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勋:建产学研合作“通道” 促中医药创新“落地”

2017-04-01 01:33文/刘
中国科技产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药效学通道新药

◎ 文/刘 亮

刘建勋:建产学研合作“通道” 促中医药创新“落地”

◎ 文/刘 亮

2015年1月,刘建勋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年5月,当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1月,荣膺2016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刚刚过去的2016年里,是刘建勋的又一个科研丰收年。

刘建勋1955年出生,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近40年,他坚持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中医临床与中医药基础研究相结合,在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中药新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多年来,他还积极与企业、高校合作开发新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978年, 刘建勋自天津南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现在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后来担任过该院副院长、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重点实验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期间,因为表现优异,还被医院派往日本东京药科大学随竹尾聪教授研修药理学,于200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

“学无止境,努力为本,创新为伴,努力和创新是人才成功之路。”刘建勋曾以此告诫年轻后学,也以此要求自己。

工作以来,他共主持完成国家“973”“863”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12项。他率队建立的一系列药理实验指标和方法多为首次在国内建立或首次用于中药研究,在国内他还首次提出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概念、首次较完整地进行了中药复方不同有效部位配伍后给药的血药色谱分析……这期间做了许多极具创新性的工作。他也因此收获了16项国家、省部级等科研成果奖,并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发展奖突出成就奖”、“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众多荣誉肯定,2015年入围“首都科技盛典”科技人物。

在任西苑医院科研副院长时,刘建勋对医院的科研工作大胆改革,积极创新,使医院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取得突破。

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刘建勋一直致力于中医药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他所带领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在中药基础研究中注重科研与市场的结合,积极开展临床急需中药品种的研发与培育,其中包括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等新药品种。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刘建勋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治疗冠心病的奥沙恩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塞络通胶囊、治疗中风的通络救脑粉针的研发与转让,并为130家国内外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咨询,对120余种新药进行评价,获得新药证书10个、临床批件22项。

自2000年以来与神威药业集团在新药研发的各个领域开展的深入合作,他们携手成立了西苑-神威中药新药研发中心,开展了多个中药新药研发项目的合作,双方还联合申报国家及国际合作课题,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这种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加速了新药的产业化进程。如今,他们已先后完成了奥沙恩注射液、塞络通胶囊、通络救脑粉针的研发与转让,共获得直接经济效益5600万元。在塞络通胶囊完成转让后,双方继续合作推进塞络通胶囊的国际化注册,先后获得了美国、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的专利。2016年,现代中药复方新药SLT胶囊通过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的审查,成功获得列册药物,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双方合作开发的通络救脑粉针也已经获得专利授权,进一步的深度合作正在有序推进。

对于当前科研经济“两张皮”、中医药产学研难以转化的局面,刘建勋认为,“中医药应该以临床疗效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应用。从基础到临床再到市场的科研工作中,应重视成果转化与创新人才培养,把论文写在转化中,让人才涌现于科技实践中,促进中医药产学研转化。”

刘建勋团队还积极探索中医药的国际化产学研之路,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开展广泛的合作,建立了具有示范性意义的国际产学研合作模式。

2002年,西悉尼大学与悉尼西南地区卫生署共同合作建立了悉尼liverpool医院中医临床研究中心,这是全澳大利亚第一所设在政府医院内的中医药研究机构。该研究中心建立了一流的中草药分析实验室,开展了中草药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2003年,西苑医院与西悉尼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中药新药的国际化研究及中药作用机制的国际合作研究为主要合作领域。他们合作成立了“中澳国际中医药研发中心”,推进建立中医药研究国际合作的规范与制度,共同申请科技合作项目,筛选我国有竞争力的中药产品,通过国际合作计划培养人才,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双方合作取得多项实质性成果。

尤其是双方在中药新药研发中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先后完成中药新药塞络通胶囊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药新药降糖消脂片的国际化研究项目,且均在澳大利亚完成了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目前正在联合进行塞络通胶囊的国际多中心的Ⅲ期临床试验。双方还合作举办中医药国际化的高层论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通过双方十余年的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了澳大利亚中医药政策与法规,借鉴了澳方在临床研究及药品注册登记流程中的经验,为中药尤其是复方中药在澳大利亚的临床研究与成功注册打下了坚实基础。由于西苑医院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在国际合作中取得的成绩,2011年被北京市科委授予“中医药研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3年9月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奠定了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在刘建勋的带领下,西苑医院逐步构建起了中药药理、中药药化、中药药代三个基础研究团队,避免了单兵作战,可承接大的科研任务,并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在新药研发中,刘建勋坚持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他说,中医药是传统医学,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用现代的科学语言对古老的中医药进行阐释,才能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促进中医药的全面发展。在中药新药研发实践中,他们团队采用组分中药的研究思路大大提高了中药质量控制的标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对中药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研究,都是不断推动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融合的创新过程。

刘建勋强调,中医药的研究要以临床为导向,紧密联系临床,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因为,中医药是一门临床科学,中药的研究是“临床-实验-临床”,西药的研究则是“实验-临床”,所以,中药药效学的研究应源于临床。中医临床具有辨证论治、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用药特点,为此,研究路上他们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临床出发,以证候为纽带,以动物模型证候评价为重点,提出了中药药效学研究新思路,建立了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与研究的技术体系,并在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获得了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极大促进了中药药理学科的发展。

猜你喜欢
药效学通道新药
基于药效学实验的化瘀骨合片提取工艺筛选
黄芩提取物体外抗病毒药效学研究
白金颗粒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模型大鼠的药效学
难溶性中药增溶方法对体外药效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通道创建技术在Photoshop CS设计中的应用
客家朝祖单的个案研究
如何让中职学校的学生学好photoshop软件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