的学科知识的呈现。

2.基础化中也要讲究个性化

由于现在大部分教学用书的题目都是大同小异,因此对它们的选择很多教师也是处于两难境地。这里建议大家在使用现有资料的同时不妨自己动动脑筋,根据知识的基本点编写一些简单的但有个性的题目。

案例4:

在一些复习作业中不妨设计一种特殊的作业类型——要求学生设计知识网络图。

例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时可以要求学生按“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 →存在” ,“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网络基础,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中按官能团的性质归纳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等。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脉络的把握,学生整体思维水平的提高,同时这也是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探究型作业多样化

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积极探究基本规律,鉴于学生的水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阶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探究型作业也应该是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1.实验探究型梯度性

以实验为探究的切点,在化学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中应该是占主导地位的,它主要分成提出假设,通过实验证明假设;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对已有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选择最佳方案等形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上来就将学生一棍子打倒,这是不正确的,因此实验探究型题目应该梯度化。

案例5:

根据市面上出售的“氧立得” (有效成分过碳酸钠与二氧化锰)的工作原理,请学生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一>设计实验方案,分别验证过碳酸钠水溶液中存在碳酸钠和过氧化氢。(该实验可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

<实验二>设计实验方案,用一套实验装置,完成对过碳酸钠溶液中存在物质的验证实验?

该实验方案经学生讨论后,教师选取较好的装置(例如图2),并要求学生分析实验步骤。

<实验三>设计实验方案,测定样品中过碳酸钠的含量(假设其它物质不参与反应)。

以上三个实验设计分别是最经典定性实验、仪器改进实验和定量实验,控制得当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身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專题探究型综合性

鉴于新教材必修内容难度的降低,以及所教学生的水平不同,关于专题探究形式的深度与广度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

案例6:

关于“各种气体的实验室制备装置的选择以及改进”专题

在必修1和必修2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许多的气体的实验室制备问题,主体上都分为制氢气(固液不加热)、制氨气(固体与固体加热)以及制氯气(固体与液体加热)的几种基本方法为主。此时,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此做一个专题总结,以方便学生以后对这一类问题进行类化处理。同时也可以将各种气体制备的改进原则总结一下,即操作简便(尤其是同时制备几种气体)、节约原料(设计随开随停的制备装置)等,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生产、生活探究型实际性

案例7:

明矾石是制取钾肥和氢氧化铝的重要原料,明矾石的组成和明矾相似,此外还含有氧化铝和少量氧化铁杂质。具体实验步骤如图3所示。

根据上述图示,完成下列填空:

……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新教材上有很多要求学生对工业生产以及生活实际中的化学学科知识做调查评价,说明新教材越来越倾向与生活生产实际相连接,而有很多教师往往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忽视对这一类型题目的适当训练。

当然这种探究型作业一定要为学生量身定做,注意控制梯度,切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结果适得其反。

四、合作型作业人性化

新课程的教学中,突出了合作型学习模式。应当尽量设计符合学生学习情境的问题。学生参与程度如何,关键是看教师设计作业时留给学生的发挥空间有多大。

案例8:

关于“学生课堂交流”形式。

在课堂上,曾经见到过不少学生交流,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应景。但笔者曾经在一节公开课上,留下了15分钟的时间,将课堂真正地让给学生,学生首先进行了关于“家庭装修门窗的选材”的资料交流,后又进行了一场学生关于“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的辩论会,给当时不少听课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中学生的水平有限,他们不会像电视上的“大专辩论会”那样专业,但从程序上来说一个环节也不缺,由于准备充足,正方与反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火花四溅场面也不少,真正做到了全班动员,好差齐上阵,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这堂课说明,只要准备充分,教师敢真正放手给学生,是可以实现真正的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案例9:

关于“知识竞赛”形式。

笔者曾经尝试过一些方法,以下几个方法比较有效,这里提出以供大家参考。一是分小组自由组合进行学生论文评比;二是以书面、口头、实验等多方位形式考察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化学知识检测(注意不是考试评分抓差生,而是激励有进步的学生);三是学生分组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竞赛等。通过尝试,笔者发现只要适当地降低一点门槛,使大部分学生能“劳有所获”,学生的参与意识还是很强烈的。

在这种合作学习过程中,所有人之间(包括教师)互教互学,学生的创造性在合作解决问题时也得到了张扬,但同时要注意在设计这种作业时,一定要保证多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联系,不能摆花架子。

以上四种类型作业的布置,是解决教学策略中的“盲点”——作业策略

的方法,应该是以前两种为主,适当的逐步增加后两种的比例。

总之,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收稿日期:2016-12-15)

猜你喜欢
案例作业实验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作业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最酷的太空实验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